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哲

作品数:10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排卵
  • 5篇促排
  • 5篇促排卵
  • 4篇激素
  • 4篇IVF/IC...
  • 3篇卵巢
  • 2篇低反应
  • 2篇低反应患者
  • 2篇排卵效果
  • 2篇胚胎
  • 2篇取卵
  • 2篇卵巢低反应
  • 2篇黄体期
  • 2篇IVF/IC...
  • 2篇不孕
  • 2篇长方案
  • 2篇促排卵效果
  • 1篇单精子
  • 1篇单精子注射
  • 1篇单胎

机构

  • 9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9篇孙丽君
  • 9篇李哲
  • 7篇胡继君
  • 7篇冯营营
  • 7篇赵贝
  • 1篇管一春

传媒

  • 6篇中华生殖与避...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国生育健康...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卵巢正常反应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不同长方案促排卵效果的研究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卵巢正常反应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促排卵时应用口服避孕药(OC)长方案和黄体中期长方案的促排卵效果及临床结局。方法选择接受长方案IVF/ICSI助孕的卵巢正常反应患者共4 677个周期;根据年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不方便超声监测排卵或自然周期超声监测卵泡不破裂的患者共2 762个周期,应用OC长方案(OC组);自然周期超声监测正常排卵的患者共1 915个周期,应用黄体中期长方案(黄体中期组);常规行IVF/ICSI,比较上述不同年龄人群2种促排卵方案的临床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 (1)OC组促性腺激素(Gn)启动日雌二醇(E2)[≤35岁组:(24.63±10.62)ng/L,>35岁组:(24.24±10.40)ng/L]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35岁组:(0.92±0.59)IU/L,>35岁组:(0.82±0.66)IU/L]均明显低于黄体中期组[≤35岁组:(25.89±12.80)ng/L,>35岁组:(25.71±10.93)ng/L;≤35岁组:(1.37±0.59)IU/L,>35岁组:(1.01±0.70)IU/L](P<0.05);(2)OC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日E2水平[≤35岁组:(4 143.8±2 769.9)ng/L,>35岁组:(3 597.5±2 160.4)ng/L]和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行全胚冷冻率(≤35岁组:9.1%,>35岁组:10.2%)均明显高于黄体中期组[≤35岁组:(3 850.8±2 092.4)ng/L,>35岁组:(3 213.4±1 804.5)ng/L;≤35岁组:4.9%,>35岁组:5.9%](P<0.05),但h CG注射日的内膜厚度[≤35岁组:(10.75±2.25)mm,>35岁组:(10.47±2.38)mm]却明显小于后者[≤35岁组:(11.62±2.43)mm,>35岁组:(11.09±2.68)mm](P<0.05);(3)在年龄>35岁的OC组Gn总用量[(3 775.4±1 200.0)IU]和使用时间[(13.5±2.2)d]明显高于黄体中期组[(3 516.9±1 156.1)IU,(12.4±2.2)d](P<0.05);(4)2种降调节方案患者的获卵数、ICSI成熟卵数、双原核(2PN)受精率、平均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OC组的着床率(≤35岁组:41.4%,>35岁组:25.5%)和临床妊娠率(≤35岁组:55.7%,>35岁组:37.5%)明显小于黄体中期组(≤35岁组:46.7%,>35岁
孙丽君冯营营胡继君赵贝张俊韦李哲
生长激素不同预处理方案对IVF/ICSI临床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价生长激素(GH)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中胚胎质量欠佳患者再次助孕时的胚胎质量及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在本中心行IVF/ICSI助孕失败后再次助孕时添加GH并采用相同促排卵方案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GH使用天数分为<35 d组和≥35 d组,根据是否添加GH分为自身对照组和GH实验组,自身对照组采用本中心常规促排方案,移植后未获得持续性妊娠;GH实验组促排方案不变,于不同时间添加GH(2 IU/d或4 IU/d)直至取卵日,取卵后行常规IVF或ICSI,比较GH不同用药时间前后两次促排周期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无论GH使用天数<35 d或≥35 d,GH实验组在促性腺激素(Gn)总用量、获卵数及双原核(2PN)受精率与自身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GH实验组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可利用胚胎率及优质胚胎率均显著高于自身对照组(P<0.05);同时在GH使用天数<35 d组中,GH实验组流产率(26.7%)与自身对照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GH使用天数≥35 d组中,GH实验组的流产率(7.7%)显著低于自身对照组(100%,P=0.001)。结论在IVF/ICSI助孕中,对于因胚胎质量欠佳助孕失败的患者,再次助孕时添加小剂量的GH(2 IU/d或4 IU/d),可以改善胚胎质量,提高临床妊娠率。
