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晶晶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3篇黄土区
  • 3篇大豆
  • 2篇优先流
  • 2篇四面山
  • 2篇重庆四面山
  • 2篇大豆产量
  • 1篇氮量
  • 1篇氮水平
  • 1篇导水率
  • 1篇地统计
  • 1篇新增耕地
  • 1篇养分
  • 1篇养分运移
  • 1篇有机肥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入渗
  • 1篇施氮

机构

  • 9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交通运输部
  • 1篇北京市水科学...

作者

  • 9篇姚晶晶
  • 4篇程金花
  • 4篇张洪江
  • 3篇张友焱
  • 3篇周泽福
  • 3篇武晓莉
  • 2篇党宏忠
  • 1篇刘涛
  • 1篇葛东媛
  • 1篇陈引珍
  • 1篇陈晓冰
  • 1篇范文杰

传媒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北京水务
  • 1篇农业工程技术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土区不同施肥措施对新造农田土壤的改良效果被引量:3
2015年
以晋西黄土区新造农田为研究对象,以大豆为种植作物,比较分析施用有机肥(M)、有机肥+无机肥(M+NPK)、生物菌肥(B)、生物菌肥+无机肥(B+NPK)、无机肥(NPK)和对照(CK)6种措施对新造农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大豆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施肥措施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晋西黄土区新造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并提高大豆产量。1)B+NPK措施在提高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方面效果最显著,其最大持水量达362.80g/kg,比CK高15.23%,比其他4种施肥措施高1.85%-4.46%;其田间持水量达340.20 g/kg,比CK高15.54%,比其他4种施肥措施高1.45%-3.19%。2)M+NPK措施在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机械组成、促进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方面效果最显著,其大豆产量为5种施肥措施之首,高达173.55g/m^2,比CK增产235.95%,比其他4种施肥措施增产18.20%-125.80%。认为M+NPK措施是晋西黄土区新造农田培肥与土壤物理性质改良的最佳选择。
武晓莉姚晶晶贺龙云党宏忠张友焱周泽福
关键词:施肥措施土壤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大豆产量黄土区
河北省吴桥县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为揭示土壤微量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更好地指导农田培肥管理,以河北省吴桥县4 965份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锌等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吴桥县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及有效锌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1.54、11.84、1.30和0.97 mg/kg。2)通过半方差函数相关参数分析,土壤耕层中有效铁和有效铜的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变程分别为879和660 m;耕层有效锌和有效锰的变程较小,分别为33和36 m。3)4种有效微量元素的变程大小顺序为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锌。4)4种微量元素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符合指数模型,有效铁和有效铜的块基比在25%-75%之间,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有效锰和有效锌的块基比〉75%,系统空间相关性很弱。通过普通克里格插值所得的空间分布图能很好地反映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经检验插值精度较高。
范文杰张洪江程金花姚晶晶
关键词:土壤地统计微量元素克里格插值
施氮量对新增耕地肥料利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在晋西黄土区新增耕地设置施加N0,N1,N2,N3,N4和N5六种不同氮水平氮肥的处理,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氮肥利用率、氮磷钾吸收累积、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回归拟合,确定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下,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各氮水平条件下氮肥生理利用率差异不大;施氮能够促进大豆植株各部位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各处理之间大豆植株氮素累积量、磷素累积量和钾素累积量差异显著,且在N2水平下最高,但大豆植株氮、磷、钾累积量与施氮量相关性不显著;N2水平下大豆植株在出枝期、开花期和鼓粒期的株高、冠幅均最高,且大豆产量最高,达188.83g/m2,比其他五种处理措施增产8.68%~141.32%,其增产效益最高,为0.562元/m2;晋西黄土区新增耕地的最佳施氮量为168~178kg/hm2,对应理论产量为1 800~1 802kg/hm2。
武晓莉贺龙云姚晶晶党宏忠张友焱周泽福
关键词:黄土区新增耕地不同氮水平大豆产量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的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土壤大孔隙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但尚未有研究者利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其空间结构。以三峡库区紫色砂岩区的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大孔隙为研究对象,将图像处理技术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形态学和生态学角度量化分析土壤大孔隙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大孔隙形状、空间结构复杂程度高,空间分布格局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聚集分布趋势,且深层土壤的大孔隙组成较表层单一,其中草地最明显,大孔隙发育程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为:草地、果园、农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孔径范围的大孔隙所形成的优先路径的连通性、导水性和发育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地孔径范围[5.0 mm,∞)、[2.5 mm,5.0 mm)、[1.0 mm,2.5 mm)、(0,1.0 mm),农地和果园孔径范围[1.0 mm,2.5 mm)、[2.5 mm,5.0 mm)、(0,1.0 mm)、[5.0 mm,∞);将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与土壤大孔隙位置密度分布、大孔隙变异度和复杂度指标进行对比,并与以往研究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方法进行比较,所得结果相同,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分析方法简单易行,从生态学的角度完善了大孔隙空间结构的分析,弥补了目前基于物理化学方法在大孔隙结构理论分析的不足,进一步揭示了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形成和分布的原因。
