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孔军
-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铜陵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返乡农民工的村庄行为与农村家族文化的嬗变被引量:3
- 2014年
- 不同年龄段的返乡农民工群体对传统家族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出现了代际分化。中青年农民工群体是家族文化最有力的执行者与传承者,他们通过新的村庄行为逐渐改变着农村家族文化传统。农村家族文化的嬗变过程,是返乡农民工群体适应村庄社会并进一步改造村庄社会的过程。
- 吴孔军疏仁华
- 关键词:家族文化返乡农民工
- 空间视域下村庄家族精英的嬗变
- 2018年
- 利用空间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得出,在村庄治理制度空间下,家族精英主导村庄社会经历了由国家权力序列之外的精英到“体制内”精英再到经济型、知识型精英的转变;在村庄社会网络空间下,家族精英的关系网络经历了由“相对固化”到“让位、收缩与被捆绑”再到“逐渐松绑与渐次铺开”的过程;在村庄社会流动空间下,家族精英由传统的“不流动”、“被动流动”转变为当前的“主动流动”。村庄家族精英的嬗变就是以村落“场域”为依托由传统性、单一型向现代性、多元型的结构转变。
- 吴孔军
- 关键词:村庄治理社会网络社会流动
- 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思考被引量:2
- 2015年
- 新常态下的地方高校正面临着"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深度转型。青年教师作为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其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却不容乐观,与"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学校应转变办学思路,引导青年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在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强化自身的"双能"本领。
- 吴孔军
-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 偏远农村务工青年婚变的社会学阐释——基于皖西J村两组青年民工解除婚约事件的思考
- 2010年
- 通过对皖西J村两组解除婚约事件的分析得出,青年民工的婚变行为对当地农村的婚姻思想、婚恋模式及当地青年的婚配状况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考察偏远农村地区青年民工的婚变行为,对村落通婚圈的变化机制、农村社会关系的整合及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吴孔军
- 关键词:偏远农村务工青年婚变
- 农村丧葬礼仪与孝道思想的文化解析——以安徽霍山县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例被引量:7
- 2007年
- 从丧葬礼仪中体现孝道思想的观念自古有之。现今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表现得非常突出。文章通过对霍山县农村丧葬礼仪的分析,说明其在当今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吴孔军
- 关键词:丧葬礼仪孝道思想文化建设
- 我国传统特色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的探索被引量:2
- 2015年
-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也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传统的饮食偏好被逐渐打破,新型的饮食习惯、结构和需求正在形成,传统特色餐饮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课题组通过实证调研,认为我国许多传统特色餐饮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以方便、省时、美味、健康等特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产品生产没有充分实现标准化,产品创新程度不够,行业经营散乱,难以保证产品质量,难以适应消费者的高标准需求,从而影响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课题组通过实证分析,探索山东煎饼连锁经营模式,通过实现标准化管理和运作,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希望对我国传统特色餐饮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关借鉴参考。
- 吴孔军张立兰
- 关键词:特许连锁经营
-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协作意识的缺失与重构
- 2008年
- 农村价值观念的严重失落、新农村建设落脚点的偏移及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传统因素的逐渐弱化,导致农民协作意识的严重缺失,并引发农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农民个体收益与村庄集体收益,强化村庄社区力量,加强地方性共识建设以构建农民协作观念,促进农村现代化。
- 吴孔军汪红亮
-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 当代乡村家族组织的分化与整合被引量:4
- 2018年
- 大规模社会流动前,因村庄资源匮乏,家族组织内部冲突时有发生。面对日渐凸显的流动社会,当代乡村家族组织呈现外向型、扩散式、现代性与原子化的演化趋向,并伴随着诸多行为"失范"。利用村庄精英的"自主整合"、国家政权的"介入整合"与信息网络的"虚拟整合"手段,重构当代乡村家族组织秩序,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观念整合",以重塑当代乡村家族价值体系。
- 吴孔军疏仁华
- 关键词:家族社会流动分化失范
-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 2024年
- 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通识类公共必修课,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政策导向、人才培养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立足于课程思政育人本质和英语专业学科属性,设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梳理课程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根植于“儒家哲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提供有益启示。
- 彭廷廷吴孔军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构与教学策略探讨被引量:2
- 2021年
- 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须积极探究课程教学策略,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智能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学工具,构建思政课智慧课堂,开展思政课智慧教学。混合式教学、分组研讨教学与"关键词+智慧工具"教学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其恰当运用可有效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 吴孔军彭廷廷
- 关键词:思政课智慧教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