王璐璐孙丽君赵贝熊奕文王云霞李哲张俊韦
关键词:IVF/ICSI生长激素获卵数胚胎质量临床妊娠
三种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探讨克罗米芬(CC)+来曲唑(LE)微刺激、安宫黄体酮(MPA)微刺激与拮抗剂方案在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接受IVF/ICSI助孕的POR患者共1 427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C+LE+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方案(A组,674个周期)、MPA+hMG方案(B组,496个周期)和拮抗剂方案(C组,257个周期)促排卵,常规行IVF/ICSI。观察上述3组患者临床、实验室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Gn用量[(2 590.88±742.85)IU]、Gn使用时间[(9.3±2.3)d]低于B组[(2 739.11±862.84)IU,(9.8±2.9)d](P=0.006,P=0.002)和C组[(2 765.22±714.43)IU,(9.9±2.8)d](P=0.003,P=0.007),获卵数(3.6±2.7)、2PN数[2(1,3)]高于B组[(3.0±2.6),1(1,3)](P=0.002,P=0.015);C组的获卵数(4.4±2.7)、2PN数[2(1,4)]、可利用胚胎数[2(1,3)]、优质胚胎数[1(0,2)]均高于A组[3.6±2.7,2(1,3),1(1,2.25),0(0,1)](P<0.001)和B组[3.0±2.6,1(1,3),1(0,2),0(0,1)](P<0.001);A组扳机日LH值[(7.96±5.76)mIU/L]高于B组[(3.74±3.54)mIU/L](P<0.001)和C组[(2.76±3.88)m IU/L](P<0.001),但A组的提前排卵率与其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未获卵率(4.5%)低于B组(8.2%)(P=0.008)和C组(9.7%)(P=0.002);A、B、C 3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7.3%、24.5%、29.7%,累积妊娠率分别为34.6%、29.6%、35.2%,活产率分别为22.7%、20.2%、2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刺激方案中CC、MPA与拮抗剂方案相似,均已起到明显的降调节作用。对POR患者而言,拮抗剂方案较微刺激方案临床效果好,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较多。微刺激方案中CC+LE方案与MPA方案比较,Gn用量及使用时间少,获卵数及可利用胚胎数多。3种方案的临床妊娠率、累积妊娠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孙丽君赵贝胡继君冯营营张俊韦李哲
关键词:促性腺激素释放
超生理剂量雌激素是新鲜胚胎移植单胎子代小于胎龄儿及低出生体质量的危险因素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超生理剂量的血清雌二醇水平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及低出生体质量(low birth weight,LBW)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2008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新鲜胚胎移植的卵巢反应正常并分娩单胎的年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CG注射日血清雌二醇水平分组,A组:雌二醇≤2000 ng/L;B组:雌二醇2001~3000 ng/L;C组:雌二醇3001~4000 ng/L;D组:雌二醇4001~5000 ng/L;E组:雌二醇5001~6000 ng/L;F组:雌二醇>6000 ng/L,分析6组患者基础资料、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并以A组为参照组,分别计算其余各组SGA、LBW、极低出生体质量(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足月LBW、早产(preterm birth,PT)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年龄、产次、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孕时间、不孕类型、不孕原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助孕方式、移植胚胎阶段、移植胚胎个数、新生儿性别],比较不同组间上述观察指标校正后的OR值(adjusted odds ratio,aOR)。结果与A组相比,D组、E组、F组的SGA、LBW、足月LBW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然而VLBW、PT的发生率随雌二醇水平的增长无明显变化(P=0.70;P=0.85)。经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雌二醇≥ 4001 ng/L是SGA(D组aOR=1.69,95% CI=1.03~2.75,P=0.04;E组aOR=1.94,95% CI=1.12~3.36,P=0.02;F组aOR=2.31,95% CI=1.38~3.87,P<0.001)、LBW(D组aOR=1.95,95% CI=1.11~3.44,P=0.02;E组aOR=2.57,95% CI=1.38~4.78,P<0.001;F组aOR=3.36,95% CI=1.89~5.98,P<0.010)、足月LBW(D组aOR=5.36,95% CI=2.00~14.37,P<0.001;E组aOR=7.35,95% CI=2.64~20.49,P<0.001;F组aOR=12.02,95% CI=4.55~31.78,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BMI与SGA的发生率相关,即BMI较低的患者分娩SGA子代风险更大(aOR=0.88,95% CI=0.83~0.90,P<0.001)。结论超生理剂量
