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强

作品数:10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兰州中心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暴雨
  • 4篇大暴雨
  • 3篇降水
  • 2篇闪电
  • 2篇12
  • 1篇低涡
  • 1篇短时强降水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暴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汽
  • 1篇水汽收支
  • 1篇特大暴雨
  • 1篇农业气象
  • 1篇农业气象灾害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灾害
  • 1篇强对流
  • 1篇强对流天气
  • 1篇强降水

机构

  • 10篇兰州中心气象...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10篇宋强
  • 5篇刘新伟
  • 2篇程鹏
  • 2篇傅朝
  • 2篇许东蓓
  • 2篇刘抗
  • 2篇杨晓军
  • 2篇刘维成
  • 2篇黄武斌
  • 2篇孟丽霞
  • 2篇车玉川
  • 1篇段海霞
  • 1篇王宝鉴
  • 1篇狄潇泓
  • 1篇段明铿
  • 1篇张文龙
  • 1篇黄玉霞
  • 1篇肖玮
  • 1篇石延召

传媒

  • 3篇干旱气象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内蒙古气象
  • 1篇2011年全...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15”北方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23
2021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云4A卫星资料、植被覆盖资料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等,分析2021年3月14—18日席卷我国北方的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的形成机制、传输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1)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偏高及对应的北方大部植被覆盖度偏低,为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很好的沙源条件。(2)此次沙尘天气是在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及其后部冷高压共同作用下发生的。(3)沙尘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地面冷锋后部的大风过境造成,集中发生在华北、东北等地;第二阶段受前期没有消散的高空沙尘南压扩散及沙尘回流造成,集中发生在西北地区。(4)对水平螺旋度、混合层高度以及垂直速度等物理量的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起沙条件不足,沙尘天气主要受上游沙尘输送影响。我国东部沙尘主要由蒙古国南部区域起沙贡献;而西北地区沙尘主要由蒙古国及其自身产生的沙尘贡献。
段伯隆刘新伟郭润霞宋强狄潇泓段明铿
关键词:强沙尘暴稳定度
'8.12'甘肃大暴雨特征分析
2011年8月10-13日,甘肃省河东出现了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这是舟曲山洪地质灾害气象应急响应开始后迎来的第一场区域性大降水过程,对前方救灾抢险工作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大暴雨...
许东蓓刘抗车玉川刘新伟程鹏宋强孟丽霞
关键词:大暴雨
北京市“7·21”特大暴雨不同预报产品可预报性对比被引量:1
2020年
利用ECMWF、NCEP全球预报产品和BJ-RUC区域预报产品,对比了不同模式对北京市"7·21"特大暴雨暖区降水、锋面降水的预报效果,同时利用WRF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同化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NCEP和ECMWF的全球集合预报产品都能预报出北京市"7·21"特大暴雨过程,但在暖区降水阶段和锋面降水阶段存在6 h左右的时间滞后,且降水量偏小;BJ-RUC区域模式预报出了整个强降水过程,且较好地预报了暖区降水,优于NCEP和ECMWF预报,但锋面降水较之实况锋面阶段降水偏南,预报的降水量小于实况。对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模拟,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预报要优于业务预报,且暖区降水接近实况降水,但整个锋面降水过程存在3 h的时间滞后。
宋强孙鑫张文龙黄武斌段伯隆刘林春
关键词:特大暴雨锋面降水可预报性
2010年7月甘肃大暴雨及其低涡结构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MM5V3,对2010年7月造成甘肃东部大暴雨过程的低涡系统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在低涡发生、发展阶段,假相当位温和比湿的垂直平流在视热源、视水汽汇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垂直平流变化与低涡发生、发展及强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2)上升运动中心与视热源、视水汽汇大致中心相对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强的凝结潜热加热发生在中层,最强上升运动同样也出现在中层,说明降水过程中大气加热与大气上升运动密切相关,大气热源主要来自于水汽的凝结潜热;(3)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中低层有西南风急流、强正涡度中心、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结构、强上升运动及低层水汽通量辐合;(4)低涡区上空对流层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中层至中高层为条件对称不稳定层结,对流不稳定层结强度随时间变化不大,而条件对称不稳定层结强度随时间有明显加强,位势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存使得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域的垂直上升运动得以产生和维持。
刘新伟段海霞杨晓军宋强
关键词:大暴雨低涡水汽收支数值模拟
