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
- 作品数:10 被引量:64H指数:6
- 供职机构: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水化学因素对砷在河砂上的吸附影响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河岸带作为一种常见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相互作用带,砷在其主要含水层介质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较少有研究报道.基于此,采集河岸带河砂开展室内实验,查明砷在河砂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特征,重点探究不同pH、氧化还原条件和共存离子对砷与河砂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As(III)和As(V)在河砂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能很好地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R^(2)>0.99);随着pH值(3~11)的增大,河砂对As(III)和As(V)的平衡吸附量(q_(e))逐渐减小;相对于有氧环境,缺氧环境下q_e较低且随着初始S^(2-)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整体上,共存阴离子对河砂吸附砷存在抑制作用,顺序为:PO_(4)^(3-)>SiO_(3)^(2-)>S^(2-)>HCO^(-)_(3)>SO_(4)^(2-)>NO^(-)_(3),共存阳离子对河砂吸附砷具有促进作用,顺序为:Fe^(3+)>Fe^(2+).
- 陈辉单慧媚彭三曦黄健黄健闫志为
- 关键词:砷河砂
- 基于热力学模拟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中硫代砷形态分布特征被引量:7
- 2018年
- 硫代砷作为一种最新识别的砷形态越来越受到关注。选取河套平原作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和热力学反应方程,模拟并分析高砷地下水中硫代砷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中亚砷酸盐是主要的砷形态,其次是硫代砷酸盐和砷酸盐,硫代亚砷酸盐含量最低。其中,硫代砷酸盐以一、三硫代砷酸盐为主,硫代亚砷酸盐以一硫代亚砷酸盐为主。埋深在5~40 m范围内,各种砷形态含量随深度增加变化不明显。40~80 m埋深范围内,亚砷酸盐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硫代砷酸盐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硫化物浓度对砷形态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当硫化物浓度小于5μg/L时,随着硫化物浓度的增加各形态无明显变化。当硫化物浓度大于5μg/L时,随着硫化物浓度的增加,亚砷酸盐和砷酸盐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硫代砷酸盐和硫代亚砷酸盐的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硫代亚砷酸盐和硫代砷酸盐形态之间存在相互转化。
- 潘敖然单慧媚彭三曦赵超然黄健黄健
- 关键词:河套平原
- 广西会仙湿地鱼类多样性被引量:8
- 2017年
- 2014年7月、10月和2015年1月、4月,对会仙湿地的鱼类多样性各进行了一次调查和采样。在会仙湿地共鉴定到鱼类30种,隶属于5目11科26属;各季节的优势种明显不同,2015年4月的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2014年7月的优势种为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和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2014年10月的优势种为鲫,2015年1月的优势种为鲫和短须鱊(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2014年7月与2014年10月的物种数差异显著(p<0.05);2014年7月,湖泊与河流中鱼类的物种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鱼类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7月的鱼类群落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p<0.05);2014年7月,湖泊中鱼类的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都比河流中的少,而2015年1月,这些指标都是河流中的较大,可以推测,会仙湿地鱼类在7月多在河流中生活,1月则多在湖泊中生活。
- 黄健胡祎祥黄亮亮吴志强封文利尹超徐莉
- 关键词:鱼类生物多样性
- 漓江上游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被引量:6
- 2016年
