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仪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综合征
  • 4篇儿童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消融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室
  • 2篇心脏
  • 2篇右心
  • 2篇起搏
  • 2篇起搏器
  • 2篇消融
  • 2篇消融术
  • 2篇房性
  • 1篇低龄
  • 1篇低龄儿童
  • 1篇电图
  • 1篇心电

机构

  • 8篇清华大学
  • 2篇清华大学第一...

作者

  • 8篇张仪
  • 7篇江河
  • 7篇李小梅
  • 6篇刘海菊
  • 6篇戈海延
  • 2篇李延辉
  • 2篇李梅婷
  • 1篇靳永强

传媒

  • 5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适当的心室起搏频率致儿童起搏器术后心功能受损二例
2022年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3岁6个月,均因运动耐力下降就诊,患儿分别于2.5年和1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外膜电极(1例植入单腔起搏器,电极放置于右室心尖部;另1例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位点为右房+右室心尖部),术后分别设置起搏频率为100~140次/分和110~180次/分。入院后心脏B超示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45~0.50和0.35~0.40。考虑为心室起搏频率过快所致的心功能受损,均予其下调起搏频率为70~140次/分。经上述处理后1个月随访时2例患儿心功能恢复正常。
李璟昊李小梅李小梅张仪江河戈海延张仪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功能起搏频率
心房扑动患儿射频消融治疗及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儿童心房扑动的临床特征以及射频消融治疗特点.方法 病例观察性研究,选自2009年2月至2016年11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手术的50例心房扑动患儿(男37例,女13例)资料,年龄(6.2±3.5)岁,体重(23.7±13.5) kg;心脏结构正常患儿26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24例,其中22例为先心病外科矫治术后.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个月到7年,分析患儿心房扑动的射频消融以及临床资料.分级资料应用t检验,分类资料应用x2检验.结果 50例心房扑动患儿发病年龄(4.2±3.3)岁.表现为持续性心房扑动42例(84%),阵发性心房扑动8例(16%).心房扑动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8例(3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病率在心脏结构正常组与合并先心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9% (7/18)比61.1%(11/18),P=0.239 5].接受心房扑动射频消融49例患儿中,即时成功率为96%,随访复发率8%,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心脏结构正常的26例均为三尖瓣峡部依赖的大折返心房扑动;先心病外科矫治术后的10例(45%)为单纯三尖瓣峡部依赖的大折返心房扑动,4例(8%)为手术切口折返性心房扑动,8例(16%)为二者均参与形成折返的心房扑动.结论 射频消融是根治儿童心房扑动安全有效的方法.心脏结构正常心房扑动与先心病术后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无差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率也无差异.先心病术后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可为经三尖瓣峡部的心房内大折返、手术切口折返或二者均参与形成折返.
江河李小梅张仪刘海菊李梅婷戈海延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心房扑动病窦综合征
儿童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器逆转右心室起搏器综合征病例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儿童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对右心室起搏所致起搏器综合征的逆转作用。方法3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儿,于(0.97±0.68)岁,年龄范围0.5~1.75岁时在外院植入右心室永久起搏器,2例为心外膜游离壁起搏,1例为心内膜心尖部起搏。3例患儿术后均发生起搏器综合征,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更换为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分析其更换起搏器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情况。结果3例患儿于右心室起搏后1.75~7.00(4.25±2.63)年发现起搏器综合征,更换为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器,左心室起搏时平均年龄(5.92±2.67)岁,年龄范围4.25~9.00岁,3例患儿更换左心室起搏器后心功能逐渐改善,更换左心室起搏前LVEDD 52~71 mm,LVEF 16%~25%;左心室起搏后5 d^3个月心功能开始改善,LVEDD 52~61 mm,LVEF 30%~33%;左心室起搏后1.0~4.5年心功能恢复正常。术前LVEDD对比术后LVEDD,P=0.975;术前LVEF对比术后LVEF,P=0.035。结论右心室游离壁或心尖部起搏可导致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可逆转右心室起搏所致的起搏器综合征。
刘海菊李小梅靳永强江河戈海延张仪
关键词:起搏器综合征
体表心电图P波极向对儿童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起源的定位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极向对儿童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起源位置的解剖定位.方法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连续住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40例局灶性房速患儿,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8±3)岁.回顾性分析40例患儿12导联体表心电图P波极向特点,以T-P间等电位线为基准,P波极向分为正向、负向、等电位及双向;分析对应的心房起源位置,对P波极向与起源位置进行x2检验.结果 儿童局灶性房速心电图P波区分左、右心房起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导联为V1、Ⅰ(x2=23.509、14.315,P=0.000、0.001);源于左心房的房速P波于V1导联均为正向或等电位;源于右心房的房速P波于Ⅰ导联均为正向或等电位.心电图P波极向区分心房上、下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导联为Ⅱ、Ⅲ、aVR、aVF(x2=26.447、23.974、19.613、17.415,P均=0.000);源于心房上部的房速P波于Ⅱ、Ⅲ、aVF导联多为正向,分别为95%(21/22)、86%(19/22)、95% (21/22),于aVR导联多为负向,为73% (16/22);18例源于心房下部的房速,12例P波于Ⅱ、Ⅲ、aVF导联为负向,11例于aVR导联为正向.儿童局灶性房速病灶主要分布于右心耳(23%,9/40),冠状静脉窦口(18%,7/40),左心耳(15%,6/40),右上肺静脉(10%,4/40).结论 儿童局灶性房速多起源于左、右心耳,冠状静脉窦口、肺静脉等位置.心电图的P波极向区分左、右心房起源有显著预测价值的导联为V1及Ⅰ导联;区分心房上、下部起源有显著意义的导联为Ⅱ、Ⅲ、aVR、aVF导联.
