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庆玲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适合度
  • 5篇回交
  • 5篇回交后代
  • 5篇后代
  • 4篇基因
  • 3篇油菜
  • 3篇转基因
  • 3篇转基因油菜
  • 2篇抗性
  • 2篇草丁膦
  • 1篇土层
  • 1篇亲和
  • 1篇亲和性
  • 1篇种群
  • 1篇种子
  • 1篇抗草甘膦
  • 1篇活力种子
  • 1篇基因漂移
  • 1篇百分比
  • 1篇F1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张庆玲
  • 5篇王建
  • 5篇强胜
  • 5篇宋小玲
  • 4篇王晓蕾
  • 3篇闫静
  • 2篇伏建国
  • 1篇郑爱琴
  • 1篇王钰
  • 1篇刘琳莉

传媒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回交3代子1代和子2代的适合度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携带抗性基因回交后代的适合度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能否成功逃逸到野生近缘种的重要依据。本文研究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回交3代子1代(BC_3F_2)和子2代(BC_3F_3)在田间条件下的适合度,为转基因油菜基因漂移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以野芥菜、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BC_3F_2和BC3F3为材料,研究在低密度(每区15株)和高密度(每区30株)单种及不同种植比例(野芥菜、回交后代的混种比例分别为4∶1、3∶2和1∶1)混种条件下,野芥菜与BC_3F_2和BC_3F_3的总适合度。[结果]单种条件下,BC_3F_2的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性差异。混种条件下,种植比例为4∶1时,BC_3F_2在2种密度下的总适合度均显著低于野芥菜;在混种比例为3∶2和1∶1条件下,BC_3F_2在低密度条件下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相当,而在高密度下的总适合度显著低于野芥菜。BC_3F_3在各种种植条件下的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结论]BC_3F_2的总适合度受种植密度和比例的影响,在低密度3∶2和1∶1混种比例下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相当;BC_3F_3的总适合度不受种植密度和比例的影响。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BC_3F_2和BC_3F_3都具有在野外生存定植的可能性,且BC3F3定植的可能性较BC_3F_2更大。因此在防范转基因油菜基因逃逸的策略上,除防范初始杂交发生外,也应该防范回交后代的产生。
张庆玲王建强胜王晓蕾闫静伏建国宋小玲
关键词:回交后代适合度
从亲和性及F_1的适合度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向不同种群野芥菜的基因漂移风险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了解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向不同种群野芥菜(wild B.juncea)漂移的可能性,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以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为父本,17个种群野芥菜为母本,研究人工授粉条件下的结实能力和抗性基因的传递频率及F1在温室(套袋自交)和田间(开放授粉)的适合度;统计F1后代的出苗率及抗性基因的传递频率。[结果]供试的野芥菜授2种转基因油菜花粉后每角饱粒数大于8粒;获得的F1植株对相应除草剂都具有抗性;温室和田间种植后营养生长良好;温室条件下自交不结实;田间种植后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及每角饱粒数均显著低于各自的亲本野芥菜,单株有效角果35.42~147.00个,每角饱粒数0.19~0.78;绝大多数F1的总适合度和各自的亲本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各F1后代种子都有20%以上正常出苗,且有8.33%~77.78%的后代表达对相应除草剂的抗性。[结论]2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具有相似的向各种群野芥菜漂移的可能性。在我国释放转基因油菜务必防范向野芥菜的基因漂移。
王建闫静张庆玲郑爱琴强胜刘琳莉伏建国宋小玲
关键词:转基因油菜亲和性F1适合度
不同土层中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生芥菜回交3代后代活力种子百分比的比较
2019年
以野生芥菜〔Brassica juncea(Linn.)Czern.〕以及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B.napus Linn.)与野生芥菜的正向(以野生芥菜为母本)和反向(以野生芥菜为父本)回交3代子2代、子3代、子4代和子5代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在3和15 cm土层中埋藏前及埋藏2、4、6、8和10个月后野生芥菜和各回交后代的活力种子百分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埋藏在3和15 cm土层中的野生芥菜和各回交后代的活力种子百分比变化趋势相似,均随埋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回交后代间的活力种子百分比存在差异,在3和15 cm土层中埋藏10个月后,BC3pF3L(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生芥菜反向回交3代子2代)的活力种子百分比显著低于野生芥菜,其余3种回交3代子2代的活力种子百分比与野生芥菜无显著差异;在3 cm土层中埋藏10个月后,回交3代子3代、子4代和子5代的活力种子百分比显著低于野生芥菜,但在15 cm土层中埋藏10个月后,其活力种子百分比基本上与野生芥菜无显著差异。在15 cm土层中埋藏6、8和10个月后,各回交后代的活力种子百分比显著高于在3 cm土层中埋藏相同时间的活力种子百分比,说明土壤埋藏深度对各回交后代活力种子百分比有显著影响,埋藏深度越大,活力种子百分比下降越缓慢。研究结果显示:各回交后代的活力种子百分比在不同土层中总体上较高,因此,应加强防范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野生芥菜漂移,杜绝产生回交后代,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种子逃逸,同时加强对自生苗的监测。
王钰王晓蕾张庆玲王建强胜宋小玲
关键词:回交后代基因漂移
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3代子1代和子2代的适合度被引量:4
2017年
如果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渗入到野芥菜中,会给野芥菜的防除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环境释放前对抗性基因向野芥菜的渗入开展深入的研究非常必要。以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携带抗性基因回交3代子1代和子2代(BC3m F2和BC3p F2及BC3m F3和BC3p F3,m表示以野芥菜为母本的回交后代,p表示以野芥菜为父本的回交后代)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它们在不同密度(低密度为15株/区,高密度为30株/区)及不同种植比例(单种,野芥菜与回交后代以4∶1、3∶2、1∶1混种)时的适合度成分和总适合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低密度还是高密度条件下,单种时BC3F2和BC3F3的总适合度均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低密度混种时,在4∶1和3∶2下,只有BC3m F3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其余各后代的总适合度均显著小于野芥菜;以1∶1混种时,只有BC3m F2和BC3m F3的总适合度与野芥菜无显著差异。高密度混种时,3个比例混种下4种供试回交后代的总适合度均显著小于野芥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C3m F3的各适合度成分都与混种比例不相关。表明携带抗性基因的BC3F2和BC3F3在野外都具有生存定植的可能性,且BC3m F3定植的可能性较其他供试回交后代更大。因此在防范转基因油菜基因逃逸的策略上,在防范初始杂交发生的同时,也应该防范回交后代的产生。
王晓蕾王建张庆玲闫静强胜宋小玲
关键词:回交后代适合度
抗草甘膦和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3代子1代-子3代的适合度
为了给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AACC,2n=38)的抗性基因是否能渗入近缘杂草野芥菜(WildB.juncea,AABB,2n=36)中提供深入的田间试验依据,本文研究了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转基...
宋小玲王晓蕾张庆玲王建强胜
关键词:适合度回交后代
文献传递
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后代(BC1F4--5、BC2F3--4和BC3F2--3)的适合度研究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向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漂移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一直备受关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是主要的商业化转基因作物之一,也是转基因研究最活跃的作物之一。国内外对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向杂草...
张庆玲
关键词:适合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