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国
- 作品数:14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右哲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冯友兰对宋儒“义理之性”概念的诠释被引量:1
- 2017年
- 义理之性'概念是由朱熹浙江永嘉弟子陈埴提出和系统阐发的,是对朱熹心性论的推进,也是南宋儒学形而上学化思想进程的重要反映,后来明代心学思想家认其具有性二元论内涵而予以尖锐批判,也进一步凸显了此概念的学术意义。冯友兰《新理学》立足新实在论,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传统理学予以改造,将传统理学概念灌注以新的思想内涵。在传统理学中,'义理之性'只是在人性论中来展开,而在新理学中此概念内涵已溢出人性论藩篱而延伸到物性论。对此概念的研究不仅可以集中发掘其研究方法,对于揭示冯友兰新理学对于现代中国哲学范式的建构均也具有重要价值。
- 张新国
- 关键词:朱子学新理学人性论
- 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张岱年先生道德论探赜被引量:1
- 2019年
- 张岱年先生认为,可以将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中国古代哲学关于道德的本体论基础的学说,以“道德形上学”名之,以此为核心和线索,整理和把握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理论的特质。其实,在本体论与伦理学相结合的视域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在地包含人对自身在宇宙中价值和意义的审视与确认。这个审视与确认的过程,在中国文化中,既是学术发展的过程,也是成就理想人格的过程。
- 张新国
- 关键词:道德形上学中国哲学理想人格
- “效果思想史”视域中的“四句教”
- 2023年
- “四句教”肇始于明嘉靖六年(1527),这一思想史事件因其重要性、复杂性与争议性,已经远远超出了阳明学乃至单纯中国哲学史的意义,而成为中国思想史的典范事件。梁启超说过:“此是王门一大公案,所谓四有句四无句之教也。后此王学流派纷争,皆导源于此。”
- 张新国张新国
- 关键词:四句教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阳明学争议性
- 身体、心灵与自然的融通——王阳明心学主体性的结构被引量:7
- 2020年
- 主体性是人在其伦理行动中所展现出的自主的、能动的与合目的性的地位与特性的综合性范畴。儒学以其治世的文化特质而对主体性思想揭橥甚深。宋明理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在阐扬主体性时的"身"与"心"两个维度。相对于程朱理学较为注重人的行动的理据和根由,阳明心学则既注重美德所从出的人的内在良知即"心灵",同时也颇为注重人的道德行动展开的直接现实性基础即"身体";在本体论上则显示为,自觉在气论中展开其心学演绎,建构一种即主体即本体、既重价值型塑又重现实关怀的道德哲学新形态。
- 张新国
- 关键词:主体性身体心灵工夫
- 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
- 2017年
- 概观中国传统哲学,形而上学包含宇宙论和本体论.而宇宙论逻辑早出于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初级形式.从其根源上看,形而上学植根于普遍化的人类理性.与自然形而上学不同,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道德行动主体一种可能的纯粹意志的原则.道德形而上学在不同文化及其不同思想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宋代儒者以对抗佛老和重建儒学为其时代课题,以性理天道的道德形而上学建构为其实际途径和思想特征.自张载、二程经朱熹到陈埴,理学道德形而上学建构以其标志性观念——如义理之性——逐步完善.而这一理论努力又被逐渐解构于中国哲学重宇宙论的固有传统之中.明清学者对宋儒二元论的人性观的持续批判构成这一解构的具体过程.
- 张新国
-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本体论宇宙论复性
- 王阳明《大学问》的仁学建构被引量:2
- 2020年
- 对于阳明《大学问》,学界主要从万物一体、大人之学、格物致知以及致良知等角度展开诠释,实际上这些考察的视角均涵摄于阳明晚年的仁学思想建构。阳明在反思宋儒及明代社会文化状况的基础上,以万物一体之仁为核心理念,熔铸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生最为重要的学问理念,建构了融义理与工夫为一个完整体系的仁学思想。这可视为阳明晚年思想的新动向,也可视为儒家仁学思想在明代的新开展。
- 张新国
- 关键词:仁学心体
- “陆九渊诞辰880周年暨心学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 2020年
- 2019年10月25—27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抚州市人民政府和南昌大学主办,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哲学系与金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陆九渊诞辰880周年暨心学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金溪县金溪国际大酒店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韩国高丽大学、首尔大学、成均馆大学以及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日本北九州大学等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杜维明教授、陈来教授、张立文教授、郭齐勇教授发来了贺信。
- 张新国
- 关键词:陆九渊哲学系
- 刘宗周对宋儒“义理之性”概念的批判及对心学的重建被引量:1
- 2017年
- 朱子门人后学对于"朱子学"(1)的传承和传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传承和传播的过程当中,门人后学对于朱子相关理论学说多有创造性诠释。陈埴"义理之性"概念的提出和诠释就是一个范例。"义理之性"概念与孟子、程子和朱子心性理论一脉相承,而在理学形而上学化历程上又有所深化。如果说朱子的心性论是二层而一元的,陈埴心性论即是一层而二元的。明代学者立足心学范式,对于朱子学心性论多作整体性否定和批判。其间,刘宗周对于"义理之性"概念的批判最为彻底,也最有代表性。这一批判工作与其对于心学的重建又可谓是一体两面的。
- 张新国
- 关键词:朱子学气质之性慎独诚意
- 朱子晚年仁说新探——以《玉山讲义》为中心的考察
- 2016年
- 相对于中年,朱子晚年的仁说更强调从宇宙论层次来诠释,将仁不仅理解为人性的本质,还将仁理解为宇宙间生生变易流行的总体。此仁说较注重仁与义、礼、智的内在关联与融贯,并将四德次序与天之四德的元亨利贞继生次第联系起来。与其中年仁说主要强调以人为天地之心相比又有新的推进。儒学本质上是仁学,朱子仁学宇宙论的阐扬是在新的理论高度对孔孟以来的仁学思想的开拓与发展。此思想在其晚年《玉山讲义》及事后《答陈器之间<玉山讲义>》中讲述得较为系统。
- 张新国
- 关键词:仁说宇宙论四德
- 陆九渊心学的体用论被引量:1
- 2020年
- 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心体、心之体和心之本体概念,指的主要不是存有论意义上的实体,而是人心的本来体段、本有状态。在其实质上,指向人的伦理行动的先验根源;在其功能上,它为人的生活世界的展开提供价值法则和意义担保。统观陆王心学的体系,在体用思想上,应当说都是体用兼举的,两个体用论的具体意义也是有差别的。陆九渊以好善恶恶、好仁恶不仁即传统儒家的“好恶”观念来诠释“心之用”的思想,对后来王阳明用良知之“是非”即先验性的道德判断来推进儒家“好恶”思想,进而建构其即体即用的心学学说有直接影响。
- 张新国
- 关键词:本心心体好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