张俊韦孙丽君杜明泽李哲王璐璐胡继君赵贝冯营营
关键词:雌激素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质量
IVF-ET中新鲜和冷冻胚胎移植对胎盘印迹基因PEG10和L3MBTL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新鲜胚胎移植(ET)与冷冻胚胎移植(FET)不同移植周期对胎盘中印迹基因PEG10和L3MBTL1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IVF-ET患者分娩的胎盘。根据患者移植周期不同将收集到的胎盘分为两组新鲜胚胎移植组(ET组,16例)与冷冻胚胎移植组(FET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胎盘中印记基因PEG10和L3MBTLI的表达。结果FET组与ET组的孕妇年龄、孕周、孕前BMI、孕期增重、胎盘重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ET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ET组有增加趋势(3013.75±388.928)g vs(2871.25±459.273)g。FET组胎盘组织中PEG10 mRNA和蛋白表达4.554±1.992、106.0965±21.6540明显高于ET组1.255±0.4781、77.0741±24.9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2),而两组间L3MBTL1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ET患者子宫内膜更接近生理状态,胎盘中PEG10表达较ET患者增加,进而促进胎儿发育。
杨璐刘洋王云霞李哲熊亦雯胡继君管一春孙丽君
关键词:印迹基因冷冻胚胎移植胎盘新生儿出生体重
卵巢低反应患者微刺激促排卵取卵后继续黄体期促排卵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卵巢低反应(POR)患者在卵泡期微刺激方案促排卵取卵后继续行黄体期促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IVF/ICSI-ET助孕的卵巢低反应患者,共14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卵泡期微刺激方案促排卵(微刺激组),取卵后继续进行黄体期促排卵(黄体期组)。根据男方精液情况选择IVF或ICSI,所得可利用胚胎全部冷冻,下一周期行冻融胚胎移植,比较2种促排卵方案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及移植结局。结果①黄体期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雌二醇水平[(1043.28±744.77)ng/L]和孕酮水平[(6.29±0.73)IU/L]均较微刺激组[(672.47±586.67)ng/L,(1.21±0.94)IU/L]高,hCG注射日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3.74±2.93)IU/L]较微刺激组[(8.45±5.81)IU/L]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黄体期组和微刺激组的促性腺激素(Gn)用量[(2117.85±1047.26)IU,(2213.64±877.03)IU]和促排卵时间[(7.76±3.56)d,(8.03±2.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微刺激组和黄体期组中的获卵数均呈非正态分布,获卵数为0~1、2~3、>3的例数分别为70比45、53比64、21比35。应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黄体期组的获卵数较微刺激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可移植胚胎数[1.0(0.0,2.0)比1.0(0.0,2.0)]、双原核(2PN)受精率(70.7%,65.3%)、优质胚胎率(40.3%,38.9%)、未获卵率(13.9%,16.0%)及提前排卵率(6.3%,9.0%)在两种方案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的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R患者在卵泡期微刺激促排卵后继续行黄体期促排卵可获得更多的卵子,增加可利用胚胎数,提高累积妊娠率。此外,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的hCG注射日LH水平较低,说明黄体期的高孕激素水平起到了明显的降调节作用,�
李哲张俊韦胡继君王璐璐赵贝冯营营孙丽君
关键词:卵巢低反应
