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艺
-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氨基修饰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及其滤液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纳米塑料具有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等特点,能够对海洋生物产生潜在不利影响。然而,目前毒理学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商品化纳米塑料悬液,其中的添加剂组分可能导致纳米塑料毒性效应出现“假阳性”,对科学评价其真实毒性效应造成一定干扰。本研究以海洋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采用长期暴露(24 d)的方式探究环境相关浓度(5.5μg/L、55μg/L和550μg/L)的50 nm氨基修饰聚苯乙烯(PS-NH_(2))及其滤液(含添加剂组分)对猛水蚤在存活、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S-NH_(2)及其滤液均能够降低猛水蚤的存活率和体长;550μg/L的PS-NH_(2)延长了猛水蚤的发育时间和蜕皮时间间隔,而PS-NH_(2)滤液未产生以上影响。PSNH_(2)及其滤液均会导致猛水蚤孵化时间延长以及孵化幼体数量减少;与PS-NH_(2)相比,PS-NH_(2)滤液单独暴露下的雌性猛水蚤卵囊脱落比例更高。总体而言,PS-NH_(2)对猛水蚤的存活和发育效应大于PSNH_(2)滤液,对繁殖的不利影响小于PS-NH_(2)滤液,表明PS-NH_(2)微球与滤液中的添加剂组分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模式。相关研究结果对科学评估纳米塑料的生态风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崔修鑫李昭川曹硕张明兴丛艺娄亚迪靳非何洁王莹王菊英
- 关键词:纳米塑料浮游动物添加剂
- 一种利用海水青鳉鱼早期生命阶段评价污染物发育毒性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海水青鳉鱼早期生命阶段评价污染物发育毒性的方法,共计五个步骤,本方法利用显微镜观察海水青鳉鱼在不同溶液中早期生命阶段的不同畸形症状,进行畸形打分和计算,使畸形的严重程度从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的图像转化成...
- 靳非王莹张明兴李昭川丛艺穆景利王菊英
- 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的保护海水水生生物的石油烃急性毒性基准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溢油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以及分散剂使用对原油毒性的影响一直是溢油应急响应及危害评估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收集筛选了基于标准测试方法的90组急性毒性数据(LC50/EC50),其中37组毒性数据来自15种油品的水容纳组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53组来自11种化学分散剂与15种油品的分散液(chemically dispersed 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CEWAF),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方法推导了基于水生生物保护的石油烃总量(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急性毒性基准值,同时还分析了分散剂和不同暴露方式对原油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以名义浓度(nominal concentrations)所表示的毒性结果可能高估分散剂对原油毒性的影响,基于CEWAF和WAF的LC50/EC50所推导的有害浓度(HC5s)差异较小,计算出的保护水生生物TPH急性毒性基准值为0.38 mg·L-1(TPH);鱼类对原油污染的响应明显敏感于甲壳类;同时证明了SSD方法在溢油毒性评估及风险阈值推导中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 穆景利靳非王菊英王莹丛艺
- 关键词:石油烃海洋溢油急性毒性环境基准物种敏感性分布
- PET微纤维在双齿围沙蚕体内的摄入排出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纤维是我国近海微塑料的主要存在形态。然而,微纤维对近海底栖生物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底栖生物对微纤维的摄入和排出过程仍不明晰。本文采用近海沉积物中的代表性物种——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受试生物,以长度(1.09±0.21)mm、直径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海水暴露途径下沙蚕对接近环境相关浓度(50个/L、100个/L、200个/L)PET微纤维的72 h摄入过程,以及暴露结束后转移至干净海水中恢复72 h的排出动力学过程。摄入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整个72 h暴露过程而言,沙蚕对PET微纤维的摄入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暴露结束时沙蚕的摄入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5个/g、4.89个/g和8.55个/g),各浓度组对PET微纤维的摄入速率常数Ku分别在6 h、1 h、3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0×10^(-4)L/kg/d、1.60×10^(-4)L/kg/d和1.40×10^(-4)L/kg/d)。排出实验结果表明,沙蚕体内PET微纤维残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处理组沙蚕体内PET微纤维残留量分别在恢复的72 h、24 h和48 h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17个/g、2.05个/g和2.98个/g);低浓度组沙蚕对PET微纤维的排出速率常数Kd在恢复3 h达到最大值,为(4.81±1.95)/d,对应残留半衰期t1/2为(0.28±0.18)d;中、高浓度组沙蚕的Kd在恢复1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19±4.20)/d和(9.12±3.30)/d,对应t1/2达到最小值,分别为(0.18±0.08)d和(0.11±0.05)d。恢复阶段结束后,PET微纤维主要残留在沙蚕体内,其次是海水溶液中,粪便中最少。本研究表明,PET微纤维浓度影响沙蚕摄食和排泄微纤维的数量和速率。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在底栖生物中的毒性效应和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 姜亦松丛艺张明兴李昭川娄亚迪靳非何洁王莹王菊英
- 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纤维底栖生物生物累积速率常数
- 陆源排海污水生物毒性控制限值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被引量:3
- 2020年
