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秋红

作品数:1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德国小蠊
  • 3篇侵害
  • 3篇蚊虫
  • 2篇药效
  • 2篇滞留喷洒
  • 2篇杀虫
  • 2篇杀虫剂
  • 2篇杀灭
  • 2篇种群
  • 2篇氯氰菊酯
  • 2篇菊酯
  • 2篇抗药
  • 2篇抗药性
  • 2篇胶饵
  • 2篇高效氯氰菊酯
  • 2篇发育阶段
  • 2篇病媒
  • 2篇病媒生物
  • 2篇不同发育阶段
  • 1篇毒死蜱

机构

  • 16篇北京市疾病预...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北京市东城区...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北京市预防医...

作者

  • 16篇李秋红
  • 14篇周小洁
  • 11篇佟颖
  • 10篇刘美德
  • 10篇张勇
  • 9篇刘婷
  • 7篇曾晓芃
  • 3篇付学锋
  • 3篇魏绪强
  • 2篇钱坤
  • 2篇李静
  • 1篇辛娟娟
  • 1篇高希武
  • 1篇夏江江
  • 1篇葛军旗
  • 1篇田彦林
  • 1篇张洪江
  • 1篇高俊平

传媒

  • 6篇中华卫生杀虫...
  • 5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寄生虫与医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首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德国小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不同发育阶段活性变化及其在野外种群中的水平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若虫到成虫)与北京地区不同野外种群中的活性水平。方法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与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GSTs活性与其抗性水平。结果德国小蠊GSTs比活力在若虫期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在4周龄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羽化时酶活力降至最低,在成虫期略有升高。德国小蠊敏感品系成虫GSTs比活力为2.70 nmol(/min.mg),Km值与Vmax分别为2.26 mmol/L和0.33 nmol(/min.mg);9个区(县)野外种群GSTs比活力为2.76~8.69 nmol(/min.mg),Km值和Vmax分别为0.65~2.37 mmol/L和0.33~0.54 nmol(/min.mg)。与敏感品系比较,野外种群成虫GSTs比活力和Vmax均较高,Km值较低,且对2种常用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为1.50~8.37倍;对残杀威为1.04~3.34倍)。结论 GSTs活性随德国小蠊发育阶段不同(若虫到成虫)而变化,并可能参与德国小蠊野外种群的抗性形成。
李秋红钱坤周小洁曾晓芃高希武
关键词:德国小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抗药性
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衰退及恢复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衰退及恢复情况,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选育的抗高效氯氰菊酯白纹伊蚊品系第25代,在不接触任何杀虫剂条件下观察其对高效氯氰菊酯及其他3个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衰退情况,同时对抗性衰退过程中的白纹伊蚊施加高效氯氰菊酯选择压,观察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恢复情况。结果停止施加杀虫剂选择压力后,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衰退表现为前9代衰退较慢,LC_(50)值从21.92×10^(-3)mg/L降低至18.89×10^(-3)mg/L,从第10代抗性快速下降,LC_(50)值在第19代降低至1.90×10^(-3)mg/L,第19代后又逐渐趋于平缓,第24代LC_(50)值降低为0.61×10^(-3)mg/L。随着抗性逐渐衰退,白纹伊蚊抗性品系对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加。杀虫剂选择压力恢复时,抗性很快恢复,第4代时基本恢复到初始种群的水平。结论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抗药性后,通过停用或轮换药剂等策略很难达到重新启用该药剂的目的,因此应高度重视对现有药剂的使用和保护。
魏绪强李秋红阙燃
关键词:白纹伊蚊高效氯氰菊酯
