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向红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学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译介
  • 2篇晚清
  • 2篇文本
  • 2篇文学
  • 2篇科学小说
  • 2篇副文本
  • 1篇新小说
  • 1篇形象嬗变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英语
  • 1篇英语世界
  • 1篇启蒙
  • 1篇嬗变
  • 1篇文学场
  • 1篇文学场域
  • 1篇消闲
  • 1篇鲁迅小说
  • 1篇经典化历程
  • 1篇葵花

机构

  • 7篇浙江财经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篇陈向红

传媒

  • 2篇外语与翻译
  • 1篇江汉论坛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 1篇外文研究
  • 1篇比较文学与跨...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晚清科学小说译介热潮探析被引量:2
2013年
翻译首先要解决"译什么",然后才是"如何译"的问题,特定时期的翻译选材受到许多因素的支配。晚清时期出现科学小说译介热潮与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密切,本文将借用Lefevere的改写理论,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个方面分析晚科学小说译介热潮形成原因。
陈向红
关键词:晚清科学小说
文本之外的操控——《新小说》杂志中翻译小说副文本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副文本在激发阅读兴趣和"正确"解读文本方面具有鲜明的指向功能,本文以晚清时期《新小说》杂志所刊翻译小说的副文本为个案详加梳理,发现主要存在译者序跋、译者注释和评点者的评点等三种形式。总体看来,《新小说》的副文本充当了开启民智、改良社会的工具,艺术功能被弱化。作为文本之外的操控手段,副文本成为文本的延伸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文本的表达、引导着读者的阅读,从而达到"小说界革命"倡导的新民新国的目的。"小说界革命"的政治功利性在《新小说》副文本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陈向红
关键词:副文本操控《新小说》翻译小说
曹文轩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以《青铜葵花》为例被引量:10
2019年
本文通过梳理曹文轩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状况,对其作品外译版本及WorldCat馆藏统计发现,《青铜葵花》最受关注,馆藏高达894家;专业书评分析发现,专业读者对曹文轩作品评价相当正面;亚马逊图书网和Goodreads上的评论表明普通读者接受度和认可度非常高。本研究认为曹文轩作品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得益于高质量的原作和译作、国际获奖以及出版商和发行商的推动。曹文轩个案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陈向红徐柳娟
关键词:《青铜葵花》儿童文学
鲁迅在美国文学场域的译介与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鲁迅在美国文学场域中的译介与研究情况,呈现文学场域与政治场域的互动以及对其依赖,进而指出文学作品在域外的译介与接受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还受到原语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译语国家需求以及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陈向红
关键词:文学场域译介
凡尔纳在中国的百年译介与传播被引量:4
2017年
梳理凡尔纳在中国的百年译介状况,便可勾勒出凡尔纳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轨迹。结果发现:凡尔纳在中国的形象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换演绎:启蒙者、科幻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和严肃作家;其在中国的百年之旅和形象变迁不仅赋予其作品"来世"的生命,更在相当程度上使凡尔纳的形象立体化和多元化。同时,目前的凡尔纳译介和研究中存在权威译本匮乏、体裁单一、研究滞后等问题,中国的凡尔纳译介和研究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陈向红
关键词:凡尔纳译介
意识形态与翻译副文本的变迁:杨译鲁迅小说副文本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以热奈特的副文本视角剖析了1954、1960和1972年版杨译《鲁迅小说选》中"出版前言"和"序跋"等副文本,并对比分析了各版本中副文本的运用状况及其功能的演变,结果发现,杨译鲁迅小说副文本除了具备解释和介绍功能之外,更能鲜明体现出其服务意识形态的目的。该研究有助于诠释文学翻译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挖掘建国后文学外译活动的深层动因提供一种全新视角,也为当下的中国文学外译进程中如何恰当运用副文本提供一定的启示。
陈向红
关键词:鲁迅小说副文本意识形态
“启蒙”与“消闲”:从《海底旅行》看晚清科学小说译介张力被引量:1
2016年
"小说界革命"在对待小说文体方面存在悖论,很难调和文学救国的"启蒙"功用和小说的"消闲"本义之间的矛盾,这势必影响到域外小说译介。本文以《海底旅行》为个案,考察这一悖论对晚清科学小说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启蒙"并未体现在保留原作的"科学知识",而是人为地增添政治言论,这必然与小说的消闲本义相悖,译者只能通过插科打诨弥补缺憾。由此,域外科学小说并没有达到"开启民智"的明显功效,而是出现了译者在"启蒙"和"消闲"之间摇摆不定的尴尬局面。
陈向红
关键词:启蒙消闲晚清科学小说译介
《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与形象嬗变
2024年
《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译介已逾五十载,直至今日仍迸发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不失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经典化的典型案例。《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经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逐渐从最初的“环保启示录”单一形象转变为自然生态文学、青少年教育读物和政府官员学习文稿等多元化形象。《寂静的春天》在中国的经典化一方面得益于原作的阐释张力和译作的上乘质量等文本内部因素,另一方面有赖于意识形态的更迭、赞助人的鼎力支持、评论家及知名作家的推介等文本外部因素。
邵平宇陈向红
关键词:形象嬗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