- 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对秦皇岛市15个典型入海排污口污水进行生物效应监测,选用发光细菌(费歇尔弧菌)、藻类(中肋骨条藻)、甲壳类(卤虫)、鱼类(海水青鳉幼鱼)4种不同的生物毒性测试生物对污水进行短期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排海污水的毒性大小易受雨水稀释影响;海水青鳉幼鱼对污水最为敏感,其次为卤虫和中肋骨条藻,费歇尔弧菌敏感性最低。对排海污水毒性评估结果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仅仅依靠理化指标来评估污水的环境影响具有局限性。
- 陈梦云靳非王莹丛艺林忠胜穆景利
- 关键词:生物毒性
- 利用COMMPS和DYNAMEC方法开展我国海水环境优先关注污染物研究
- 2023年
- 为提升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管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本研究结合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充分借鉴欧盟基于监测和模型的联合优先排序方法(COMMPS)及动态选择和优先排序机制(DYNAMEC),推荐了我国海水环境优先关注污染物。以我国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和国际海洋保护组织优先关注的污染物为候选物质,从人类健康效应赋分角度对DYNAMEC和COMMPS方法进行改进,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环境暴露指数、环境效应指数和优先级指数的海水环境优先关注污染物筛选方法,通过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初筛和优先级排序二次筛选等过程合计推荐68种我国海水环境优先关注污染物,具体包括11种金属和类金属化合物、11种多环芳烃化合物、8种有机卤化物、24种农药、14种其他有机化合物,涵盖了双酚A、壬基酚和有机磷酸酯等新污染物。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海洋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识别、基准和标准制修订、风险评估、污染治理等提供重要的方法学支撑,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 靳非王莹丛艺张明兴李昭川娄亚迪姚子伟王菊英
- 荧光聚苯乙烯微粒在沙蚕体内的摄入、排出及其毒性效应被引量:3
- 2019年
-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有报道显示潮间带微塑料含量相对较高,然而微塑料对栖息于潮间带生物影响的研究开展相对较少。本文采用近海沉积物中的代表性物种-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受试生物,以10μm荧光聚苯乙烯微粒(PS)作为目标污染物,初步研究了海水暴露途径下沙蚕对PS的摄入、蓄积和排出情况,以及沉积物暴露途径下微塑料对沙蚕掘穴行为影响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沙蚕摄入荧光PS的量在48 h内随时间而呈线性增加;转移到干净海水中后,体内残留PS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96 h后体内PS残留百分比只有2. 2%。然而,沉积物途径暴露14 d后沙蚕在干净沉积物中的掘穴时间显著延长,并且摄入PS微粒可造成沙蚕体壁表皮细胞凋亡和肌肉细胞线粒体水肿。沙蚕掘穴行为的改变很可能与其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本研究强调了行为学指标在评估微塑料对底栖动物沙蚕毒性效应中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期望为深入探讨微塑料致毒机理及科学评估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 丛艺周建行孙粒钧王菊英
- 关键词:底栖生物生物毒性超微结构
- 纳米材料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被引量:6
- 2014年
- 针对当前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排放后对环境潜在的污染这一新型问题,基于水环境是纳米材料排放后汇集的重要场所,着重探讨水环境中纳米材料的行为及检测、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机制。在此基础上,从纳米材料理化性质、环境和生态毒理学角度对当前纳米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纳米材料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完善和相关环境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 丛艺穆景利王菊英
- 关键词:纳米材料水环境毒性机制纳米毒理学
- 纳米氧化锌对海水青鳉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研究
- 针对当前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排放后对我国近岸海域潜在的污染这一新型问题,本研究选取其中一种代表性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纳米氧化锌(ZnO NPs),从发育生物学角度研究其对海洋模式生物—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
- 丛艺靳非王菊英穆景利
- 关键词:纳米材料氧化锌胚胎发育
- 文献传递
- 聚苯乙烯微塑料长期暴露对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亲代生长、繁殖及子代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微塑料污染是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之一,由微塑料造成的生态和人类健康风险不容小觑,但微塑料对鱼类的长期危害目前尚无定论。为评估微塑料颗粒对海洋鱼类的长期影响,选取塑料生产和环境中常见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为研究对象,对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60 dph(days post hatching,dph)幼鱼进行了为期50 d的长期暴露,系统研究PS暴露对海水青鳉亲代的生长、繁殖和子代胚胎发育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粒径为10μm、浓度为1×10^(4) particles·L^(-1)和1×10^(5) particles·L^(-1)暴露条件下,PS处理组亲代体长和体质量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S暴露未显著影响亲代性成熟进程和受精过程;PS暴露未显著影响子代胚胎心率和孵化时间,但能显著降低子代孵化率,造成胚胎发育畸形。上述结果表明,PS长期暴露对亲代生长和繁殖未产生明显影响,但对子代的胚胎发育具有不利影响,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估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
- 靳非田淼穆景利王莹丛艺王菊英
- 关键词:聚苯乙烯繁殖胚胎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