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晶

作品数:8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肿瘤
  • 2篇低剂量
  • 2篇血管
  • 2篇双能量
  • 2篇体层摄影
  • 2篇胃腺
  • 2篇胃腺癌
  • 2篇胃肿瘤
  • 2篇腺癌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淋巴结转移
  • 2篇机体
  • 2篇计算机体层
  • 2篇灌注
  • 2篇肝脏
  • 2篇成像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外皮细胞...
  • 1篇血管造影

机构

  • 8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西门子医疗系...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第三...

作者

  • 8篇刘晶
  • 5篇杨丽
  • 4篇时高峰
  • 3篇王向明
  • 2篇李如迅
  • 2篇李扬
  • 2篇李敏
  • 1篇王琦
  • 1篇秦洪涛
  • 1篇冯嘉
  • 1篇周涛
  • 1篇杨洁
  • 1篇王光大
  • 1篇杜煜
  • 1篇杜亚强
  • 1篇王书行
  • 1篇苏景伟
  • 1篇李勇
  • 1篇李月考
  • 1篇王亚宁

传媒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CT脑灌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CT脑灌注在评价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32例影像上诊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头颅CT平扫,头CT灌注扫描(CTP),头颅及体部CT血管成像扫描(CTA)。并获得C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灌注参数图,CTA采用CPR,MPR重建头及体部血管。观察CTA所示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与CTP脑灌注参数间的关系。结果:3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双侧颈总动脉均未受累者10例,双侧受累并轻度狭窄患者8例,两侧脑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受累(右颈总动脉)10例轻度狭窄患者中,患者脑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4例中度狭窄患者中,患侧MTT与Tmax较健侧略延长,而CBF与CBV无明显变化。主动脉真腔狭窄双侧脑灌注参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灌注参数MTT与Tmax能敏感地显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颈总动脉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诊断脑缺血最敏感的指标,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李敏秦洪涛杨丽杜亚强王向明刘晶
关键词:脑CT灌注成像
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TACE前后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通过双源CT灌注成像观察肝转移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肝转移瘤灌注参数特征和改变,以及双源CT灌注成像评价TACE的效果。方法应用第二代西门子双源CT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在TACE前和TACE后25~35d行CT灌注扫描检查。测量治疗前后肝转移瘤和周围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结果 TACE前肝转移瘤CT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AL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均大于周围正常肝实质,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n,BV)、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MB)均小于周围正常肝实质(P〈0.05)。TACE后肝转移瘤CT灌注参数BF、BV、PMB、ALP均较TACE前减低,PVP、HPI均较TACE前增高(P〈0.05);TACE后肝转移瘤PVP、HPI均大于周围正常肝实质,BF、BV、PMB、ALP均小于周围正常肝实质(P〈0.05)。结论第二代双源CT灌注成像能够客观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能够评价TACE前后肝转移瘤的血供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贾彦斌王书行齐晓辉刘晶王炜娜时高峰
关键词:肝肿瘤
不同CT剂量肺结节检出率的体模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不同CT扫描协议对胸部体模中模拟肺结节的检出率。方法应用5种扫描方案使用不同CT扫描剂量分别对胸部体模进行扫描,四位胸部放射科医师分析CT图像,同时记录检测的磨玻璃肺结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不同扫描序列的辐射剂量。结果各低剂量组间肺结节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肺结节检出率(P<0.001)。CT值为-630和-800 Hu的磨玻璃肺结节检出率各低剂量组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1)。不同观察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值>0.41)。等效扫描剂量为0.53~4.24 mSv。结论低剂量CT(ED=0.53~1.05 mSv)扫描对于肺结节的检出率无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进行胸部筛查时应考虑到这种差异,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扫描方案。
杜煜时高峰王琦王亚宁冯会苏景伟杨洁刘晶李如迅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低剂量肺结节体模
