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肿瘤
  • 4篇椎管
  • 4篇椎管内
  • 4篇椎管内肿瘤
  • 4篇颈椎
  • 4篇颈椎管
  • 4篇颈椎管内肿瘤
  • 3篇张量成像
  • 3篇弥散
  • 3篇弥散张量
  • 3篇弥散张量成像
  • 3篇成像
  • 2篇诱发电位
  • 2篇体感
  • 2篇体感诱发电位
  • 2篇各向异性分数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弥散
  • 2篇磁共振弥散张...
  • 1篇示踪

机构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4篇郑兆聪
  • 4篇田君
  • 4篇魏梁锋
  • 4篇王守森
  • 4篇薛亮
  • 1篇肖慧
  • 1篇马明
  • 1篇高进喜
  • 1篇刘海云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N9-N20峰间潜伏期在颈椎管内肿瘤的应用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中,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LSEP)的N9-N20峰间潜伏期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住院手术治疗的颈椎管内肿瘤22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配对选取年龄完全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术前3 d及术后1个月两个时间点接受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比较两组间N9-N20峰间潜伏期的差异及试验组术前后的变化。通过将N9-N20峰间潜伏期分为潜伏期延长(lat+)组和潜伏期正常(lat)组,进一步比较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术前N9-N20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3.053,P<0.05)。试验组术后N9-N20峰间期较术前显著缩短(t=2.198,P<0.05)。lat组的预后改善率(100.0%)明显高于lat+组(44.4%)(P<0.05)。结论 N9-N20峰间潜伏期是MNSLSEP的可靠分析指标,可用于颈椎管内肿瘤脊髓功能预后的判定。
魏梁锋王守森郑兆聪田君薛亮
关键词:体感诱发电位颈椎管内肿瘤
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与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LSEP)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成年颈椎管内肿瘤患者22例(试验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与试验组完全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均行颈髓磁共振DTI扫描及MN—SLSEP检测。将颈髓分成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并计算这3个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通过弥散张量示踪技术(DTT)重建颈髓纤维束并观察其完整性。根据试验组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是否延长分为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和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比较3组颈髓不同区域FA值的大小。结果试验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9例(86.4%),次全切除3例(13.6%),后者包括神经纤维脂肪瘤2例和髓内神经鞘瘤1例;术后1个月时脊髓功能改善17例(77.3%),无改善5例(22.7%)。试验组患者术前N9-N20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试验组患者颈髓纤维束的形态分为完整型和中断型,颈髓纤维束中断型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率(75.0%)明显高于颈髓纤维束完整型患者(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对照组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3个区域的FA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DTI指标与MN—SLSEP参数存在明显的关联性。颈髓DTI能通过定量参数值和纤维束形态的变化,敏感、直观地反映出神经电生理的变化,可作为颈椎管内肿瘤的重要诊断工具。
魏梁锋王守森郑兆聪薛亮田君刘海云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体感诱发电位颈椎管内肿瘤
磁共振弥散张量示踪用于颈椎管内肿瘤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经手术切除的颈椎管内肿瘤24例,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McCormick分级法进行脊髓功能的评估。结果 DTT可清晰显现纤维束的饱满或稀疏情况、完整或中断现象,也可以观察纤维束与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如纤维束是受肿瘤推压移位还是包绕肿瘤。术前纤维束形态与McCormick分级及预后有关系,纤维束形态完整的患者术前脊髓功能状态及术后1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P<0.05)。结论 DTT能直观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颈椎管内肿瘤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魏梁锋王守森郑兆聪薛亮田君应建彬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颈椎管内肿瘤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颈椎管内肿瘤手术预后评估中的作用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值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福州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22例颈椎管内肿瘤患者(试验组),分别于术前3d和术后1个月行颈髓MRI常规序列及DTI扫描。同时选取22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HC)组。测定两组各颈髓水平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将颈髓分成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并计算这3个区域的FA和ADC值。对比分析两组FA和ADC值的差异及其与脊髓功能(McCormick分级)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试验组在颈髓3个区域的FA值均显著低于HC组(均P〈0.05),而ADC值均显著高于HC组(均P〈0.05)。试验组的FA和ADC值在各区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肿瘤区和肿瘤头区术后1个月的FA值均较术前显著上升(均P〈0.05)。术后肿瘤头区FA值升高组的脊髓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FA值下降组(P〈0.05)。肿瘤头区术后FA值的变化预测脊髓功能预后的敏感度为88%。结论颈椎管内肿瘤患者的颈髓DTI指标可在全颈髓范围内发生明显变化。手术后这些变化在颈髓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并与颈髓功能的改善相关。术后肿瘤头区FA值的变化为敏感度较高的脊髓功能和预后的预测指标。
魏梁锋王守森郑兆聪田君薛亮高进喜马明肖慧
关键词:脊髓肿瘤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表观弥散系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