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玉萍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哮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智能管理
  • 2篇儿童
  • 1篇地奈德
  • 1篇药学
  • 1篇药学服务
  • 1篇应用软件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哮喘
  • 1篇膳食
  • 1篇气管
  • 1篇自我
  • 1篇自我管理
  • 1篇哮喘儿童
  • 1篇哮喘患儿
  • 1篇联合布地奈德
  • 1篇氯雷他定
  • 1篇满意度
  • 1篇满意度调查

机构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黄玉萍
  • 2篇张茜
  • 1篇曹成
  • 1篇祝艳霞

传媒

  • 2篇中国药业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哮喘儿童智能管理App使用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为有效防治儿童哮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门诊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哮喘患儿64例,由临床药师指导患儿监护人安装哮喘智能管理应用程序(App),以进行远程管理,并随访3个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整理调查数据,并进行变量赋值,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哮喘智能管理App使用时间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完成随访及问卷调查的患儿共53例,平均使用哮喘智能管理App时间为30.40 d;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验满意可延长App使用时间[B=46.150,95%CI(31.095,61.204),P=0.000],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会缩短App使用时间[B=-13.659,95%CI(-25.858,-1.460),P=0.029],监护人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对App使用时间无影响。结论临床药师在指导患儿监护人使用哮喘智能管理App时应充分考虑其使用体验感及患儿监护人的文化程度。
王丽昕张茜黄玉萍陈建芳曹成祝艳霞
关键词:哮喘儿童智能管理APP影响因素
哮喘患儿智能管理软件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为开发和完善适合哮喘儿童的智能管理应用软件(App)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门诊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64例,采用哮喘智能管理App远程管理并随访3个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53例患儿完成随访,App平均使用时间为30.40 d;停用的主要原因有认为作用不大、没有时间操作、更改或中断药物治疗、操作过于复杂烦琐;有9.43%的调查对象使用该App后表示满意,43.40%基本满意,41.51%使用体验一般;患儿监护人对该App较满意的功能有哮喘健康宣教及用药指导、哮喘评估、闹钟提醒。结论大多数哮喘患儿及其监护人对该智能管理App的使用体验满意,但使用时间较短。应针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开发和完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哮喘智能管理App,促进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
王丽昕朱素琴黄玉萍陈建芳葛敏张茜
关键词:哮喘自我管理药学服务
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观察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46例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氯雷他定5~10mg,1次/日,每晚睡前口服,另外雾化吸入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2mL,2次/日:对照组同法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同时口服安慰剂。两组其他对症支持治疗相同,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儿鼻塞、喷嚏、流涕、咳嗽、气喘等改善情况,并以此分析疗效。结果:治疗组鼻炎治疗总有效率87.5%,对照组59.1%,治疗组鼻塞、喷嚏、流涕等鼻炎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哮喘治疗总有效率95.8%,对照组68.2%,治疗组哮喘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较单用布地奈德疗效更好,且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
黄玉萍
关键词:氯雷他定布地奈德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2024年
目的分析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探究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年2—12月在某院儿科就诊的58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及膳食炎症指数(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DII)测评结果,按7∶3比例随机分配到建模集(412例)、验证集(177例)。对建模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筛选出儿童RRT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表现和临床实用性分别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进行评估,同时引入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建模集41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首次确诊后1年随访中出现RRTI为64例(15.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666,95%CI:0.485~0.915)、家长对RRTI防控认知(OR=0.689,95%CI:0.526~0.903)是儿童RRTI的保护因素(P<0.05);过敏史(OR=2.809,95%CI:1.459~5.407)、C反应蛋白高(OR=2.296,95%CI:1.275~4.101)、DII高(OR=2.125,95%CI:1.242~3.637)、家庭成员吸烟(OR=1.467,95%CI:1.080~1.991)是儿童RRTI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儿童RRTI列线图模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0.815~0.935),最佳截断值(阈概率)为0.37,此时的灵敏度为0.860、特异度为0.824;校准曲线分析的Brier指数为0.097(P>0.05);引入验证集进行模型外部验证发现,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93~0.924)、灵敏度为0.850、特异度为0.805;校准曲线分析的Brier指数为0.112(P>0.05)。当决策曲线中阈概率值设为37.0%,建模集和验证集的临床获益率分别为54%、59%,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基于年龄、过敏史、C反应蛋白、DII指数、家庭成员吸烟、家长对RRTI防控认知度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儿童RRTI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陈碧莹沈耀红黄玉萍臧亚勤陈苗苗
关键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