3种降调长方案对卵巢储备功能正常不孕患者IVF/ICSI促排卵效果的比较性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3种降调长方案对卵巢储备功能正常不孕患者IVF/ICSI助孕治疗的促排卵效果及临床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长方案IVF/ICSI助孕的卵巢储备正常患者共5846个周期;根据年龄(≤35岁组、>35岁组)分为:短效长方案组(A组)、长效长方案组(B组)和长长方案组(C组),观察不同年龄组3种方案间的实验室及临床的各项指标。结果:年龄≤35岁组和>35岁组中:C组的Gn用量及使用天数、获卵数、ICSI成熟卵数、2PN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HCG日P水平和因P值升高行全胚冷冻率均最高,A组最低(P<0.05);A组在Gn启动日及HCG日的LH和E2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但HCG日内膜厚度最低(P<0.05)。年龄≤35岁组中:B组和C组的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P>0.05);年龄>35岁组:A、B、C组的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拟行IVF/ICSI助孕卵巢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年龄≤35岁者应用长效GnRH-a长方案(长长方案、长效长方案)较短效GnRH-a长方案(短效长方案)更能获得良好的助孕结局;对于年龄>35岁的不孕患者,3种降调长方案的助孕结局无明显差异,短效长方案可明显减少Gn用量及时间。
王璐璐孙丽君冯营营熊奕文王云霞李哲张俊韦
关键词:IVF/ICSI-ET
维生素D与不孕女性卵巢储备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卵巢储备标志物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和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6月第一次接受辅助生殖助孕技术治疗的不孕症患者共2 391例,根据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分为≤30 nmol/L组(A组,n=417)、30.1~49.9 nmol/L组(B组,n=626)和≥50 nmol/L组(C组,n=1 348)。分析患者血清25(OH)D_3水平与不孕女性卵巢储备标志物血清AMH水平和AF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各组患者间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FSH、不孕原因构成比及不同季节的维生素D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患者的AMH水平分别为(4.07±3.53)ng/mL、(4.12±3.43)ng/mL和(4.10±3.18)ng/mL;AFC分别为14.0±6.7、13.7±5.9和14.1±6.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运用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MH水平的偏回归系数(B)=-0.005,标准误差(sx)=0.007,P=0.506;AFC的B=-0.122,sx=0.019,P=0.214,与血清25(OH)D_3水平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不孕女性维生素D和卵巢储备标志物血清AMH水平及AFC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对维生素D缺乏的不孕女性通过补充维生素D以改善卵巢储备功能可能没有作用。
孙丽君冯营营胡继君赵贝张俊韦李哲
关键词:维生素D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自然周期取卵/排卵后继续黄体期促排卵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黄体期促排卵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本院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助孕的DOR患者,共29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自然周期方案(164个周期)、自然周期取卵/排卵后继续黄体期促排卵方案(128个周期)行IVF/ICSI。比较患者临床、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血清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及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获卵率及双原核(2PN)受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期促排卵组扳机日黄体生成素(LH)[(3.39±1.04) mIU/L]及提前排卵率[0.8%(1/128)]低于自然周期组[(14.45±4.23) mIU/L,16.0%(26/162)](P<0.001)。扳机雌二醇(E2)[(1 046.84±725.70) ng/L]、获卵数(2.6±2.1)、优质胚胎率[47.9%(90/188)]均高于自然周期组[(351.94±179.75) ng/L、0.8±0.7、31.5%(23/73)](P<0.001、P<0.001、P=0.017);黄体期促排卵组及自然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6.8%、20.0%,早期流产率分别为13.3%、16.7%,累积妊娠率分别为28.3%、2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周期取卵/排卵后继续黄体期促排卵方案获卵数增多,优质胚胎率升高,提前排卵率降低,对于DOR患者而言,是一种可行的促排卵方案。
赵贝孙丽君胡继君冯营营李哲张俊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