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栋梁
-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第二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 2017年
- 2016年6月24—26日,第二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联合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承办,来自八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其中外籍专家分别来自俄罗斯、美国、瑞士、波兰、爱沙尼亚、捷克、意大利等七个国家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
- 许栋梁
- 关键词:比较诗学外国文学诗学研究
- 空间非正义的科幻城市表征:从激进技术景观生产到反抗叙事被引量:3
- 2021年
- 现代城市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与政治性,使得空间非正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贯穿城市化的历史与当前,并且将无可避免地向未来延续,也成为城市批判话语的重要视域。而科幻关于未来城市的想象,还通过技术维度凸显此问题,并与现实城市之间形成互文和张力。科幻电影以技术想象来进行城市景观生产,从而对空间生产中的非正义问题进行激进表征,并通过反抗叙事来展示空间政治斗争的路径。以《大都会》《极乐空间》《雪国列车》等科幻电影为例,它们分别通过纵向对立、漂移隔离、横向浓缩等激进技术景观生产,来直接展示未来空间非正义的科幻城市形态。而这些科幻电影遵循文化消费逻辑的景观生产和反抗叙事,虽然蕴含着不同的话语策略,但都呈现出以二元对立为模式,从而将空间非正义及其反抗简单化的倾向。
- 许栋梁
- 后人类语境中智能机器人的生活世界问题——兼以科幻作品《两百岁变成人》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后人类思潮的勃兴与科幻表征密切相关。对具身人工智能及其生活世界的科幻叙事和影像表征,在很大程度上驱使后人类以“本体”替代“过程”悖论式地出场,并逐渐形成了复合的技术-文化-社会语境。在后人类语境中审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问题,“智能-机器-人”这样的概念组合,能够更好地阐释科技之社会症候。应该首先从“生活世界”的基础视域出发考察人工智能的问题。生活世界作为人类生命、生活、生产活动的空间,其在文化表征中的错位式赋予与想象性建构,是人们对智能机器人认知偏差与情感误动的根源之一。科幻作品《两百岁变成人》即是智能机器人拥有生活世界而变成人的典型文化表征,而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也是后人类的悖论所在。
- 许栋梁
-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后人类科幻
- 想象的“后人类共同体”:科幻电影中的共同体景观生产及其消费批判被引量:6
- 2022年
- 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始终与非人类事物一体关联,组成更广泛的共同体关系。当前的“后人类”语境,将人类与非人类构成的“后人类共同体”图景,不同程度地推到了话语展演的前台,而其中主要的文化表征机制,则是科幻景观的数字化生产及其全球化传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当代科幻文化工业,以数字影像为主要媒介,通过科幻叙事想象性地建构了人与技术物、动植物及环境、外星生物等之间不同程度的有机共同体关系,并展开全球传播,获得了广泛的消费性认同。其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消费逻辑和西方中心主义幽灵,及其背后的资本、技术与景观殖民机制,需要展开一种批判性研究。
- 许栋梁
- 幽暗生态学与后人文主义生态诗学
- "幽暗生态学"作为一种深具反思和批判力度的生态思想,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去本质化、去审美化和重新背景化,试图发掘物的自在性、能动性和神秘性,重点关注生态系统中悖论式的裂隙、他者和间性存在.幽暗生态学作为对生态系统中"人-物"...
- 张进许栋梁
- 关键词:生态诗学
- 重读上海都市“新感觉”:从技术地理学到技术感性学的视角
- 2022年
- 技术的更迭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社会的空间形态,也重构着在空间中生存之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现代都市作为技术性空间,构成了上海新感觉派的感知环境,也是其重要的表征对象。上海都市现代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传播和移植的“技术现代性”,是西方现代军事、运输和通信等技术的直接地理后果;而其在地生产,包括了都市空间的营造和城/乡空间关系的重构。新感觉派作家对现代技术事物的感觉之“新”,是在作为技术性空间的都市中,与“技术”效应之间产生的剧烈感应与共鸣。新感觉派技法的电影化,则是一种感性表征的现代技术媒介机制。从“技术地理学”到“技术感性学”的交汇视域来重读新感觉派,彰显了现代都市中“人/技术/空间”的辩证关系,在当代语境中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
- 许栋梁
- 关键词:电影化
- 幽暗生态学与后人文主义生态诗学被引量:8
- 2018年
- "幽暗生态学"作为一种深具反思与批判力度的激进生态思想,强调自然的去本质化、去审美化和重新背景化,试图恢复物的自在性、能动性和神秘性,重点关注生态系统中悖论式的裂隙、他者和间性。幽暗生态学作为对生态系统中"人-物"关系的重新思考,是一种后人文主义范式的生态思想,但它实际上陷入了一种关于物的乌托邦,同时指向生态学学科本身的内容和形式问题。幽暗生态学需要借助诗性的言说确立自身,这种诗性言说使得幽暗生态学走向了一种后人文主义范式的生态诗学。
- 张进许栋梁
- 关键词:生态诗学深层生态学
- 卢曼的后人文主义式媒介系统论
- 2019年
- 作为系统论社会思想家,卢曼基于"差异即沟通"的定位来理解广义、一般的媒介,并阐发了媒介本身作为"自创生"系统的运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解析沟通媒介的社会意义,并考察作为技术性传播系统的大众媒体运作问题。从人与媒介的系统性关系来看,卢曼的媒介-沟通-传播思想包含着去人化、将人视为系统运作而非独立自主个体、强调差异而非理性沟通的观念,是一种后人文主义式的媒介系统论。
- 许栋梁
- 关键词:媒介系统论
- 文学理论的“面相”圆观与“脉络”会通——评《文学理论通论》
- 2017年
- "文学理论"在20世纪实现了"脱胎换骨"和"改头换面"——在前半个世纪,它从一种社会、历史研究的"外部"束缚中解脱蜕变出来,慢慢确立了其"内部"自主性,实现了学科体制上的功能专门化,在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进行了疆界划分,并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文学研究的近亲分支不断剥离;在后半个世纪,它越来越不满足于文学的束缚,不断跨域越界,向外开疆拓土,
- 许栋梁
- 关键词:文学理论会通脉络历史研究学科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