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
-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颞叶癫痫模型鼠海马结构形态学的变化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在建立红藻氨酸(KA)慢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其发展过程中海马结构形态学的变化,探讨该模型的病理机制和致痫机制。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侧脑室内微量注射KA于SD大鼠制作慢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通过动态监测该模型的行为学进行分期,在不同时期取海马结构的标本,行HE染色、Timm’s染色、TUNEL染色和NSE标记,观察模型发展各阶段海马结构形态学的改变。结果该模型组织学改变为神经元的减少和胶质细胞的增生;细胞计数可见海马结构神经元死亡主要发生于急性期,以海马CA3、CA4区最为显著,海马其他各区较轻,齿状回无明显神经元缺失;TUNEL染色显示海马结构的细胞死亡存在凋亡机制;Timm’s染色显示从静止期开始出现MF发芽并进行性增加;NSE和BrdU双标发现齿状回区新生的神经元明显增加。结论红藻氨酸所至慢性颞叶癫痫模型鼠海马结构形态学的变化主要是海马CA3、CA4区的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的增生及凋亡细胞增多,齿状回区新生神经元的增加和苔藓状纤维的发芽。
- 李国强刘仕勇周政陈军花
- 关键词:颞叶红藻氨酸
- 侧脑室内注射海仁酸建立慢性大鼠颞叶癫痫模型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观察侧脑室内注射海仁酸建立慢性颞叶癫痫大鼠模型的稳定性。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5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按性别对等比例分为2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20只。模型组大鼠制作慢性颞叶癫痫动物模型,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前囟点后1mm、矢状线旁2mm(向左或向右)为进针位置,以3μL/min的速度向该侧侧脑室内注射1g/L的海仁酸溶液15~20μL,约5min,置留5min。对照组大鼠侧脑室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变化,按Ⅴ级癫痫行为标准分级:Ⅰ级:面部肌肉痉挛表现为咀嚼运动;Ⅱ级:颈部肌肉痉挛表现为点头运动;Ⅲ级:一侧前肢阵挛;Ⅳ级:站立伴双前肢阵挛;Ⅴ级:在Ⅳ级的基础上身体向后倒下。根据大癫痫症状表现分为3期:急性期(手术后1~2d)、潜伏期(急性期后10d~3个月)、慢性期(3个月以后)。动态监测动物模型脑电图的变化,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不同时期脑海马结构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手术中两组各死亡1只,解剖后发现都是死于颅内出血,模型组1只大鼠死于癫痫持续状态,进入结果分析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和19只。①行为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在急性发作期出现Ⅳ级以上的癫痫行为,慢性期出现Ⅰ~Ⅲ级的癫痫行为。②脑电图监测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电图记录到明显的癫痫样波,急性期表现为丛集性波,慢性期表现为散在发作的棘波,与急性期显著不同的是此期不只进针侧颞叶存在癫痫灶,而是两侧同时同等的存在。③脑海马区组织结构的改变:光镜下可见大量凋亡和固缩的神经元,电镜下发现暗细胞增多及细胞器的水肿样改变。④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病死率相近犤2只,1只,(P>0.05)犦。结论:大鼠侧脑室内注射海仁酸后,很快引起对侧海马部位的放电,这与人类癫痫中的镜像病灶
- 李国强周政刘仕勇杨梅华安宁杨辉
- 关键词:癫痫疾病模型红藻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