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帅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热带
  • 4篇热带辐合带
  • 4篇降雨
  • 4篇辐合
  • 4篇辐合带
  • 2篇有孔虫
  • 2篇跃层
  • 2篇热带太平洋
  • 2篇温跃层
  • 2篇核心区
  • 2篇ITCZ
  • 1篇旋回
  • 1篇氧同位素
  • 1篇水体
  • 1篇同位素
  • 1篇暖池
  • 1篇全新世
  • 1篇热带西太平洋
  • 1篇珠江三角
  • 1篇珠江三角洲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宁波市国土资...

作者

  • 9篇张帅
  • 6篇李铁刚
  • 3篇常凤鸣
  • 3篇俞宙菲
  • 2篇王海霞
  • 1篇南青云
  • 1篇熊志方

传媒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MIS6期以来热带太平洋降雨对热带辐合带演化的指示
<正>在全球水汽和热传送过程中,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许多研究表明热带气候动态和高纬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热带辐合带(ITCZ)的演化——包括其南北移动和扩张紧缩——引起的高低纬和半球间的降...
张帅李铁刚常凤鸣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热带辐合带
文献传递
近30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上层水体结构演化
张帅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MIS10来SST变化
2013 年9 月27 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AR5)阐明: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要比原来的认识更加剧烈.古海洋学为了解未来的气候走向提供了一把了解未来的"钥匙".西太平洋暖池区作为全球...
张帅李铁刚常凤鸣
MIS6期以来热带西太平洋降雨与ITCZ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Ontong-Java海台KX97322-4孔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的Mg/Ca海表温度(SST)并结合其б180得到过去约200kaB.P.以来当地水文(盐度和降雨)指标,结果表明从MIS6期以来,热带太平洋暖池区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冰期一间冰期波动,降温幅度超过3℃。通过与赤道东太平洋对比表明热带太平洋在过去冰消期和冰期中的升温阶段呈现出类E1Nifio的状态,向两极输送水汽和热量。在冰消期,热带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降低,全球升温,全球冰量下降。在冰期中升温阶段(MIS6)热带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降低时全球冰量却持续增加,可能此时输送热量不足以使两极冰川融化,带来的水汽又促进了两极冰川的形成。通过与中国石笋记录和热带降雨记录对比,表明热带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的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移动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到东亚夏季风的降雨状况,热带太平洋类ENSO过程可能对ITCZ的变化存在内部系统调谐的作用。
张帅李铁刚常凤鸣俞宙菲王海霞
关键词:热带辐合带
过去36万年来冰期旋回与类ENSO状态的对应关系
张帅李铁刚常凤鸣
有孔虫初房特征变化在珠江三角洲晚全新世东亚夏季风降雨研究中的应用
2014年
研究中国降雨格局变化对理解东亚夏季风演化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柱状样ZJK03-Z中浅水底栖有孔虫常见种Rotalidium annectens的平均初房大小、微球型/显球型比值和壳体δ18O值,以及底栖有孔虫组合中瓷质壳的百分含量,探讨它们对由夏季风降雨引起的河口水体盐度变化的响应,得到了珠江三角洲3114—1260a BP季风降雨的强度变化,识别出了这期间14次季风降雨减少的偏干期。与南美洲Cariaco海盆的钛含量记录对比,二者一致的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全新世的东亚夏季风降雨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南北移动密切相关:夏季风降雨减少,对应于ITCZ纬度位置的南移。
俞宙菲李铁刚南青云张帅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晚全新世
MIS6期以来热带太平洋降雨对热带辐合带演化的指示
张帅李铁刚常凤鸣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360ka来上部水体的演变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Ontong Java海台KX97322-4孔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氧同位素分析以及对各指标的频谱分析,揭示了近360ka来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及上部水体垂向结构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MIS10期以来暖池核心区表层种G.ruber和次表层种N.dutertrei的氧同位素都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表层水体和次表层水体在大尺度上都总体上受高纬冰盖涨缩影响,次表层水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上层水体结构变化具有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温跃层深度在MIS10-MIS8期变深,MIS8-MIS7/8期迅速变浅,MIS7/8以后逐渐变深,进入末次冰期后逐渐变浅趋于稳定波动。频谱分析还表明暖池核心区上层水体性质变化受高纬和热带因素共同作用,与大洋环流也有一定关系。
张帅李铁刚常凤鸣王海霞熊志方俞宙菲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温跃层
近30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上层水体结构演化
<正>西太平洋暖池区以年均28℃等温线为界,是全球海气交换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许多重要水团、洋流的汇集地。大洋暖池的变化制约着亚洲、太平洋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和某些重要自然灾害的形成,是气候异常的源地之一,揭示西太平洋...
张帅
关键词:温跃层核心区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