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蚊虫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蚊虫刺叮率行为动态,并分析刺叮率与蚊虫灯诱法密度关系。方法于2013年7-9月间运用人诱停落法与CO2诱蚊灯法对蚊虫的刺叮率和种群密度进行动态监测;应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蚊虫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做相关性分析,同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出基于CO2诱蚊灯法蚊虫密度预测蚊虫刺叮率的线性模型。结果北京市蚊虫群落中淡色库蚊仍为优势种,三带喙库蚊次之;7-9月间,蚊虫刺叮率连续上升,而诱蚊灯密度在8月有1个低谷;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在7和9月存在线性回归模型关系,而8月蚊虫的刺叮率与诱蚊灯密度无相关关系。结论诱蚊灯密度与蚊虫刺叮率密切相关,北京地区蚊虫群落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淡色库蚊种群密度与该区域内人群受蚊虫叮咬概率显著相关。
刘美德张勇张洪江佟颖刘婷李秋红周小洁付学锋田彦林钱坤葛军旗曾晓芃
关键词:蚊虫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绿篱滞留喷洒对蚊虫防制效果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索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在绿篱上滞留喷洒对蚊虫的防制效果。方法 2015年8月13日启动试验,持续进行1个月,选择自然条件和蚊虫密度一致的对照区、试验区共2个区域进行研究。在试验区采用低容量喷雾对绿篱叶片(重点是叶片背面)进行滞留喷洒,并采用CO2诱蚊灯法对施药前后成蚊密度进行持续监测,用相对密度下降率(%)来评价防制效果。结果对试验区绿篱进行滞留喷洒处理后,与对照区相比,处理后2周内蚊虫相对密度下降率均>80%,处理后第3、4周相对密度下降率均>70%。上述研究在同一地点于2017年8月中旬的重复结果与2015年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结论基于对环境安全和蚊虫可持续控制的考虑,配合环境治理措施,在适宜的应用环境和条件下,采用合理的药剂和剂型规范地对绿篱进行滞留喷洒,对较高密度成蚊能持续发挥较好的控制效果。
周小洁张勇阎婷李静刘美德付学锋李秋红刘婷佟颖曾晓芃
关键词:绿篱滞留喷洒蚊虫防制
九种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杀灭效果研究
2023年
本文分别对3种不同成分市售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和6种药剂的室内滞留药效进行评价,以指导现场防治。胶饵室内药效实验采用玻璃方箱法,以死亡率评价杀灭效果;室内滞留药效实验采用果酱瓶药膜法,以德国小蠊与药膜强迫接触20 min后的死亡率评价室内滞留药效。结果显示,3种胶饵在施用96 h后,试虫校正死亡率均达到了100%,3种药剂药效均达到A级。6种滞留喷洒用药剂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杀灭效果均达到100%,持效期90 d以上。结果表明,9种药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德国小蠊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现场防治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李秋红刘美德刘婷张勇佟颖
关键词:德国小蠊胶饵滞留喷洒药效
2019年北京市地下管井鼠类和蜚蠊侵害状况调查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北京市地下管井中鼠类和蜚蠊的侵害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在北京市全市范围内选取100个街道,在每个街道随机选取50个地下管井进行监测,共监测4次。鼠密度监测采用盗食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目测法。使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监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市地下管井鼠类盗食率平均值为1.06%,蜚蠊阳性率平均值为0.04%。朝阳和海淀区监测到的鼠类阳性管井数量最多,均为28个,顺义区监测到的最少为2个。共监测到7个蜚蠊阳性管井,主要分布在丰台、西城和东城区,分别为3、3和1个。城区的管井鼠类盗食率普遍高于郊区。鼠类阳性管井最多的是污水井,占46.92%,其次是电力井和其他类型管井,分别占26.07%和12.79%。蜚蠊阳性管井主要是污水井、雨水井和电力井。结论北京市地下管井均有不同程度的鼠类侵害情况,城区地下管井的鼠类侵害普遍高于郊区。个别行政区的地下管井有蜚蠊侵害。对地下管井的鼠类防制工作不容忽视,同时也应关注地下管井蜚蠊的侵害情况。
李秋红刘美德周小洁付学锋刘婷张勇佟颖
关键词:鼠类蜚蠊侵害
