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风华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睡眠
  • 3篇婴儿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睡眠质量
  • 2篇觉醒
  • 2篇儿童
  • 1篇新生儿
  • 1篇学龄
  • 1篇学龄前
  • 1篇学龄前儿童
  • 1篇孕妇
  • 1篇孕晚期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 1篇治疗儿童
  • 1篇认知发育
  • 1篇神经生理
  • 1篇视觉
  • 1篇睡眠觉醒
  • 1篇睡眠时间

机构

  • 6篇青岛大学
  • 1篇杭州市第七人...
  • 1篇山东大学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福州儿...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张风华
  • 3篇乔秀英
  • 3篇傅平
  • 1篇何凡
  • 1篇赵彩红
  • 1篇周国岭
  • 1篇矫晓玲
  • 1篇黄环环
  • 1篇郑毅
  • 1篇曹爱华

传媒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青岛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青岛地区学龄前儿童视觉屈光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视力不良的早期干预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青岛地区4~7岁儿童8517名,覆盖青岛市10个行政区市。使用手持式SureSight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状态检测。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屈光异常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对屈光异常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屈光异常检出率为13.22%,其中男童检出率为12.88%,女童检出率为13.58%,男女童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1,P=0.334);不同年龄组间屈光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6,P=0.731)。生活在农村地区、增加睡眠时间、限制甜食摄入、增加看电视的距离和家长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是儿童屈光正常的保护因素(P<0.05);早产、每次用电子产品超半小时和习惯躺着看书/手机是屈光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检出率较高,建议结合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达到保护儿童视力的目的。
刘明璐赵桂兰杨静闫朝辉张风华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视觉屈光影响因素
婴儿睡眠觉醒神经生理调节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婴儿睡眠觉醒神经生理调节机制,其目的在于明确婴儿睡眠觉醒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为预防和治疗儿童睡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结论是通过动物实验获得,且研究结论不一致。动物实验不同于人类活体研究,所得结论也不能完全适用于人类。有关婴儿的研究很少,并缺乏长期的纵向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婴儿睡眠觉醒的神经生理调节机制,总结了当前此方面研究对象和方法学的不足,提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乔秀英傅平张风华
关键词:睡眠觉醒神经生理婴儿
母亲孕晚期与新生儿睡眠质量Actiwatch监测及其关系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母亲孕晚期睡眠与其新生儿睡眠的关系,为孕期以及婴儿睡眠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66例孕32~36周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其睡眠质量进行评估。从中选取50例孕晚期妇女及其所分娩的50例新生儿,采用腕表式睡眠监测仪,连续28 d监测24 h睡眠总时间、夜晚睡眠时间、夜醒次数、夜晚入睡潜伏期、白天总睡眠时间等睡眠参数。结果有睡眠障碍的孕妇与睡眠质量良好的孕妇相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1~-6.54,P<0.05)。母亲孕期24 h睡眠总时间长的新生儿24 h睡眠总时间更长,母亲孕期夜晚睡眠时间长的新生儿夜晚睡眠时间更长,母亲孕期夜醒次数多的新生儿夜醒次数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49~46.37,P<0.05)。结论母亲孕期睡眠情况会对新生儿睡眠情况产生影响。应提高公众对孕期睡眠的关注度,指导父母掌握恰当的睡眠养育行为,这对预防孕妇和婴儿睡眠问题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郭灿张风华李玉芬赵彩红
关键词:孕妇睡眠
慧之素A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研究慧之素A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慧之素A对56例3~16岁孤独症儿童(选择2021年9月3日至2023年5月14日在多个中心儿童门诊就诊的儿童孤独症被试,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行治疗,疗程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孤独症量表(ABC)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末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8周末、12周末疗效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定在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均与前一随访时间点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末与治疗第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指数则是在第4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进展,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第8周、第12周ABC总分与治疗前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56例患儿治疗后体重比治疗前有增加,治疗4周、8周、12周末与前一次随访体重增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慧之素A治疗儿童孤独症安全、有效。
吴元贞何凡张风华韩炳娟周国岭任榕娜矫晓玲黄林娟葛静静陈铭雨常天怡黄环环郑毅曹爱华
关键词:孤独症疗效安全性
青岛市6~12个月婴儿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012年
目的了解青岛市6~12个月婴儿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婴儿睡眠问题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6~12个月《婴儿睡眠健康调查问卷》对2012年7至8月来青岛市儿童医院儿保科健康体检的6~12个月婴儿进行调查,在严格质量控制下由婴儿母亲进行问卷填写,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岛市6~12个月婴儿睡眠总时间为(12.57±1.29)小时,比我国《儿童保健学》婴儿睡眠时间需求标准少约1小时,睡眠时间的减少主要由夜间睡眠时间减少引起,且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t=-0.810,P=0.420)。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天睡眠次数及夜间觉醒次数逐渐减少,但总睡眠时间无显著变化。睡眠问题检出率为31.7%,常见的睡眠问题为夜醒、入睡困难及睡眠节律紊乱,发生率分别为9.9%、8.9%、7.9%,不同年龄组睡眠问题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830,P=0.480)。婴儿白天睡眠时光线的强度、入睡前的情绪、睡床的情况为睡眠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青岛市6~12个月婴儿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有必要及早为家长提供婴儿睡眠健康知识,预防睡眠问题的发生。
乔秀英张风华傅平
关键词:婴儿睡眠觉醒影响因素
早产儿睡眠/觉醒模式与其气质及认知发育的关系
目的在家庭自然环境下,对纠正胎龄4月的孕32-36周病情相对平稳的早产儿的睡眠/觉醒模式进行观察,探讨早产儿早期睡眠/觉醒模式与其气质和认知发育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11-2012.7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
张风华乔秀英傅平
关键词:早产儿睡眠状况睡眠时间气质维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