戈海延李小梅江河李延辉刘海菊张仪
关键词:儿童心电描记术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与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联合诊治低龄儿童先天性长QT综合征一例被引量:5
2018年
5岁男童18kg,主因"近1年内反复晕厥3次"入院,心电图可见QTc延长,具有猝死高危家族史,基因检查提示KCNQ1杂合突变。诊断为先天性长QT综合征1型。予普萘洛尔足量口服并植入心电事件监测器,记录到晕厥时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继之窦性停搏,经左侧腋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并依据记录到的数据设定ICD参数。
李小梅江河张仪李梅婷郑小春戈海延刘海菊
关键词:先天性长QT综合征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儿童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疗效探讨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儿童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特点以及射频消融疗效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因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53例患儿射频消融手术资料,其中男34例、女19例,年龄(8±3)岁,体重(33±13)kg。患儿均符合射频消融手术适应证而接受手术治疗,结合手术资料分析该类室性心律失常发病年龄、表现形式、好发部位以及消融疗效及策略。结果53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儿平均发病年龄(8±4)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为主要表现形式,占68%(36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占66%(35例),以肺动脉瓣下1cm区域(89%,31/35)及间隔(77%,27/35)多见。射频消融即时成功率为98%(52/53),远期复发率10%(5/52),手术并发症发牛率2%(1/53)。x线曝光量(743±323)mGay·cm^2。6例患儿术中需要实施双侧标测消融。结论儿章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以右室流出道起源最多见,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部分病例术中需要实施双侧标测消融。
江河李小梅李延辉刘海菊张仪戈海延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心律失常心性儿童
儿童右心耳瘤合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三例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儿童右心耳瘤合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的3例右心耳瘤合并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1.0~5.3岁,体重10.0~17.1 kg。分析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射频消融和右心耳瘤切除治疗效果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3例右心耳瘤患儿分别于胎龄36周、1月龄、4月龄被发现房性快速心律失常。2例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交替出现,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耳瘤样扩张,行右心耳瘤切除术;1例为房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未发现右心耳异常,行射频消融术,术中标测为起源于右心耳尖部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未能成功,行右心耳切除术中显示为右心耳瘤。3例患儿术前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治疗无效或部分有效。右心耳瘤切除术后,3例原有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消失,2例出现新起源点房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3例患儿病理示部分心房腔呈囊性扩张,囊壁纤维化,心房肌广泛纤维化伴心肌萎缩及囊状扩张,心肌厚薄不均,心肌间质广泛纤维化。结论先天性右心耳瘤患儿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可出现在胎儿期或生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易漏诊,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差,射频消融风险大且效果受限,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张仪李小梅江河张福强靳永强刘海菊戈海延
关键词:心耳心动过速儿童
SCN5A基因突变致进行性心脏传导障碍和Brugada综合征一家系两种表型被引量:1
2016年
患儿 男,5岁.因“反复发作心动过速2个月”于2015年6月入住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患儿2个月内心动过速反复发作2次,发作时伴腹痛、胸闷、头晕,发作时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QRS波匀齐,心室率223次/min.每次持续约半小时,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可转复为窦性心律,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曾于外院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示房性心动过速,窦房结功能障碍.既往1岁时曾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出生史及既往史无特殊.患儿为第1胎第1产,父(33岁)、母(32岁)均健康,否认晕厥、猝死家族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85次/mi n,呼吸24次/min,血压105/78 mmHg(l mmHg =0.133 kPa).
李小梅戈海延江河张仪刘海菊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SCN5A基因突变心脏传导障碍进行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