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男 作品数:22 被引量:226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更多>> 发文基金: 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建筑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我国典型南方城市臭氧污染特征 被引量:13 2017年 分析了我国典型南方城市的臭氧污染特征,选取我国4个有代表性的南方重点城市武汉、宁波、中山和南宁的2013—2015年监测数据,使用EXCEL、ORIGIN和MATLAB等统计软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典型城市的臭氧质量浓度分布有明显时间变化特征,超标时间跨度大,部分南方城市与氮氧化物存在较明显负相关性,相关系数高于-0.6;受城市所在不同地理位置、气象因素、大气扩散条件及可能的不同本地排放污染源构成等因素影响,4个城市的近3年臭氧浓度月均值、超标情况和年内峰值均存在一定差异和分组相似性;与部分气象因素也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赵熠琳 原彩红 刘峥 王帅 丁俊男关键词:臭氧 气象因素 河南省典型城市PM2.5无机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9 2017年 分析2012年采暖季和非采暖季郑州市、洛阳市和平顶山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样品中22种无机元素含量和污染特征,采用富集因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当地PM_(2.5)中无机元素来源。结果表明:3个城市PM_(2.5)中无机元素总量在采暖季均高于非采暖季,不同季节占PM_(2.5)质量浓度的比例为1.7%~3.6%。Al、Na、Ca等地壳元素在PM_(2.5)中占比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而Zn、Pb、Cu等人为源元素的占比随PM_(2.5)浓度增加无明显下降趋势。3个城市PM_(2.5)中Se、Cd、Br的富集因子高于1 000,Pb、Zn、Cu的富集因子为100~1 000,Co、Sc、Cr、Ni、As、Mn、Ba的富集因子为10~100,说明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源。13种人为源元素质量浓度在22种元素中占比为18.9%~26.3%,K、Fe、Ca、Al等4种元素占比为67.9%~76.1%。因子分析结果表明:3个城市无机元素来源组成有很大相似性,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扬尘和建筑尘等,但Ni、Co、Sr、Ba还有来自其他排放源的贡献。 丁俊男 王帅 王瑞斌 李健军 宫正宇关键词:无机元素 关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15 2012年 不断变化的大气污染形势和不断发展的监测技术对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中国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发展历程和国外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主流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符合科学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以达到如实反映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客观评价环境管理成效及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服务的目标。 丁俊男 王帅 赵熠琳 王瑞斌 杨彬 林宏 孟晓艳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综合评价 气象要素与前体物排放对中国区域性臭氧污染的影响 2024年 2022年9月,中国出现了多次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华南与华北。全国339个城市中,共出现了1844天次的臭氧超标情况,其中重度污染3天次(均出现在珠三角)、中度污染123天次、轻度污染1718天次。中国华北与华南等地长期处于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区,容易出现持续干燥少雨、风速偏低、气温持续偏高的气象特征,有利于臭氧的生成与积累,是造成该时期臭氧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重的重要原因。臭氧超标天数较多的城市一般具有较高的NO_(2)浓度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臭氧生成潜势(OFP),其中NO_(2)一般在30μg/m^(3)左右、OFP一般超过100μg/m^(3),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区域性臭氧污染受NO_(2)影响更显著的结论。可见,当前中国华南与华北等地臭氧前体物排放量仍较大,在不利气象条件下,臭氧前体物累积加剧了臭氧污染。 赵熠琳 李子 沈劲 王威 朱媛媛 丁俊男 高愈霄关键词:臭氧 污染过程 对比分析法在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18年 通过分析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的实际案例,从实时监测、污染源、大气条件以及数值预报模拟4个方面阐述了对比分析法在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中的应用,帮助预报员比较类似污染源排放条件下的大气条件变化或者类似大气条件下的污染源变化,以便进一步开展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利用时间同比、空间比较和大气条件对比的分析方法,能够判断在类似污染源排放和相似大气条件下,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水平、重污染发生、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污染特征以及污染物的水平传输影响等;采用污染源变化对比分析法,能够获得在类似大气条件下,污染源排放的减少或剧增对主要污染物浓度水平的影响程度;通过数值预报模式结果对比分析,能够获得在类似的污染源排放条件下,大气环流形势的稳定程度和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其对污染物浓度水平的影响。对比分析法是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持续提高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率,供全国空气质量预报员开展辖区空气质量预报时参考。 