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断层
  • 3篇拆离
  • 2篇花岗斑岩
  • 2篇斑岩
  • 1篇地壳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断层带
  • 1篇断层作用
  • 1篇岩石
  • 1篇岩石流变
  • 1篇杂岩
  • 1篇造岩
  • 1篇找矿
  • 1篇找矿潜力
  • 1篇上地壳
  • 1篇组构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李弘珂
  • 2篇张德会
  • 2篇陈帅奇
  • 2篇刘俊来
  • 2篇余心起
  • 2篇代堰培
  • 2篇张若愚
  • 1篇邱骏挺
  • 1篇邱俊挺

传媒

  • 1篇金属矿山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3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下部地壳拆离断层带演化中的褶皱作用:以辽南变质核杂岩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作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拆离断层带内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与其寄主岩石一样记录了中下地壳拆离作用过程。选取辽南变质核杂岩金州拆离断层带内褶皱构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叶理与褶皱构造关系分析,划分了褶皱期次与阶段性;通过形态组构分析、结晶学组构分析及石英古温度计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初步分析了拆离断层内褶皱的形成机制,为辽南地区拆离作用过程提供约束。根据褶皱形成与拆离作用的时间关系,将拆离带内褶皱分为拆离前褶皱、拆离同期褶皱和拆离后褶皱;拆离作用同期的褶皱按时间早晚分为早期(a1)阶段、中期(a2)阶段、晚期(a3)阶段。不同阶段褶皱的野外形态、叶理与褶皱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态组构与结晶学组构的特征,为判断和恢复褶皱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佐证,揭示出拆离断层带褶皱是在纵弯-压扁和顺层流变的共同作用下递进剪切变形的产物。在拆离作用过程中,a1阶段和a2阶段褶皱以纵弯、压扁褶皱作用为主,a3阶段褶皱以弯滑作用为主。褶皱作用记录了拆离断层一定温度范围内(主要集中在380~500℃)的变形特征,拆离作用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应变状态下。对金州拆离断层带而言,在区域NW-SE向伸展过程中,还伴随着NE-SW向微弱的收缩。
郑媛媛张若愚甘浩男李弘珂蒋浩张雎易刘俊来
关键词:褶皱作用变质核杂岩
中上地壳拆离断层作用与岩石流变--来自辽南变质核杂岩下盘构造岩的约束
甘浩男刘俊来李弘珂张若愚申亮郑媛媛陈小宇
文献传递
辽南变质核杂岩波瓦状拆离断层的形成机制研究及其模拟实验
晚中生代时期,辽南地区大规模地伸展作用,形成了典型的变质核杂岩(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构造(大营子拆离断层)和断陷盆地(丹东、本溪和通远堡盆地)构造。因此,辽南地区一直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减薄较为典型和强烈...
李弘珂
关键词:EBSD
文献传递
浙西开化桐村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被引量:12
2011年
通过对浙西开化桐村岩体野外剖面采样和地球化学研究,判断桐村岩体应属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花岗斑岩,通过稳定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来确定岩体的类型等特征。稀土配分模式与同熔型花岗斑岩(Ⅰ型)一致,微量元素分布模式的特点是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具有明显Ta、Nb、P、Ti负异常,类似于"岛弧"环境的岩石特征,与斑岩型矿床母岩相比,不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陈帅奇余心起张德会代堰培李弘珂邱俊挺
关键词:地球化学I型花岗岩
浙西开化地区桐村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4
2011年
报道了浙西开化地区桐村含Cu、Mo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2个样品加权平均年龄介于167.6~155.6Ma之间,反映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该时期同时又是燕山运动活跃的时期,区域构造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特征,形成走向北东的压性断裂和配套的南东向张性断裂。2组断裂交会产生的应力薄弱区为燕山期发生的规模性岩浆活动提供了侵位通道。因此,浙西地区拥有良好的构造和岩浆成矿条件,成矿潜力巨大。
邱骏挺余心起张德会代堰培李弘珂陈帅奇
关键词:LA-ICP-MS锆石U-PB测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