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丽娜

作品数:4 被引量:75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篇遥感
  • 1篇植被
  • 1篇中国植被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水资源
  • 1篇土地利用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网络
  • 1篇小波
  • 1篇小波变换
  • 1篇离散小波变换
  • 1篇绿洲
  • 1篇回归神经网络
  • 1篇极端气候
  • 1篇降水
  • 1篇耕地
  • 1篇广义回归神经...
  • 1篇河西走廊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4篇粟晓玲
  • 4篇郝丽娜
  • 1篇王宁
  • 1篇黄巧玲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NDVI和scPDSI研究1982-2015年中国植被对干旱的响应被引量:27
2019年
随着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中国干旱频繁发生且影响不断加剧,探索干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对研究生态系统如何应对干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1982—2015年改进帕尔默干旱指数(scPDSI)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植被对干旱的响应规律及敏感性。结果表明:1)在中国西北地区、内蒙古地区、东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短滞时(1-3月)scPDSI与NDVI的相关性较大(Rmax>0.4),南方湿润地区降水充沛,植被对干旱的响应不敏感(Rmax<0.3),其生长主要受能量因素控制;2)年均水分盈亏量、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气温对植被与干旱的关系影响较大,其中年均水分盈亏量是主要控制因子;3)不同植被类型对干旱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敏感排序为草地>林地>耕地。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不同区域干旱对植被生长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张更喜粟晓玲郝丽娜吴海江
关键词:植被干旱遥感NDVI
基于小波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耦合模型的月径流预测被引量:16
2016年
针对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预测结果精度低的问题,将离散小波变换(DWT)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耦合,建立了月径流预测模型。通过DWT处理将原始月径流序列分解重构为确定性成分和随机性成分两个分量,对两个分量的GRNN模型预测结果叠加作为预测值的方法称为WGRNN1模型。将WGRNN1模型与剔除随机序列的GRNN模型(WGRNN2)和不进行离散小波变换的GRNN模型结果进行对比,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确定性系数(DC)和相关系数(R)为模型评价指标。将模型应用于黑河干流莺落峡站的月径流预测,结果表明:模型WGRNN2的评价指标优于WGRNN1,且这两个模型预测效果都优于GRNN模型。说明与离散小波变换的耦合可以提高GRNN模型对月径流的预测精度,同时剔除随机成分的小波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郝丽娜粟晓玲黄巧玲
关键词:离散小波变换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适宜绿洲及耕地规模确定被引量:28
2015年
为了确定黑河干流中游地区适宜绿洲及耕地规模,利用黑河干流中游地区1954-2012年水文气象资料及黑河流域2000年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水热平衡原理建立适宜绿洲规模计算模型,并在模型中考虑林地和草地的腾发量计算不同来水情景下适宜绿洲规模;根据分带理论建立适宜耕地规模模型,计算不同来水情景下绿洲适宜耕地规模。基于GIS建立黑河干流中游土地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并利用此模型预测2015年和2020年黑河干流中游地区绿洲规模和耕地规模的变化,并对未来绿洲发展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表径流存在丰枯变化;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适宜绿洲规模分别为3 245-4 868、2 635-3 953和2 422-3 633 km2;相应的适宜耕地规模分别为2 337、2 004和1 878 km^2;现状年2011年为丰水年,实际绿洲规模和耕地规模分别为4 035和2 366 km^2,现状绿洲规模适宜性指数为0.6;预测2015年绿洲规模和耕地规模分别扩张到4 155和2 527 km^2,绿洲规模适宜性指数下降到0.44-0.59;2020年绿洲和耕地规模扩张到4 304和2 719 km^2,规模适宜性指数比2015年下降0.02-0.03,2011年、2015年、2020年的耕地规模都高于绿洲适宜耕地规模。干旱地区适宜绿洲规模及耕地规模研究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郝丽娜粟晓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资源绿洲耕地
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的河西走廊未来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预测未来大气环流模式HadCM3下,河西走廊在人口较快增长、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A2)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B2)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河西走廊14个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降水量作为预报量,以全球大气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预报因子,采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预测研究区未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结果】SDSM对河西走廊气温和降水模拟的解释方差分别为0.54~0.85和0.09~0.64。2070-2099年A2情景下,河西走廊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分别增加4.8,2.4和5.4℃,B2情景下分别增加3.5,2.0和4.0℃;河西走廊西部部分地区2070-2099年A2情景年降水量增加20.0%,B2情景增加6.7%,而中东部地区2070-2099年A2情景年降水量减少22.0%,B2情景年降水量减少15.4%。未来河西走廊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均有所增加,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率有所减小。【结论】SDSM对气温的模拟效果明显优于降水;河西走廊未来A2、B2情景下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日最低气温的增幅小于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的增幅;河西走廊未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区域特征,西部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而中东部地区呈减少趋势。
郝丽娜粟晓玲王宁
关键词:河西走廊气候变化极端气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