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斌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炎
  • 1篇张量成像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中枢神经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弥散
  • 1篇弥散张量
  • 1篇弥散张量成像
  • 1篇脊髓
  • 1篇核磁
  • 1篇核磁共振
  • 1篇ADC值
  • 1篇DTI
  • 1篇FA值
  • 1篇成像
  • 1篇成像技术
  • 1篇磁共振

机构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陈惠恩
  • 2篇梁斌
  • 1篇叶秋萍
  • 1篇陈慧红
  • 1篇汪海波
  • 1篇何晓清
  • 1篇李雄

传媒

  • 2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fMRI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NSV)的MRI表现与特征,探讨f 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5例CNSV病例的MRI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机分布多发病灶13例,幕上单发病灶2例。T1WI等或稍低信号13例,混杂信号2例;T2WI稍高或者高信号12例,混杂信号3例;全部病灶T2-FLAIR为高信号。DWI高信号病灶9例(6例夹杂点状低信号),等信号病灶3例,低信号灶3例。10例SWI扫描患者中均见渗出性微出血低信号,其中病灶侧静脉扩张6例,对侧静脉扩张1例。灌注成像8例,其中7例为略低灌注,1例灌注增高。增强扫描以斑片状、脑回样强化为主,2例T2WI高信号病灶未见强化,血管壁增厚伴明显强化9例,5例脑膜动脉强化,4例病灶周围软脑膜强化。11例TOF-MRA血管成像中,5例血管呈串珠样改变,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呈"Moya-Moya"病改变,5例血管未见异常。2例DSA均见血管呈串珠样改变,其中包含1例TOF-MRA阴性病例。CNSV确诊前MRI复查,7例出现新发病灶,6例原发病灶有进展,2例变化不大。13例CNSV经过激素冲击等对症治疗后复查MRI,11例原有病灶明显缩小或者吸收,1例见新发病灶,1例变化不明显。结论 CNSV具有特征性MRI表现,MRI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指导活检取材。
孙井松何晶波冯进江陈惠恩梁斌钟永青何晓清温蕊萍李雄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核磁共振
DTI成像技术在脊髓震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震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脊髓震荡损伤17例作为研究组(A组),32例非脊髓震荡髓损伤的脊髓损伤病例作为对照组(B组);选取与A、B组年龄、部位相匹配的4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组)。所有病例行MR平扫和DTI扫描,测量A组和B组脊髓损伤节段平均FA值和平均ADC值,测量C组(与前2组相同节段脊髓)平均FA值和平均ADC值,并分析A组与C组、A组与B组组间差异。结果 B组平均ADC值为(1301.35±221.15)×10-6mm2/s,平均FA值为(377.12±67.31)×10-3;C组平均ADC值为(827.63±218.54)×10-6mm2/s,平均FA值为(540.03±38.14)×10-3。A组平均ADC值(1103.25±49.65)×10-6mm2/s,较C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B组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FA值(423.53±58.42)×10-3,较C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B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对脊髓震荡伤有较高的敏感性,对脊髓损伤的分级诊断有重要意义。
陈惠恩孙井松蔡厚洪梁斌钟永青陈慧红叶秋萍汪海波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ADC值FA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