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
-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社火盘出的世界——陇中城子川“社火”活动的文化与象征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蕴含丰富的古代礼仪、风俗、地方信仰和民间艺术,价值独特,至今仍流行于中国西北和华北大多数地区春季庆典中。基于对陇中城子川地区的田野调查,在厘清社火活动和地域社会"社"组织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社火活动揭示城子川的传统文化因素如信仰、家族、声望、村规等时至今日仍相互关联地确立着村庄关系与区域社会秩序,全面展示城子川社火所具有的文化与象征意义。
- 孙旭
- 关键词:社火
- 身心三重与极限过程——户外攀岩运动的人类学意义被引量:4
- 2022年
- 在极限边缘与自我身心斗争的攀岩者,展现了攀岩者“身心三重”的交织:训练和攀爬过程中的身心磨炼;攀岩者的身心和岩壁的相互铭刻;攀岩者们彼此激励、传递身心经验和生活世界意义价值的建立。在身心、自然、共同体的交织中,个体会聚社群之中而获得支持和鼓励,又在不断探寻极限边界的过程中点亮攀岩群体的希望之光。这一“极限过程”带来了攀岩者的身心成长、生命世界的开阔、社群的交融与生生不息。
- 孙旭
-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
- 日常生活视角下侗寨的秩序构建与侗人的自我实现
- 2019年
- 在关注日常生活的理论中,面对面互动及言语交流,具有构建社会秩序、主体实现自我表达、传递道德价值、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意义。基于这样的理论视角,通过研究者经历其间的几个个案,对黔东南一个侗寨侗人日常生活中的爱面子、重礼性、讲闲话、好议论展开研究,与侗族社会文化中的结构性范畴相结合,对面子、礼、闲话概念做出了更具地方性和动态性的理解,并对侗人的自我实现和集体生活的意义做了丰富的探讨。
- 孙旭
- 关键词:社会建构侗族面子闲话
- 谁来填平沟壑?——黔东南南江河流域侗族“款组织”的“再组织”被引量:1
- 2017年
- 贵州东南部南江河流域的侗族,基于传统"款组织"的共同体意识,维持了跨村寨的集体认同,通过创造性实践,以协会的形式重构了区域性的社会组织。协会在组织形式、权力结构、权威实现和组织目标上和传统"款组织"同中有异,作为国家基层政府和地方社会的"中间组织",同时获得二者的认同,跨越行政村实现了更高层级的地方社会自治,在保证地方人群的政治主体性基础上,为地方社会自治和国家基层治理建立起了联接。
- 孙旭
- 关键词:政治人类学侗族
- 灾难的集体记忆、合理化叙事与信仰实践——基于陇中城子川人历史与日常的考察被引量:3
- 2017年
- 甘肃省中部甘谷县和通渭县交界处的城子川,因特殊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生态,在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经历着频发的灾难,"天灾人祸不断"构成了城子川人深刻的集体记忆。从灾难的合理化叙事与积极应对的视角观之,灾难的发生成为了城子川人逐一定位生息之地历史过程的重要节点,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使当地人能够凭借灾难穿梭于历史与当下的日常之中,经由将灾难常态化,不但主观地解决了在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中"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勾勒出了他们繁衍与存续的文化脉络,更通过具体的信仰实践实现了社会的再生产。
- 孙旭
- 关键词:集体记忆
- 环境意识与历史记忆——2014年“灾难人类学工作坊”综述被引量:2
- 2015年
- 2014年10月11日至12日,由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主办的“灾难人类学:环境意识与历史记忆工作坊”在重庆大学顺利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等国内外24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讨论有关灾难人类学研究的相关问题。
- 孙旭代启福
- 关键词:环境意识贵州民族民族志
- 20世纪50年代民族地区土地改革的特殊性——以贵州黔东南黎平县侗族地区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作为新区土地改革(简称"土改")的一部分,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的土改承袭了老区土改的经验,但在工作中遭遇了地方民族社会文化的因应。要理解该地区的土改历程,既需要对侗族社会文化加以深入理解,也需要将其置入一个连续的长时期的历史脉络之中考察。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对贵州黔东南黎平县侗族地区土改档案的收集和解读,分析了侗族的社会文化内涵、人群分类及其复杂的互动关系,梳理了黎平县侗族地区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呈现出当地侗族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的能动性实践,深化了对黔东南侗族地区特殊革命历史进程的探讨。
- 孙旭
- 关键词:侗族
- 作为朝圣与修行的攀岩——攀岩运动的人类学观察与体认
- 2024年
- 攀岩具有宗教性与精神性的意义。攀岩圣地的构造源自自然岩壁先在的神圣属性与攀岩群体共同构建的神圣性的互致,后者表现为攀岩者所具的圣徒特征、攀岩者和自然岩壁互动中获得身心提升的朝圣历程以及作为知识广为流传的显圣故事。攀岩修行的意义在于,攀岩的垂直与风险特性要求攀岩者特殊的身体训练、克服具象化困难和精神压力,让攀岩者警醒真实自我,驱动攀岩者不断挑战极限。以身体作为精神与自然世界的媒介,攀岩者在攀岩的实践中体悟着与自我、他者、自然的关系,并以献祭身体的方式,实现身心的转变与自然的混融。
- 孙旭
- 关键词:攀岩朝圣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