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贺兰山及周边地区加里东运动研究被引量:15
- 2016年
- 基于对贺兰山及周边地区下古生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通过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物源分析、地层接触关系追踪、岩性岩相突变特征分析、残留地层分布、古生物组合及亲缘性分析,讨论了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和中祁连地块的亲缘关系,探讨了研究区加里东运动的幕次,认为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地块相互独立,俯冲造山特征建造不清晰,两者之间可能为转换型陆缘。阿拉善地块和中祁连地块之间的加里东运动幕次清晰。加里东运动一幕发生在中-晚寒武世,香山群深水复理石沉积和张夏组浅水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呈拼合式接触,生物组合为亲华北-亲祁连混合型,彼时中祁连地块从Rodinia大陆裂离,逐步靠近阿拉善地块;加里东运动二幕发生在早-中奥陶世,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在全区稳定分布,与下伏香山群不整合接触,与阿不且亥组整合接触,生物相统一,生物组合为华北型,中祁连地块-阿拉善地块-华北地块平和成为一个统一的块体,整体为浅水台地沉积环境;加里东运动三幕发生在奥陶纪末,中-上奥陶统与泥盆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商丹洋闭合,扬子地块与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地块靠近,商丹缝合带南部的宽坪洋打开,导致研究区中、晚奥陶世亲华北-亲扬子混合型生物组合类型。
- 许淑梅冯怀伟李三忠李萌
- 关键词: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
- 贺兰山下古生界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特征被引量:3
- 2015年
- 陆源碎屑和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现象分布广泛,但由于混合沉积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受不同沉积条件的制约,研究相对薄弱。贺兰山地区早古生代发育了陆源碎屑岩和海相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建造,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贺兰山地区的混合沉积现象的研究至今没有涉及。研究区早古生代混合沉积狭义上表现为混积岩,主要类型包括:泥质灰岩、含泥灰岩、灰质砾岩、灰质粉砂岩;广义上表现为混积层系,主要类型包括: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陆源碎屑岩、混积岩-碳酸盐岩。本文从沉积相变关系、区域地层间接触关系、残余地层展布、物源分析等方面对研究区下古生界混合沉积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区寒武纪和奥陶纪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混合沉积样式:寒武纪为"拼贴式"混合沉积,而奥陶纪为渐变式混合沉积。板块运动、全球海平面变化、陆源碎屑物质的供给等因素共同控制了研究区早古生代混合沉积的形成。从研究区早古生代不同时期特有的沉积样式人手,分析了研究区早古生代盆地类型及演化。研究区早古生代经历了寒武纪大洋和克拉通盆地共存-早奥陶世的局限克拉通盆地-中、晚奥陶世的前陆盆地雏形这样一个演化过程。
- 李灵波许淑梅冯怀伟李萌毕海明季阳叶清
- 关键词:早古生代
- 准噶尔盆地腹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旋回样式及砂体叠置规律被引量:12
- 2020年
- 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几乎淤浅整个湖盆,形成盆地中生代主要储集层系。当前对三工河组层序旋回性的认识存在分歧,旋回性沉积的驱动机制也缺乏研究,并因此导致对砂体叠置样式和组合规律的认识具有较大争议。利用研究区钻遇三工河组38口井的取心及测井资料,基于沉积学和沉积盆地分析等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三工河组沉积旋回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砂体叠置特点和组合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三工河组退积式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由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河上坝组合砂体、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滩坝组合砂体等5类不同叠置样式的砂体组成,可划分为4个体系域级正旋回,不发育反旋回沉积。第一旋回为高湖平面期断续分布的滩坝组合砂体,第二旋回为自最低湖平面开始的湖侵过程中连片沉积的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和河上坝组合砂体,第三旋回主要为自低湖平面开始的湖侵过程中接近连片沉积的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和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第四旋回为最高湖平面期零星分布的滩坝砂体组合。推测准噶尔盆地基底幕式快速抬升和总体缓慢沉降的构造运动特点,导致了三工河组4个正旋回之间的(强)冲刷特征及退积式叠加样式的形成。
- 许淑梅李萌王金铎任新成池鑫琪舒鹏程王杰清刘弦
- 关键词:侏罗系三工河组准噶尔盆地
- 从陆内到陆缘:中国东部古近纪断陷盆地的深部背景及沉积特征被引量:4
- 2013年
- 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演化对中国东部古近纪沉积盆地的沉降及充填具有控制作用。讨论了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的深部构造背景,在相对统一的板块构造背景中初步分析了陆缘断陷盆地和陆内断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周边板块主要构造运动事件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的一致性进行了简要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内的陆缘和陆内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特点和沉降中心迁移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位于中国东部复杂构造体制内不同位置的陆缘与陆内断陷盆地每个构造演化阶段的沉积响应特征及其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东部陆内和陆缘断陷盆地的沉积建造渐变特征或变异规律与深部构造过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深入理解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系的盆间关系,深入认识新生代断陷盆地浅部过程与深部过程之间的耦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张威蒙轸许淑梅李灵波李建伟冯怀伟徐琦松李萌张海洋吴鹏刘智
- 关键词:新生代
- 中卫及周缘地区石炭纪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被引量:3
- 2014年
- 中卫及周缘地区位于阿拉善地块、华北板块、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之间,该区上古生代受区域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影响,地层发育与华北地区有较大差异。通过收集整理3条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及19条剖面资料,根据剖面岩性、沉积结构、构造、沉积旋回等,对中卫及周缘地区石炭纪岸线变迁、沉积范围、主要海泛期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纵向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将研究区石炭系地层划分为三角洲、堡岛、碳酸盐岩台地、浅海4类沉积体系。早石炭世早期,南秦岭洋的海水开始入侵研究区南部,沉积范围呈狭长带东西向展布;早石炭世晚期海侵范围逐步向北、向东扩大,于早石炭世形成由阿拉善古陆、鄂尔多斯、北祁连围成的祁连海沉积区。早石炭世海水较深,沉积物以厚层灰岩为主,碳酸盐岩台地和堡岛沉积体系较为发育。晚石炭世海侵继续向北、向东扩大,晚石炭世晚期研究区祁连海与华北陆表海在中央古隆起北部汇合;早二叠世早期,中央古隆起没于水下,祁连海与华北海已广泛连通。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海平面变化频繁,海水较浅,沉积物以碎屑岩为主并夹有灰岩,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堡岛沉积体系以及浅海沉积体系。
- 刘智崔红庄许淑梅吴鹏张海洋张威冯怀伟李灵波李健伟徐琦松李萌
- 关键词:石炭纪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