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洋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形
  • 1篇振荡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台风
  • 1篇台湾海峡
  • 1篇内波
  • 1篇风暴潮
  • 1篇FVCOM
  • 1篇值模拟

机构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东海舰队海洋...

作者

  • 3篇徐洋
  • 2篇陈旭
  • 2篇王金虎
  • 1篇李培良
  • 1篇陈德文
  • 1篇李磊

传媒

  • 2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内波远距离传播演化的实验研究
2017年
为了研究内波远距离传播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本文采用图像测速法(PIV)分别对内波近场和远场的速度场进行测量。实验中同时采用两台CCD相机对实验区域进行拍摄,根据实验结果对内波能量和垂向模态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近场区域生成的内波主要表现为内波射线结构。内波射线在经过海表面反射后,其能量在空间上出现非对称结构,能量在加强区域较减弱区增加约15%。在远场,内波射线结构不再清晰,内波主要表现为低模态内波结构。内波射线在反射时能量衰减显著,损失约为50%;低模态内波可以离开内波生成源地远距离传播,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小,在远场传播过程中(第一模态内波半波长的距离)能量损失约20%。低模态内波的传播相速度介于垂向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相速度之间。
张成网王金虎陈旭徐洋
台风“凡亚比”在台湾海峡所引起风暴潮的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FVCOM海洋模式,利用台风模型构造的风场作为大气强迫,模拟了台风凡亚比经过台湾海峡时引起的风暴潮过程.分析了水位、流场等要素对台风的响应.结果显示:模拟的风暴潮水位与实测水位吻合较好,误差较小,从侧面验证了近岸水位变化主要是局地风场造成;台风凡亚比造成台湾海峡大部分区域出现显著增水,大陆沿岸作为迎风区,增水最为明显,增水最大值达到2m以上,增水主要受到风场和地形的影响;表层风生流场与Ekman风生漂流特征一致;大陆沿岸风暴潮的先兆波振幅在20~30 cm,余振阶段并不明显.台风造成的表层平均流方向在近岸平行于岸线,流速加强,在海峡中间形成非闭合逆时针流动,流向与跨越海峡过程中台风最强时的风场方向一致.
徐洋陈德文李磊李培良
关键词:台湾海峡FVCOM台风风暴潮
粗糙地形对内波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研究粗糙地形对内波共振生成的影响,本文在实验中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法(PIV)对内波速度场进行测量。实验中设置了两种不同尺度的粗糙地形,其中一种地形的粗糙尺度大于黏性边界层厚度(δ),另一种地形的粗糙尺度小于δ。结果表明两种粗糙地形都使共振内波的能量减弱,粗糙地形一侧生成的内波强度约为光滑地形一侧生成内波强度的40%。当粗糙地形的尺度大于δ时,在粗糙地形一侧除了共振内波以外还有明显的内波射线生成,粗糙地形上的每一个凸形间断点都成为了一个新的内波源点,每条内波射线的强度约为共振内波强度的1/10,由新源点生成的内波射线相位基本一致,落后于正压潮3π/5个相位。当粗糙地形的尺度小于δ时,粗糙地形一侧仅有共振内波生成,共振内波的相位与正压潮相位十分接近。
王金虎陈旭徐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