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寒
-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维度分析——基于网络微文化视角
- 2016年
- 网络微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于一个微字,内容简短干练,给人以微小之感,个体在参与过程中寻找一种存在感,以达到满足自我内心的情感渴望和心理需求的目的。在当今网络微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价值认同是始端,人格塑造是关键,环境育人是潜移默化的熏陶,自觉践行是最终归旨,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生共进。
- 张涵张晓寒
- 关键词:自觉践行
- 何以获得学业成就:对学业抗逆及其保护因素的再审思被引量:1
- 2021年
- “抗逆力”概念的提出源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儿童心理学,经历了特质论、结果论、过程论、能力论四个阶段。虽说研究者基于各自的研究立场对“抗逆力”概念本身进行了多个角度的阐释,但并不意味着各种定义之间非此即彼,且在在实际研究当中往往呈现整合的局面。教育学领域常使用“学业抗逆”的概念,从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之间博弈的角度来解释处境不利学生何以取得学业成就。中西方研究共同发现,促成学业抗逆的保护因素可能来自于家庭、学校和个人层面。未来本土的研究,一是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话语对于抗逆学生行为的影响,二是对于逆境和学业成就的界定应该随着研究对象的扩大而有所更新,三是要将质性研究更多地运用于对少数群体的抗逆历程研究当中。
- 刘文晓张晓寒
- 关键词:抗逆力中国语境
- 德国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的概况与启示被引量:4
- 2018年
- 德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尽管各州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并不平衡,但德国学校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德国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的"双向技能",并将教师的媒介素养分为五大类,同时将促进媒介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归为媒介课程设置,拥有丰富媒介和媒介素养知识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良好的媒介及技术教学设备。以五项能力为理论指导,针对德国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的匮乏状况,德国较早开始重视并实施了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培养,各州陆续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教师的培养体系并制定了不同的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对德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得出启示,我国应建设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参与的自上而下的教师媒介素养培养培育体系。
- 张晓寒
- 关键词:教师媒介素养
- 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退役复学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多维审视
- 2024年
- 由于经历了学业中断、场域转换以及大学与军队文化的冲突,退役复学大学生成为大学校园里的特殊学生群体。已有研究发现,退役复学大学生回归校园后普遍面临学业失败的风险、身份转换的危机以及人际交往的区隔等现实困境。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外部环境联系和互动的结果。基于该理论构建的模型分析表明:退役复学大学生学校适应困境主要源于个体与环境交流的失衡,其中,大学生个体应对能力不足是问题产生的内部因素,环境资源及支持的匮乏是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为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走出学校适应的困境,需要从个体思维的转变、微系统协调的达成、跨系统合作的构建等维度考察构建支持系统。
- 刘姗张晓寒刘礼明
-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
- 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逻辑、内涵及培育策略被引量:16
- 2020年
-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变革,全球范围内教学和学习的信息技术发展得到了普遍重视。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具有四方面特征:学习者参与的开放性、在线资源的生成性、学习行为的独立性、数据资源的可用性等,这些特征既适用于普通教育,亦适用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教育更需要技术的渗透,职业院校学生需具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信息素养。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技术是基础、标准是导向、课程是依托、教师是支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张晓寒
-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
-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 2023年
-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专业师资队伍匮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评价内容与主体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师资队伍、强化职业生涯规划主体地位、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及整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体系等优化路径,以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高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 罗梦珠张晓寒
-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优化
- 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内涵与培养机制探讨
- 2021年
-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行为的变革。全球范围内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中,教育教学具备新特征:在线教育内容与形成途径的开放性;互联网使用者角色和身份的双重性;网络情境下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独立性;基于大数据进行教育分析的在线、大规模与临床性。这些特征带来了教师角色的变革,教师应当承担更加丰富的角色,如知识传授的讲师、学生人生的榜样、导师/指导者、教学评价者、资源开发者、计划者、领导者、管理者等。信息时代高校教师应当具备“基础”、“成长”“拓展”三方面的素养。应当通过建设UGIT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探索实践为导向的精准、科学、需求驱动培养模式,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途径探索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 张晓寒
-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等教育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