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光辉

作品数:6 被引量:16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湖南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小麦
  • 3篇冬小麦
  • 3篇耕作
  • 2篇冬小麦田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小麦田
  • 2篇轮耕
  • 2篇麦田
  • 2篇免耕
  • 1篇导水率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 1篇有机质
  • 1篇玉米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施肥
  • 1篇速效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作者

  • 6篇张海林
  • 6篇黄光辉
  • 4篇陈阜
  • 3篇孔凡磊
  • 2篇张明园
  • 2篇孙国峰
  • 1篇范士超
  • 1篇唐海明
  • 1篇徐尚起
  • 1篇隋鹏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反映了土壤有机碳(SOC)情况,其值大小代表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研究不同耕作方式SMB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实验站开始,试验设置翻耕(CT)、旋耕(RT)、免耕(NT)三个处理。利用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耕作处理2007~2008年冬小麦生育期的SMBC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MBC具有时空变化特征:在冬小麦生育期中,各SMBC处理均随着时间波动起伏,并在小麦返青期和扬花期达到峰值;空间分布上SMB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耕作处理间差异显著,0~5 cm土层SMBC以NT最高,CT最低;5~10 cm土层RT与CT相当,NT最低;10~20 cm土层以CT最高,NT最低;20~30 cm各处理均较低,NT亦为最低。对不同处理SMBC层化率分析显示:NT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RT处理0~10 cm SMBC分布均匀;CT处理0~20 cm SMBC分布均匀。对SMBC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是SMB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SMBC季节变化的主要外界因素。
张明园黄光辉孔凡磊陈阜张海林
关键词: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
农业措施对农田土壤碳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1年
大量研究表明耕地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如何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使耕地变为有效碳汇,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焦点。笔者对近年来各种农业措施,如耕作方式、施肥措施、种植制度等对于土壤碳固定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当前农业土壤固碳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农业措施对于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研究中需要加强和深化的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徐尚起黄光辉李永唐海明张海林
关键词:土壤固碳耕作施肥
耕作措施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5
2011年
为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N2O排放的影响以及探明N2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原因,该研究选取河北栾城县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不同耕作处理下冬小麦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测定翻耕秸秆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和免耕秸秆还田(NT)下冬小麦田N2O的排放。结果表明,耕作初期72 h翻耕、旋耕及免耕处理N2ONT。CT、NT处理下N2O排放通量与0~20 cm各层次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CT、NT处理表层0~5 cm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充气孔隙度显著性负相关。NT处理土壤具有较高的C/N比,可能有利于减少N2O的排放。因此,华北冬小麦田采用NT能有效减少N2O排放。
黄光辉张明园陈阜张海林
关键词:温室气体N2O耕作碳氮比
不同间伐模式下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0年
以海河低平原杨农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4年树龄的杨树进行间伐(Intermediate cutting)处理,通过不同间伐模式下1年后土壤0-200 cm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测定,初步研究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间伐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其中有机质和全氮自上而下呈现递减趋势,速效磷自上而下呈现U型变化趋势,速效钾自上而下呈现波动趋势。两种杨树间伐模式10 m×2 m和5 m×4 m,与常规(Traditional)5 m×2 m相比,土壤表层(0-20 cm)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速效钾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在40-140 cm土层间伐10 m×2 m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常规5 m×2 m和间伐5 m×4 m,杨树间伐10 m×2 m处理较常规5 m×2 m处理和间伐5 m×4 m处理具有更好的土壤养分保持功能。
范士超张海林黄光辉孙国峰隋鹏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
轮耕措施对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针对华北麦玉两熟区长期免耕土壤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连续5年免耕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及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翻耕、旋耕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的分布,即0-5cm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5-10cm旋耕>翻耕>免耕,10-20cm翻耕>旋耕>免耕;与连续免耕相比,翻耕0-5cm,10-20cm变化显著,旋耕5-10cm变化显著。长期免耕后,土壤耕作对碳库各项指数影响比较大,表现出层次差异性,翻耕显著降低表层0-5cm土壤各项指数,增加10-20cm各项指数,旋耕显著增加了10-20cm的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总之,轮耕能够提高长期免耕土壤的有机碳、活性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对提高长期免耕土壤质量有重要作用。
孔凡磊张海林孙国峰黄光辉陈阜
关键词:免耕轮耕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3
2010年
针对华北地区土壤连续单一耕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土壤轮耕效应的研究。试验选择冬小麦夏玉米玉两熟区连续5a免耕田,设置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轮耕处理(即免耕一免耕,免耕一翻耕和免耕一旋耕),冬小麦播种前进行耕作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多年免耕后进行土壤耕作(翻耕、旋耕)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体积质量;旋耕显著降低0~10cm土壤体积质量,翻耕则降低0~20cm体积质量;随时间变化各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差异逐渐降低。翻耕、旋耕均显著增加了0~10cm土壤总孔隙,同时翻耕显著增加了10~20cm土壤总孔隙;翻耕、旋耕显著提高了5~10cm毛管孔隙。0~10cm土壤饱和导水率表现为旋耕>翻耕>免耕,翻耕、旋耕在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10~20、20~30cm土层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且10~20cm翻耕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饱和导水率与体积质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翻耕、旋耕有效穗数与免耕相比分别提高了24.1%、22.3%;冬小麦的实际产量表现为:旋耕>翻耕>免耕,翻耕、旋耕分别比免耕增产11.8%、16.9%。总之,长期免耕后进行土壤耕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作物产量。
孔凡磊陈阜张海林黄光辉
关键词:土壤物理性状导水率轮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