陈晓冰程金花陈引珍张洪江张福明姚晶晶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大孔隙
晋西黄土区新造农田当年施肥对大豆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晋西黄土区新造农田当年不施肥(ACK)、单施鸡粪(AM)、单施生物菌肥(AW)、单施无机肥(ANPK)、鸡粪和无机肥配施(AMNPK)及生物菌肥和无机肥配施(AWNPK)对大豆植株生长、干物质重和产量的影响,并将其与耕作熟土当年不施肥(BCK)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均能促进大豆株高、冠幅和地径的生长,并提高其干物质重和产量,但是不同施肥措施的作用不同,其中AMNPK和AWNPK最好。AMNPK和AWNPK的干物质总重分别是ACK的3.31、3.02倍,BCK的1.80、1.65倍,AMNPK能够更好地促进大豆植株生长和物质积累。AWNPK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籽粒产量分别是AMNPK的1.25、1.53、1.03倍,而AMNPK的百粒重却是AWNPK的1.52倍。鸡粪是研究区常见的农家肥,成本较低,效益也较好,将其与无机肥配施是快速提高当地新造农田大豆产量,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刘涛葛东媛贺龙云姚晶晶武晓莉
关键词:有机肥无机肥干物质重
山西典型人工林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与抗蚀性关系研究
2015年
以山西中阳县5种典型人工林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模型对不同林分经营模式下土壤微团聚体进行研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养分、土壤抗蚀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的粒径分形维数介于2.2538~2.3812之间,混交林的平均分形维数最小,黄刺玫林最大,乔木林的分形维数小于灌木林;0.25~0.02 mm粒径含量越大,分形维数越小,0.02~0.002 mm粒径含量越大,分形维数越大;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抗蚀性指数呈负相关;土壤微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评价土壤性质的综合指标。从分形维数看,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
祁生林姚晶晶
关键词: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抗蚀性人工林
入渗水量对重庆四面山草地优先流影响的定量评价被引量:14
2018年
以重庆四面山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借助图像处理技术、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变异性分析等方法,分析3种不同入渗水量(20,40,60mm,对应的样地编号分别为G20,G40,G60)对土壤优先流的影响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染色面积比基本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G20和G40的染色面积比分别从3cm和12cm处开始显著下降;(2)总染色面积比和优先流长度指数与入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3)入渗水量的增加可以促进水分向更深层运动,最高可达60cm;(4)优先流区染色面积比和最大入渗深度的非均匀性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其变异性系数的变化分别为1.88~0.47和0.52~0.07,但入渗水量对实际入渗深度的影响则更为复杂。
姚晶晶程金花程金花李明峰张洪江
关键词:优先流
重庆四面山集水区尺度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对养分运移的影响
优先流是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快速非平衡水分运动形式,它能够促进水分和溶质快速向土层深度运动,导致养分和水分利用率显著下降,并影响地下水质量。将优先流的研究尺度从坡面扩大到集水区,有助于全面认识优先流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从...
姚晶晶
关键词:土壤水分优先流养分运移
文献传递
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分形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为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植物群落与土壤结构特性和入渗特性的关系,探索土壤结构的定量化描述,运用分形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油松纯林、刺槐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侧柏纯林、黄刺玫灌丛、柠条灌丛及荒地7种植物群落的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密度、孔隙度、含水量及饱和导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具有改善土壤颗粒结构的作用,其改善作用以针阔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最好,阔叶林(刺槐纯林、黄刺玫纯林)次之,针叶林(油松纯林、侧柏纯林)最低.2)研究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2.799 ~ 2.805之间,黏粒(<0.002mm)质量分数偏高.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砂粒(2.00~0.02 mm)质量分数、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及饱和导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表征土壤结构特性和入渗特性的好坏.不同的植物群落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不同,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植树造林提供参考依据.
姚晶晶张洪江张友焱周泽福程金花贺龙云
关键词:植物群落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