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伟锋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荔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3篇登革热
  • 3篇疫情
  • 2篇登革病毒
  • 2篇疫情流行
  • 2篇疫情流行病学
  • 2篇病毒
  • 1篇流感
  • 1篇流感暴发
  • 1篇流感暴发疫情
  • 1篇流行病学分析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 1篇疾病暴发
  • 1篇疾病暴发流行
  • 1篇甲型
  • 1篇甲型H1N1
  • 1篇甲型H1N1...
  • 1篇暴发疫情

机构

  • 4篇广州市荔湾区...
  • 3篇广州市疾病预...

作者

  • 4篇杨丽莉
  • 4篇杨翠辉
  • 4篇曾伟锋
  • 3篇王敏
  • 3篇蔡明伟
  • 3篇景钦隆
  • 2篇范健文
  • 1篇何国宽

传媒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广州市荔湾区2009年首起职业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2010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首起职业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估防控措施,为控制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附录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对每1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3d内的现症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对密切接触者进行7d的医学观察。结果疫情持续7d,共确诊36例病例,罹患率为1.68%;男女性别比0.5∶1;住宿生走读生比3.5∶1。结论此次疫情为广州市荔湾区首起职业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感染来源为社区。及时隔离病例以及规范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杨丽莉范健文杨翠辉曾伟锋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
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荔湾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781例,发病率为86.95/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下旬至11月下旬,高峰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男女性别比1∶1.14;发病年龄最大92岁,最小2岁,以中青年为主。全区疫情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随后向老城区扩散,最后波及21个行政街,有8个较大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Ⅰ型。结论2013年荔湾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疫情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荔湾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杨丽莉景钦隆曾伟锋王敏蔡明伟杨翠辉何国宽范健文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流行病学
广州市荔湾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辖区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4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4 467例,发病率为497.33/10万,1例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上旬—12月中旬,高峰为9月中旬—10月中旬;男女性别比1:1.05;发病年龄最大为92岁,最小为9 d,以中青年为主。疫情覆盖全区22个行政街175个居委;病毒型别为登革Ⅰ型和Ⅱ型并存,以Ⅰ型为主。结论 2014年荔湾区发生高强度的大规模登革热流行,持续时间长,范围覆盖全区。该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
杨丽莉景钦隆杨翠辉蔡明伟王敏曾伟锋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流行病学
2006-2016年广州市荔湾区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近十年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有效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荔湾区2006-2016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6-2016年荔湾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5 704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 686例,输入性病例18例。除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外,其余年份均有输入病例报告;除2009年外,其他年份均有本地感染病例,年发病率在0/10万~497.33/10万之间。疫情涉及全区22个街道,发病数居前五位的街道依次是南源街(11.75%)、冲口街(7.35%)、石围塘街(7.00%)、金花街(5.21%)和站前街(5.12%)。7-12月均有本地病例报告,6月份前为输入病例。9-10月本地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91%,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别比为1∶1.05。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数以20~59岁年龄组居多,占69.42%。职业分布以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等为主。病例输入地主要以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地区为主。本地暴发疫情主要由登革病毒Ⅰ型引起。结论荔湾区登革热流行具有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的特点,目前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应及早以蚊媒控制为主进行综合防控。
杨丽莉景钦隆杨翠辉蔡明伟王敏曾伟锋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