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丽云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癫痫
  • 2篇药动学
  • 2篇群体药动学
  • 2篇抗癫痫
  • 2篇抗癫痫药
  • 2篇丙戊酸
  • 1篇动脉
  • 1篇多态
  • 1篇多态现象
  • 1篇多态性
  • 1篇多药
  • 1篇多药耐药
  • 1篇多药耐药基因
  • 1篇心脏
  • 1篇眩晕
  • 1篇血压
  • 1篇血药
  • 1篇血药浓度
  • 1篇眼底
  • 1篇眼底动脉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作者

  • 8篇俞丽云
  • 3篇施孝金
  • 3篇胡敏
  • 3篇洪震
  • 3篇钟明康
  • 2篇张静华
  • 2篇朱国行
  • 1篇刘莹
  • 1篇姚景莉
  • 1篇缪海均
  • 1篇邓渝林
  • 1篇卢健
  • 1篇李增烈
  • 1篇孙道开
  • 1篇焦正
  • 1篇赵志刚
  • 1篇任惠民
  • 1篇李中东
  • 1篇陆骏超
  • 1篇丁玎

传媒

  • 3篇家庭医药(就...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慢性浅表性胃炎怎么治
2005年
我起病于1988年,那时主要是上腹部(特别是右上腹)疼痛。现在的主要症状是反酸、胃烧灼感。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服过奥美拉唑、枸橼酸西沙必利、斯达舒等20多种中西药,但未见什么明显的效果。请问我该怎么办?
俞丽云李增烈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上腹部主要症状西沙必利反酸烧灼
NONMEM法估算3种抗癫痫药对丙戊酸相对清除率的影响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用NONMEM法定量考察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对门诊癫痫患者丙戊酸 (VPA)的清除率的影响。方法 16 2例门诊癫痫患者口服丙戊酸达稳态 ,得到谷浓度数据 196点 ,用FPIA法进行检测。采用NONMEM法估算其相对清除率CL ,并定量考察体重、合并用药、丙戊酸钠剂量对清除率的影响。结果 按口服一房室开放模型得到体重、丙戊酸钠日剂量、合并用药等因素与清除率CL(L·h-1)之间的拟合模型为 :CL =0 .0 0 4 82WT +0 .110TAMT +0 .394CBZS +0 .10 8PHT +0 .0 82 2PB +0 .0 5 83。其中WT为患者的体重 (kg) ;TAMT的值当VPA剂量大于 1.3g·d-1时为 1,否则为 0 ;CBZS的值为卡马西平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 (g·m-2 ·d-1) ;PHT的值当合用苯妥英钠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 (mg·m-2 ·d-1) >15 0时为 1,否则为 0 ;PB的值当合用苯巴比妥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 (mg·m-2 ·d-1) >4 0时为 1,否则为 0。结论 ①使用丙戊酸钠剂量 >1.3g·m-2 ·d-1或合并使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均可使VPA的清除率增加 ;②儿童CL/WT较成人高 ,提示VPA在儿童体内更易清除。
胡敏张静华孙鹤施孝金俞丽云钟明康
关键词:丙戊酸荧光偏振免疫法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抗癫痫药VPA
Cerebrolysin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随机双盲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评价Cerebrolysin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早期恢复期行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分为Cerebrolysin组(A组)和安慰剂组(B组),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总的生活能力状态(TLS)的变化为评价指标;并以副反应量表(DOTES和TWIS)评定药物的副反应。结果:60例患者脱落2例(脱落率3%,2/60),剔除1例(剔除率2%1/60)。治疗后两组间比较,MMSE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2.2±5.比22.0±6.6,P=0.0314)。其他3项量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CSS(A组:23.7±6.3比15.1±8.8;B组:25.2±6.8比16.0±8.1);ADL(A组:46.3±7.0比39.6±12.8;B组:45.7±9.4比39.7±11.6);TLS(A组:4.4±0.8比3.7±1.3;B组:4.5±0.8比3.5±1.3);MMSE(A组:17.8±5.2比22.2±5.6;B组22.0±7.0比22.0±6.6),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Cerebrolysin对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恢复期的认知功能的恢复有益。
