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赟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素质教育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素质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的教育,是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上来把握的教育思想、理念。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及其指导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具有融会贯通、一以贯之的能力以及博雅气质和丰富感情的精英完人的教育。博雅教育是培养学生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气质以及自主自由能力的贵族休闲教育。三者统一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丰满和完善,在方法和设计技术层面有共通之处;以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来看,三种教育范式在文化渊源、价值取向和内涵属性上则有本质区别。
- 唐赟吴建兰
- 关键词: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比较教育
- 培养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与盲目批判教育工具性价值商榷被引量:4
- 2016年
-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个明确定义隶属于"手段-目的"观范畴。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以学生个体的工具性价值所体现出的工具性能力为前提性载体,从而决定了我国教育的首要价值是工具性价值。首先,教育对人的工具性价值是教育和人的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和前提,但工具性价值在"价值预设"上区别于功利主义;其次,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其自身固有属性;最后,现阶段倡导教育工具性价值有其必要性,但必须注意两点:避免对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倡导走向功利主义;教育的工具性不与"回归人"的理念冲突,可以共同存在。
- 唐赟
- 关键词:教育任务工具性价值功利主义
- “钱学森之问”是转型阶段的社会之问——兼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作者商榷被引量:4
- 2015年
- "钱学森之问"之所以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是因为它是钱学森个人所提出的问题,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当下社会转型阶段全社会都理性思考的问题。表现在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现在的"钱学森之问"已不再是简单的"钱学森的问"的问题,比较《对"钱学森之问"的进一步追问》和《"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高级人才"并非是个独立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杰出人才产生的应有规律。所以,社会化、时代化之后的"钱学森之问"才有研究价值。因此,如果钱学森个人所提出的问题不转化成社会和时代问题,那么据此展开对中国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 唐赟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 智慧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基于类主体视角被引量:10
- 2015年
- 类主体哲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当使人成为"人"的应然状态,对个性形成的培养是"育人"的根本任务,注重教育过程中,在人的类本质范畴内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智慧教育从人的视角出发,以人为本,开放空间,实现用户、大众、协同的可持续创新。这与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方向高度统一,并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践模式。
- 唐赟
- 关键词:类主体智慧教育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