兰州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主要结合兰州市气象观测资料与农业气候灾情资料,对兰州市干旱、大风、沙尘、霜冻、冰雹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宋强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措施
甘肃中部地区短时强降水与闪电关系初步分析被引量:16
2015年
利用2008~2013年甘肃中部地区布网的LD-Ⅱ闪电定位系统观测到的地闪定位资料及区域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将闪电单位资料处理成时间分辨率为1 h、空间分辨率为0.1°×0.1°(经纬度,面积约为100 km2)的空间网格闪电密度数据,并与该区域中的区域站降水量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正闪比例与降水强度有较好的正相关;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与强降水时空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时间上闪电密度的变化提前于强降水落区的变化;闪电密度〉9次/100 km2·h和〉5次/100 km2·h阈值分别对〉20 mm/h和10 mm/h短时强降水预警,其命中率很高。
杨晓军刘维成宋强肖玮乔丫芸石延召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基于淹没模型的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2016年
利用Arc Gis的淹没模型模计算洮河流域降水量和刘家峡水库水位变化的关系,确定洮河流域面雨量和水位变化的关系曲线;采用耿贝尔极值I型分布法求取洮河流域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使用D8和曼宁公式计算流洮河域范围内不同重现期面雨量所对应的淹没范围和水深。对洮河流域历史洪涝灾害定性评估,挑选出灾频率最高的水位区间,运用灾害风险原理,制作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风险区划,并与流域内暴雨日数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洮河流域暴雨洪涝高风险区与暴雨多发区基本对应,具有参考价值。
周晓军王宝鉴傅朝刘维成刘丽宋强
关键词:GIS暴雨洪涝风险区划
甘肃一次冰雹过程降水及闪电活动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的测雨雷达(PR)、微波辐射计(TMI)和闪电成像仪(LIS)资料分析2012年8月25日甘肃省一次较强冰雹过程。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受3个分散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影响,对流云像素点约为层云的1/2,对流云平均降水率是层云的8.2倍。冰雹云回波顶高度近13 km,回波强度大于55 dBZ的最大高度为7.5 km左右,降水率大于45 mm·h^-1的云层厚度约7 km。降水廓线反映出降水率垂直分布不均匀,对流降水中50、10 mm·h^-1的降水率随着高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9 km左右减小明显。此次冰雹过程的闪电发生临近处6 km雷达反射率高于40 dBZ,85 GHz极化修正亮温低于210 K。
宋强王基鑫傅朝李红卢国阳魏素娟
关键词:冰雹TRMM卫星降水闪电
基于LightGBM算法的强对流天气分类识别研究被引量:16
2021年
强对流天气将导致多种灾害性天气,但由于其突发性强且尺度较小,在气象业务工作中仍难以准确地预警和预报。本文基于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算法,利用甘肃三个地区的C波段雷达回波产品以及地面观测数据,构建了LightGBM模型,并分类判识了三类主要的强对流天气[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短强)]。结果表明,在2011-2017年训练集中,LightGBM模型表现较好,整体误判率仅为4.9%。在2018年的独立样本测试中,模型对三类强对流和非强对流天气的整体误判率为7.0%,对三类强对流天气的平均命中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为86.4%,平均临界成功指数(Critical Success Index,CSI)为64.3%,平均空报比率(False Alarm Ratio,FAR)为29.0%。其中,短强的误判率最低,POD和CSI最高,FAR也最小,而雷暴大风和冰雹的误判率和评分比较接近。因此,本文构建的LightGBM模型对强对流天气的分类识别较为理想,首次对三类主要的强对流天气实现了自动化预警,在未来的气象业务自动化工作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新伟黄武斌蒋盈沙郭润霞黄玉霞宋强杨勇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
“8.12”甘肃大暴雨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2010年8月10~13日,甘肃省河东出现了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是舟曲山洪地质灾害气象应急响应开始后迎来的第一场区域性暴雨过程,对前方救灾抢险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云团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但大暴雨出现时段集中,雨强大,危害性强。副高强盛,北部冷空气分裂南下,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频繁,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环流特征。500 hPa锋区和700 hPa低涡切变线是造成暴雨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低层正涡度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正螺旋度中心以及层结不稳定等因素为暴雨产生创造了热力、动力和能量条件。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是低层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和维持、偏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大气上下层抽吸作用。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沿700 hPa切变南侧发展东移,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中小尺度系统,其中低层气旋式辐合、高层辐散流场的配置是降雨范围及强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许东蓓刘抗孟丽霞车玉川程鹏刘新伟宋强
关键词:大暴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