- 2013年4月—2014年1月分季度对漓江上游22个采样点采集鱼类数据,建立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IBI)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本研究共采集鱼类9 508尾,共计72种,隶属于4目15科51属,且漓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采用夏季鱼类数据来评价漓江上游河流的健康。将22个候选指标经过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及相关性筛选之后,最终确定漓江上游鱼类IBI指标体系:即鱼类总物种数(M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7)、中下层鱼类占总类数的比例(M11)、肉食性鱼类数量比例(M14)、耐受性鱼类占总类数的比例(M22)5个参数指标。采用1、3、5赋值法计算各采样点IBI值,并将河流健康等级划分为:健康(IBI〉40)、一般(IBI=27-40)、较差(IBI=13-27)、极差(IBI〈13)和无鱼5个等级。结果显示,在漓江上游22个采样点中,10个采样点为健康,8个采样点为一般,4个采样点为较差;小溶江、川江、六洞河大部分河段处于健康或一般,黄柏江为较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BI值与溶解氧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朱召军吴志强黄亮亮师瑞丹胡祎祥黄健
- 关键词:鱼类河流健康
- 桂江鱼类组成及其群落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
- 2019年
- 为探究桂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于2015年1月(冬)、4月(春)、7月(夏)和10月(秋),对桂江平乐(S1)、昭平(S2)、五将(S3)、马江(S4)、木格(S5)、大郎(S6)、京南(S7)、倒水(S8)、梧州(S9)共计9个采样点,进行4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93种,隶属于6目、17科、 66属,其中以鲤形目为主(63种),占总种数的67.74%。鱼类相对多度(Relative density)显示,全年优势种为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占总个体数的12.75%。不同季节的优势种有差异,冬季优势种为伍氏半歺又鱼(Hemiculterella wui)、歺又鱼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春季优势种不明显,个体数较多的有南方拟歺又鱼(Pseudohemiculter dispar)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夏季优势种为歺又鱼、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和南方拟歺又鱼;秋季优势种为歺又鱼、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us)和尼罗罗非鱼(T.niloticus)。无度量多维排序图(NMDS)和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显示,除夏季与秋季外(P=0.178>0.05),其余季节之间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是珠江水系鱼类繁殖期(4-6月)及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所致。采样点S1与S7、S8、S9,S6与S7、S8、S9,S2与S6、S9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河流库区化、过度开发以及外来入侵种是导致鱼类群落结构空间变化显著的原因。
- 尹超黄健黄健黄亮亮吴志强徐莉徐莉
- 关键词:鱼类物种组成
- 基于快速生物评价协议(RBPs)的漓江上游区河流生境评价被引量:4
- 2020年
- 有效评价河流生境质量是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对河流管理和整治具有重要意义。快速生物评价协议(RBPs)中的生境评价作为一种快速高效、方便简易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在全球应用广泛。本研究引入RBPs生境评价方法,以漓江上游区为对象,于2016年9月至11月对26个调查点位河段进行了生境质量状况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漓江上游区河流生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河段受人类干扰严重,如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和“差”河段分别占11.5%、46.2%、34.6%和7.7%,研究区域内无“极差”等级河段。在10个评价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河岸植被保护(17.0),流速与水深组合(15.2)、底栖动物底质/可利用植被(14.3)和浅滩(弯道)频率(14.1)次之,河道变化(4.7)得分最低。
- 刘昊黄健陈建林黄海博黄亮亮吴志强宋晓红詹诚
- 一硫代砷酸盐在介质上的吸附特征及机制被引量:7
- 2020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合成纯度> 99%的MTA,开展不同pH和固液比条件下MTA在细砂、土壤沉积物和针铁矿这3种介质上的吸附实验,分析其吸附特征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MTA质量浓度分别在0. 14~23. 59、0. 19~41. 27和0. 27~32. 02mg·L-1范围时,其在细砂、土壤沉积物和针铁矿的最大平衡吸附量(Qm)分别为21. 54、277. 98和2 607. 42 mg·kg-1.值得注意的是,当MTA在3种介质上达到吸附平衡后,溶液中部分MTA开始转化形成亚砷酸盐和砷酸盐.②随着pH的增加(4~10),MTA在细砂上的平衡吸附量(Qe)逐渐减少,在土壤沉积物和针铁矿上的Qe先减少后增加;随着固液比的增加,MTA在3种介质上的Qe均呈现出逐渐减小趋势.③XRD、SEM和BET测试结果揭示出3种介质吸附MTA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分别是细砂的低孔容特征、土壤沉积物的高结晶程度以及针铁矿上大量的羟基官能团(-OH).
