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进

作品数:5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佛教
  • 2篇道德
  • 2篇道德律
  • 2篇自然法
  • 2篇戒律
  • 2篇老子
  • 2篇佛教戒律
  • 2篇《老子》
  • 1篇意志自律
  • 1篇意志自由
  • 1篇原罪
  • 1篇正义
  • 1篇忏悔
  • 1篇唯识
  • 1篇唯识学
  • 1篇基督
  • 1篇基督教
  • 1篇功利
  • 1篇符号学
  • 1篇本性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
  • 3篇上海对外经贸...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5篇陈进
  • 3篇费小兵

传媒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佛教戒律与康德的诫律之比较研究
2013年
佛教大小乘戒律和康德的诫律并不完全相同,大小乘戒律之间也有区别,要探讨彼此间的差异,从社会学意义上考察佛教戒律和康德诫律之间的异同,是一条比较恰当的研究路径。并进而探讨菩萨杀人背后隐藏的另类戒律,揭示康德说谎杀人背后隐藏的真正精神,以及二者之间的不同。考察了小乘戒律和康德道德主义者对菩萨杀人的批判以及菩萨戒对小乘戒律和康德道德主义者的回应。针对大乘菩萨戒和康德的自律进入世俗社会出现的伦理困境,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陈进
关键词:佛教戒律道德律意志自由
“中国自然法”基准下的“古代目的价值等级”——《老子》“上德不德”章的启发
2014年
《老子》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推演出古代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用以审视法学界的多元价值。基于老子的视野,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冲突时,应取目的而舍手段,这是为了回到本真德性,放弃表相、虚伪德性。对于法而言,也应遵循这价值阶梯,回归"道"(中国自然法)的至善本性。在无为的语境中,"上德不德"(及其"目的价值等级体系")是自然、本性之德,不反对德,但又不能说是"以德治理",否则就可能被误解成道德强制主义。
费小兵陈进
关键词:自然法本性
佛教戒律与康德诫律之比较研究
佛教大小乘戒律和康德的诫律并不完全相同,大小乘戒律之间也有区别,要探讨彼此间的差异,从社会学意义上考察佛教戒律和康德诫律之间的异同,是一条比较恰当的研究路径.并进而探讨菩萨杀人背后隐藏的另类戒律,揭示康德说谎杀人背后隐藏...
陈进
关键词:道德律意志自律佛教戒律
文献传递
中国自然法基准下的“现代目的价值等级体系”——用符号学重释《老子》第38章
2014年
《老子》第38章中的"道、德、仁、义、礼"可演绎为法的"目的价值等级",与之相对应的"意素核"也可作同样的等级排序。排除不同意素,相对应的现代的目的价值的"意素核"也可形成现代法之"目的价值等级":自然法←自由←博爱←正义←功利(自由特指老子式的自由)。在无根的现代性中,此现代的"目的价值等级"可作为法治的整体目的,为现实中无法解决的法律价值冲突提供参考。
费小兵陈进
关键词:自然法符号学功利正义
佛教与基督教忏悔思想之比较研究
2015年
宗教间的对话、沟通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现代佛教和基督教间的思想对话、沟通并不是很多。而忏悔作为二者的一个核心概念,对其进行辨析,厘清"忏悔"在二者间的同异,是展开对话的关键,同时也是一次尝试。本文通过对两者"忏悔"的分析,就佛教和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推演。
陈进费小兵
关键词:忏悔唯识学原罪佛教基督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