刘冰 赵熠琳 丁俊男 汪巍 王晓彦 李健军 田旭东 徐圣辰关键词:空气质量预报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思考及建议 被引量:15 2013年 我国目前业务上广泛应用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对环境管理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但随着大气区域性、复合型污染的出现,现行评价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凸显出来。阐述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的现状,并对现行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为更好地说清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存在可能的风险,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应颁布《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国家标准,适时增加评价项目,将短期与长期评价相结合、综合污染指数与最大污染指数相结合,并增加对区域污染的评价、扩大评价范围,更好地环境管理决策和社会公众服务。 孟晓艳 王帅 王瑞斌 杜丽 丁俊男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十一五”大雾天气影响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2006至2010年五年间,我国总共发生较大尺度的大雾天气过程约500次,每年发生的次数范围在70-200次之间,平均每年90次左右。根据2005年建成较完整的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网后的监测数据分析,2006—2010年期间,影响113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大雾天气过程次数范围在每年18-45次之间,平均每年30次左右,总计150次。在此期间,影响113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大雾天气过程累计的影响时间总计297天,平均在每年60天左右。影响环保重点城市的大雾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11、12和1月,其中11月最多,占全年雾日数的12.8%。在大雾的天气条件下,113个重点城市总共的超标天次平均每年在370天次左右,每年范围在184-547天次之间。大雾受静稳天气影响,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加剧。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雾空间分布基本特征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每年大雾天气过程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尤其在秋冬季对我国东中部地区城市造成了大范围的影响。大雾天气是一种天气现象,需要加强预测预报,同时提前做好防范,通过清洁能源的利用,进一步节能减排,有效防治大气污染。 王玮 李健军 靳伟 丁俊男 王晓彦 王帅 王瑞斌关键词:大雾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颗粒物 空气污染 我国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建设及业务化应用 空气质量预报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核心支撑技术。2012年以来,我国区域性和跨区域的大气重污染过程频发,且污染范围大、浓度高、持续时间长、影响因素复杂,传统的"日常监测、事后分析"的方法难以对空气质量的变化进行前瞻性的趋势... 丁俊男 刘冰 朱莉莉 李健军关键词:空气质量预报 大气污染 我国环境空气中颗粒物达标统计要求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制定颗粒物达标统计要求的原则,利用我国120个城市2005~2012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实际监测数据,通过统计回归法、比例反推法和控制图法对我国不同地理区划城市的颗粒物达标统计要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我国城市PM10浓度达到年均值标准时,大多数城市PM10日均值的达标率均在95.0%以上,平均为97.1%;其中华北、西北地区城市的平均达标率为96.3%,东北地区城市平均达标率为96.6%,华东、中南地区城市平均达标率为97.2%,西南地区城市平均达标率为98.1%.当我国PM10达标统计要求等于97百分位数时,日均值标准和年均值标准的控制力度基本匹配,当达标统计要求高于97百分位数时,日均值标准成为控制性标准,反之年均值标准成为控制性标准.综合考虑我国城市PM10浓度统计特征、百分位数的稳健性和对人体健康的保护性等各方面因素,我国宜选择95百分位数作为我国目前的PM10和PM2.5的日均值达标统计要求. 王帅 丁俊男 王瑞斌 李健军 孟晓艳 杨彬 林宏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颗粒物 达标率 2017年春季华北地区一次典型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研究 被引量:18 2018年 结合空气质量监测站小时监测数据、NECP资料、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2017年5月3—5日华北地区一次典型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主要由前期的浮尘和后期的扬沙天气造成.前期,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将沙尘源地的沙尘抽吸到空中并在偏西风作用下,长距离传输到华北地区沉降,造成大范围浮尘天气,多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PM_(10)浓度增高显著.后期,随着高空横槽转竖并东移,受强冷锋影响,京津等地出现大风扬沙天气,大风过后,空气质量转好,PM_(10)浓度降低至较低水平.起沙源地高空辐散、近地面辐合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将沙尘带到空中并向东传输至华北上空,近地面处于弱辐散场,高空的沙尘缓慢下沉,形成了浮尘天气;高空槽东移,高空辐合,近地面辐散,700 h Pa至近地面为强烈下沉运动,是形成此次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和特征量诊断,给出了华北地区此次浮尘和扬沙天气的天气学概念模型. 魏巍 皮冬勤 晏平仲 肖林鸿 张稳定 陈婷婷 罗宝刚 丁俊男 丁俊男关键词:浮尘 扬沙 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