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
-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DPQAC-PAC-MC复合改性粘土在不同介质中的絮凝行为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改性粘土法絮凝消除浮游微藻是我国迄今唯一得到大规模应用的有害赤潮应急处置方法,研发安全高效的改性粘土材料是该方法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研究了双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DPQAC)与聚合氯化铝(PAC)复合改性粘土获得新材料DPQAC-PAC-MC在去离子水、海水及东海原甲藻藻液(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等不同介质中的絮凝行为,分析了水体中硫酸根离子和藻源胞外有机质(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s,EOMs)对其影响,探讨了该复合改性粘土高絮凝性能的成因与机制,为该类型改性粘土进一步增效优化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与双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改性粘土(DPQAC-MC)、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PAC-MC)等单组分改性粘土相比,DPQAC-PAC-MC表现出更强的絮凝能力,但在不同介质中其絮凝行为差异明显。其中,在藻液中形成的絮凝体颗粒更大、强度更高、再生能力更强、生长速度更快。介质中的硫酸根离子或胞外有机质都可促进DPQAC-PAC-MC的絮凝,并且具有最佳促凝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为10^(-3)mol/L,EOMs浓度为50%含量,在此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絮凝体生长时间缩短、强度增加、絮凝效果提升;超过最佳浓度后,促凝效果随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降低。对影响DPQAC-PAC-MC在藻液中絮凝行为的分析发现:(1)复合改性有效提高了颗粒的表面正电性,长链大分子增强了颗粒间的桥联聚结作用,从而增强了粘土颗粒的自身絮凝能力;(2)赤潮暴发水体中大量存在的硫酸根离子、EOMs可以进一步增效复合改性粘土颗粒的絮凝聚结能力。
- 吴婷曹西华曹西华宋秀贤俞志明袁涌铨宋秀贤贺立燕范子初
- 关键词:赤潮治理聚合氯化铝季铵盐
- 红鲫肥大细胞鉴别方法比较
- 2014年
- 目的探讨红鲫(Cyprinus carpio)肥大细胞(MC)的不同鉴别方法。方法取已被迟缓爱德华菌感染的红鲫鳃组织,用Bouin氏液固定3 h,苏木精-伊红(HE)法、甲苯胺蓝(TB)法、阿利新蓝(AB)法、中性红法、Masson三色法、May-Grünwald Giemsa(MGG)法与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MC。同时使用Wright-Giemsa染色的头肾涂片法作为补充。结果阿利新蓝和甲苯胺蓝法显示肥大细胞良好,MGG法次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数量较少,阳性反应弱。涂片法可将细胞分散开,并显示出不同发育阶段肥大细胞的特性。结论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涂片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更好的识别鱼类肥大细胞。
- 曹文芝刘云姜国良吴婷
- 关键词:组织化学技术涂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