- 廖丹雪单慧媚彭三曦潘敖然黄健陈辉赵超然
- 关键词:土壤沉积物针铁矿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
- 广西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调查广西会仙湿地土壤环境质量。[方法]]研究广西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Cu、Zn、Pb、Ni、Cr、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会仙湿地土壤Zn、Pb、Ni、Cr、Cu、Hg和As 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1.25±126.62)、(46.99±20.14)、(39.60±13.93)、(110.71±30.84)、(38.76±27.51)、(0.18±0.16)、(17.32±6.92)mg/kg,除As和Hg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广西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存在差异,含量高的地方相对集中于池塘和沟渠,其中河流湿地Hg含量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Zn与Ni、Cr、Cu、As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Pb仅与Cr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其他重金属元素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河流湿地、林地、沼泽湿地属于中度污染,其他湿地类型为轻度污染。[结论]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 徐莉黄亮亮吴志强黄健高明慧陈如霞程剑
-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
- 应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荔浦河河流健康被引量:11
- 2018年
- 生物完整性指数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方法之一。为评价荔浦河河流健康状况,选择鱼类作为指示生物,构建了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标体系。2017年1月、4月、7月和10月对荔浦河4次采样共采集到鱼类21 192尾,经鉴定共计94种,隶属于6目17科62属。以S1(修仁镇)、S10(马岭镇)、S11(双江镇)作为参考点,经过分布范围分析、箱体图判别能力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指标筛选过程从25个候选指标筛选出5个指标,即鱼类总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肉食性鱼类数量百分比、敏感性鱼类数量百分比、产漂浮型卵鱼类数量百分比。将荔浦河河流健康等级分为"健康"、"一般"、"较差"、"极差"和"无鱼"5个等级。结果表明,荔浦河青山镇、荔浦县及蒲芦乡河段健康状态为"一般"水平,东昌镇、龙怀乡、杜莫镇及新坪镇河段健康状态为"较差"水平,茶城乡河段健康状态为"极差"水平。筑坝工程、架桥工程和修路工程等人类活动导致荔浦河支流上的健康状况比干流更差。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荔浦河的河流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邓明星黄亮亮莫苑敏黄健王倩宋晓红宋晓红邹琦高明慧
- 关键词:鱼类河流健康评价
- 水动力因素对砷在河砂中迁移影响的柱试验与模拟被引量:2
- 2022年
- 河岸带作为一种典型的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带,不同水动力学条件下砷在该作用带中的行为较少有研究报道。基于此,采集河岸带河砂开展室内柱试验,分析不同水动力因素(包括流速和粒径)对砷在河砂中迁移的影响并建立相关模型。结果表明:(1)0.5 mL/min流速下,河砂对As(V)的吸附速度和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均比As(Ⅲ)快,且粒径越小,该现象越明显;1.0 mL/min流速下,不同粒径的河砂对As(V)的吸附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As(Ⅲ)的吸附则没有明显差异;(2)相同粒径的填充柱中,河砂对As(Ⅲ)和As(V)的吸附能力均随流速的增加而降低;(3)不同流速和粒径条件下,As(Ⅲ)和As(V)在砂柱中的迁移过程均更符合Thomas模型,拟合R^(2)高于相同条件下Yoon-Nelson和Adams-Bohart模型。其中,低流速下,Thomas模型对0.15~0.25 mm粒径中As(Ⅲ)和As(V)迁移过程拟合的R^(2)(≥0.94)显著优于1.00~2.00 mm的较大粒径;高流速下,该模型对不同粒径中砷迁移过程的拟合R^(2)差异不大。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下水动力因素对砷迁移转化规律影响的认识,并丰富和完善高砷地下水形成的机制理论。
- 黄健黄健彭三曦杜海玲陈辉曾春芽
- 关键词:砷河砂不同粒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