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楠

作品数:3 被引量:68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山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种植密度
  • 2篇高粱
  • 1篇性状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吸收
  • 1篇生理指标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群落
  • 1篇群落数量
  • 1篇籽粒
  • 1篇籽粒产量
  • 1篇环境因子
  • 1篇TWINSP...
  • 1篇DCA排序
  • 1篇不同种植密度
  • 1篇产量及其构成
  • 1篇产量及其构成...

机构

  • 3篇山西大学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3篇杨楠
  • 2篇焦晓燕
  • 2篇王立革
  • 2篇王劲松
  • 2篇丁玉川
  • 2篇董二伟
  • 1篇武爱莲
  • 1篇白文斌
  • 1篇李素清
  • 1篇徐晓雯
  • 1篇武萍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51
2013年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杨楠丁玉川焦晓燕王劲松董二伟王立革武萍
关键词:高粱籽粒产量
山西左云县兴隆沟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获得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左云县兴隆沟煤矸石山自然定居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将54个样方划分为8个群丛,即菊叶香藜群丛(Ass.Chenopodium foetidum)、旱榆-披碱草群丛(Ass.Ulmus glaucescens-Elymus dahuricus)、铁杆蒿+沙生冰草群丛(Ass.Artemisia sacrorum-Artemisia sieversiana)、黄刺玫群丛(Ass.Rosa xanthina)、野艾蒿+蒙古蒿群丛(Ass.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Artemisia mongolica)、二裂委陵菜+披碱草群丛(Ass.Potentilla bifurca-Elymus dahuricus)、针茅+蒙古蒿群丛(Ass.Stipa capillata-Artemisia mongolica)、益母草群丛(Ass.Leonurus artemisia),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54个样方DCA排序表明,影响左云县兴隆沟煤矿矸石山自然定居的植物群落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是土壤水分、矸石堆积时间和坡向。
徐晓雯杨楠李素清
关键词:TWINSPAN分类DCA排序环境因子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29
2013年
为了明确密度与高粱[Sorghumbicolor(L.)Moench]农艺和经济『生状以及养分吸收的关系,以‘晋杂23号’高粱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试验设4.5万株/hm^2、7.5万株丹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高粱株高显著增高,茎粗显著变细,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重显著下降。在4.5万籼。~7.5万株/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密度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随着密度增加,穗粒数显著性增加,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除磷以外,密度对高粱氮和钾吸收总量均无显著影响。密度对籽粒氮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在10.5万籼2-13.5万籼。范围内,磷和钾吸收量明显下降。与氮和磷不同,钾主要分配在秸秆中,只有少量钾转运到籽粒中。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株高、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干重、经济系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与高粱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息息相关,在高粱高产高效栽培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劲松杨楠董二伟王立革武爱莲丁玉川白文斌焦晓燕
关键词:高粱种植密度农艺性状养分吸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