朱国行洪震姚景莉俞丽云
关键词:CEREBROLYSIN神经功能安慰剂副反应氨基酸类
预防,尘封中风的魔盒
2003年
预防中风,关键是要预防高血压、高血指症的发生,打断发生中风的链条.
俞丽云
关键词:中风血压心脏眼底动脉
中国癫痫患者卡马西平的群体药动学研究
钟明康焦正施孝金赵志刚缪海均卢健邓渝林刘皋林孙道开俞丽云李中东刘莹胡敏洪震
该研究方法是美国FDA认可并推荐的群体研究方法,可对临床稀疏数据进行科学客观分析。采用该法为确保最终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研究还对卡马西平和其活性代谢产物两者都进行了群体药动学分析,获得相应的药动学...
关键词:
关键词:癫痫卡马西平群体药动学
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建立门诊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血药浓度预测。方法:162例门诊癫痫患者连续服用丙戊酸钠达稳态,测定其谷浓度附近血样标本共196个。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考察固定效应对丙戊酸相对清除率的影响。结果:体重、丙戊酸钠日剂量、合并用药等因素与清除率CL(L/h)之间的拟舍模型为:CL=0.00 482×WT+0.110×TAMT+0.394×CBZS+0.108×PHT+0.0822×PB+0.0 583。将11例患者血药浓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作线性回归,其方程为:DV=1.0 632×PRED-3.2 665(μg/ml),r=0.9 663。结论:丙戊酸日剂量>1 300mg或合并应用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均可使丙戊酸的清除率增加,故临床合并用药时应注意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避免丙戊酸浓度过低而引起癫痫发作。本文所建立的模型稳定性好,可用于估算门诊癫痫患者血液中丙戊酸的相对清除率,并可定量研究药物的相互作用。
胡敏张静华施孝金俞丽云钟明康孙鹤
关键词:丙戊酸血药浓度群体药代动力学抗癫痫药
谁是眩晕的“肇事者”
2002年
眩晕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也就是说,不少疾病都有眩晕的症状。因此,当您突然发生眩晕时,就不是一粒药、一支针就可以打发的事情。最明智的做法是,您应在亲朋好友的陪护下,到医院去看医生,做相关的检查,以便发现"肇事者",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标本兼治"。那么,究竟哪些疾病会引起眩晕?该如何治疗这些疾病呢?我们且听专家的权威意见。
俞丽云
关键词:眩晕
多药耐药基因1C3435T多态性在癫癎患者中的分布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基因1(MDR1)C3435T 多态性在癫癎患者分布特点,探讨其与患者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72例癫癎药物治疗耐药患者和62例癫癎药物治疗有效患者的外周血 DNA,应用 PCR-RFLP 方法检测其 MDR1基因外显子26(exon 26)C3435T 的多态性。结果患者的 MDR1 3435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野生型 CC、杂合突变型 CT 和纯合突变型 TT 在134例癫痫患者中分布频率分别为24.63%、53.73%和21.64%。TT 基因型在耐药患者组和药物有效组中分别为18.1%和25.8%,CT 基因型分别为48.6%和5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7和P=0.200)。CC 基因型在耐药患者组中的频率为33.3%,在药物有效组为1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等位基因 C 和 T 在癫癎人群中分布频率为51.5%和48.5%,其中 C 等位基因在耐药组的频率(57.6%)明显高于药物有效组(44.4%);相反,T 等位基因在药物有效组的频率(55.6%)分布要高于耐药组(42.3%,P=0.03)。结论 MDRI 基因多态性分布中,CC 基因型、C等位基因可能与癫癎耐药有关。癫癎治疗有效可能与 TT 基因型、T 等位基因有相关趋势。
陆骏超任惠民朱国行俞丽云丁玎洪震
关键词:癫痫基因MD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