低剂量联合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和深度学习重建对上腹部图像质量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比较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和深度学习重建(DL)对低剂量上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非肝脏病变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30例。采用GE Revolution CT扫描仪,对动、静脉期原始数据进行ASIR-40%、DL-M、DL-H三种模式重建。在肝门层面测量腹腔脂肪、竖脊肌、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脏实质CT值及噪声(标准差SD)。比较各重建模式组织器官的CT值,计算并比较组织器官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1)动、静脉期不同重建模式下腹腔脂肪、竖脊肌、腹主动脉(动脉期)、门静脉主干(静脉期)、肝脏实质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L-H重建模式下动、静脉期图像背景噪声、动脉期腹主动脉噪声及肝脏噪声、静脉期门静脉及肝脏噪声均最低(P<0.05);腹主动脉及肝脏SNR、静脉期门静脉及肝脏SNR均最高(P<0.05);肝脏CNR均最高(P<0.05)。结论:采用DL重建模式可有效降低腹部CT图像噪声,提高肝脏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DL-H应用价值较高,有利于肝脏小病灶的检出。
王向明刘晶冯嘉
关键词: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图像质量肝脏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多参数成像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2024年
目的 基于临床、传统影像及双能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探讨双能量成像对胃癌淋巴结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胃癌根治手术的172例进展期胃腺癌患者资料。为最大程度保证影像与病理淋巴结的对应性,仅从36例pN3患者中选取转移组淋巴结(n=114),从26例pN0患者中选取非转移组淋巴结(n=65),入组淋巴结短径均≥0.6 cm。将两组淋巴结以7∶3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评估术前双能量CT图像,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影像特征(部位、生长方式、大小、临床T分期)、淋巴结影像特征(大小、位置、形态、密度、边缘、强化程度)及淋巴结双能量特征(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Overlay值、双能指数、双能比、电子云密度、有效原子序数、脂肪分数)。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临床、传统影像特征构建传统模型,基于临床、传统影像及双能量特征构建组合模型。采用ROC曲线和DCA曲线评价两种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原发肿瘤部位、原发肿瘤最大径≥7.50 cm、淋巴结边缘是传统模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54和0.793。原发肿瘤部位、原发肿瘤最大径≥7.50 cm、淋巴结边缘、淋巴结脂肪分数是组合模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02和0.865,诊断效能优于传统模型(P<0.05)。组合模型DCA曲线基本在传统模型曲线之上,临床收益更好。结论 组合模型对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王燕王楠俞贤博李扬刘晶杨丽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双能量计算机体层成像
肝血管外皮细胞瘤合并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1例
2012年
患者女,44岁,右上腹间断痛半个月。实验室检查:乙肝五项及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抗体均为阴性,甲胎蛋白(AFP)3.57ng/ml,无口服避孕药病史。CT平扫:肝左叶外侧段类圆形低密度,密度均匀,其内未见液化坏死区,边缘光滑,可见分叶,内侧缘点状钙化,约43.7mm×41.5mm(图1),
李如迅时高峰李月考杨丽刘晶赵真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肝脏
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cm淋巴结转移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纳入36例pN3期114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组)和26例pN0期65枚非转移淋巴结(非转移组),入组淋巴结短径均≥0.6 cm,将淋巴结分为训练集(n=125)和验证集(n=54)。对比组间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特征,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构建临床模型。提取静脉期融合图和碘图中的淋巴结影像组学特征,以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和Boruta算法筛选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收益。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GEE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部位及最大径、淋巴结边缘及脂肪分数为LNM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以之构建的临床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76。经ICC检验(ICC>0.8)及Boruta算法筛选,最终保留27个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AUC分别为0.99和0.98,均高于临床模型(P均<0.01),且临床收益更优。结论基于双能量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进展期胃腺癌短径≥0.6 cm LNM具有较高价值。
王燕李敏俞贤博尤杨李扬刘晶王向明杨丽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
胃腔充盈程度对进展期胃癌肿瘤厚度测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胃腔充盈程度对进展期胃癌肿瘤厚度测量的影响及肿瘤厚度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进展期胃癌患者38例(初诊21例,非手术治疗后复诊17例),采用低张气体充盈法,分别于平扫(充盈前)及增强静脉期(充盈后)轴位图像测量并比较胃腔充盈前、后各分区正常胃壁及肿瘤的厚度。同一观察者于1个月后进行再次测量,比较2次测量的一致性。结果各分区正常胃壁充盈前、后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胃体大弯厚度变化最大。胃腔充盈前后初诊胃癌肿瘤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复诊胃癌肿瘤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一观察者2次测量的肿瘤厚度一致性好。结论初诊进展期胃癌肿瘤厚度相对固定,可作为CT检查的测量指标,复诊时应尽量使胃腔充盈程度与治疗前一致,以准确评价治疗效果。
杨丽时高峰李勇潘江洋刘晶周涛王光大
关键词:胃壁厚度胃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