2019年北京市中小餐饮企业蝇类侵害状况调查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中小餐饮企业环境类型中蝇类密度及侵害情况,为制定合理的蝇类防制方案、科学防制蝇类、改善防蝇设施和提高人居环境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9年北京市城区用目测法监测到的中小餐饮企业环境类型中的蝇类数据,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9年北京市中小餐饮企业室内成蝇阳性率为7.56%,密度为1.95只/间;防蝇设施合格率为91.70%。生产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未见成蝇,室内蝇类孳生地阳性率为0.00%。监测2000家中小餐饮,以《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蝇类》GB/T 27772-2011作为评价依据,各项评价指标全部达到C级水平的为834家,占41.70%。结论北京市中小餐饮企业对生产销售直接入口场所成蝇及室内蝇类孳生地的控制效果较好,少数存在防蝇设施不合格、受到室内成蝇侵害的情况。建议相关单位及时整改,有效降低蝇密度。
李秋红周小洁刘美德刘婷张勇佟颖
关键词:蝇类密度控制
2017—2018年北京市非常见病媒生物监测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非常见病媒生物臭虫、蜱、跳蚤、头虱、蚂蚁等的为害情况。方法选择北京市16区作为监测点,各区疾控中心病媒专业科所及辖区内PCO负责在各区职责范围内实施监测,形成监测网络,由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各监测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结果 2017年共监测到各类非常见病媒生物危害31起,集中在6—8月,主要侵害为臭虫和跳蚤,两者合计占74.19%。2018年共监测到各类非常见病媒生物危害9起,集中在5月、6月、8月、11月,主要侵害为跳蚤,占66.67%。结论 2017—2018年北京市臭虫、跳蚤、头虱侵害较多,夏季仍然是非常见病媒生物侵害发生的高发季节,发生场所主要集中在员工宿舍、居民区及幼儿园等人口密集的场所。2018年较2017年非常见病媒生物侵害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李秋红刘美德张勇佟颖周小洁
关键词:臭虫跳蚤头虱蚂蚁
增效醚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对残杀威和毒死蜱增效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测定增效醚对残杀威和毒死蜱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的增效作用,探讨抗性机制,为延缓抗性及其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增效醚对残杀威和毒死蜱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的增效作用。结果Ⅵ周龄若虫对残杀威和毒死蜱的抗性高于其他虫期,致死中量(LD_(50))分别为5.168和2.021μg/只,Ⅳ周龄若虫对两种药剂的抗性最低,LD_(50)分别为1.080和0.118μg/只。PBO对两种药剂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均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PBO对残杀威在Ⅳ周龄若虫中的增效作用最高达2.31倍,在Ⅴ周龄若虫中的增效作用最低为1.11倍;而对毒死蜱在雄性成虫中增效作用最高为2.73倍,在Ⅴ周龄若虫中最低为1.69倍。结论多功能氧化酶可能参与了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对残杀威和毒死蜱的抗性,在实际防治中可结合滞留喷洒加以使用。
魏绪强李秋红周小洁
关键词:德国小蠊
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选育与抗性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于室内以高效氯氰菊酯对德国小蠊进行抗药性筛选,并探讨其抗药性机理。当选育至10代后抗性倍数增长至近8倍。抗性品系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13.85 nmol/(min·mg))、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比活力7.32)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比活力0.15)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CarE 6.85、GSTs 2.71、CYP4500.08)。钠离子通道基因编码序列分析表明,敏感品系均不携带kdr抗性基因型,抗性品系均携带kdr抗性基因型。抗性品系抗性杂合子占比56%,纯合子占比44%。这提示在高效氯氰菊酯的选择压力下,德国小蠊抗性的增加可能与其解毒酶活性的提高和kdr抗性基因型选择有关。
李秋红刘美德周小洁张勇佟颖曾晓芃
关键词:德国小蠊高效氯氰菊酯生化抗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