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中华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力疗法
  • 1篇毒性
  • 1篇沙星
  • 1篇声动力
  • 1篇声动力疗法
  • 1篇司帕沙星
  • 1篇体外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毒
  • 1篇细胞毒性
  • 1篇相变
  • 1篇疗法
  • 1篇米粒
  • 1篇纳米粒
  • 1篇滑膜
  • 1篇滑膜细胞
  • 1篇活性
  • 1篇活性氧
  • 1篇活性氧物质
  • 1篇氟碳化合物

机构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朱深银
  • 2篇常淑芳
  • 2篇王志刚
  • 2篇唐琴
  • 2篇田中华
  • 1篇邱峰
  • 1篇郑晓英
  • 1篇郝兰
  • 1篇孙江川
  • 1篇李雪梅

传媒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特性比较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制备包裹吲哚菁绿(ICG)及不同相变材料[全氟正戊烷(PFP)或全氟己烷(PFH)]的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比较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相变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PFP或PFH的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分别称为IPNPs、IHNPs),比较两者的一般特性、稳定性及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声致相变和光声成像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光致相变所需能量的细胞毒性。结果IPNPs及IHNPs粒径分别为(490.53±36.96)nm及(512.23±38.52)nm,电位分别为(-14.40±1.40)mV及(-13.97±1.61)mV,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者形态、吸收光谱也均无明显差异,于37℃储存24h均较稳定;IPNPs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及声致相变所需能量均低于IHNPs,且IPNPs光声及超声成像增强能力高于IHNPs。经能使IPNPs及IHNPs发生相变的激光能量辐照后,MH7A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34±7.96)%,(54.92±6.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NPs是更适于诊疗一体化应用的多功能纳米粒。
唐琴朱深银常淑芳崔健毓田中华孙江川王志刚邱峰
关键词:氟碳化合物相变成像
司帕沙星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声动力细胞毒性
2018年
目的探讨司帕沙星介导声动力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损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H7A经司帕沙星(浓度1.00μmol/L)处理后,采用超声辐照(声强1.0 W/cm^2,辐照60 s)。实验分为对照组、司帕沙星组、超声组和声动力(司帕沙星+超声)组。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MH7A细胞的损伤情况。多功能荧光酶标仪测定细胞内活性氧物质产生情况。结果声动力组细胞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1),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1)。与对照组相比,声动力疗法显著地诱导MH7A细胞内产生过量活性氧物质(P <0. 01)。与活性氧物质清除剂甘露醇相比,活性氧物质清除剂组氨酸有效地阻断声动力疗法诱导MH7A细胞活力降低(P <0. 01)、细胞凋亡增加(P <0. 01)以及细胞内活性氧物质产生(P <0. 01)。结论司帕沙星介导声动力疗法显著地诱导MH7A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内产生过量活性氧物质有关。
田中华朱深银常淑芳李雪梅唐琴郑晓英郝兰王志刚
关键词:司帕沙星声动力疗法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细胞毒性活性氧物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