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成思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尖晶石
  • 5篇光谱
  • 2篇拉曼
  • 2篇拉曼光谱
  • 2篇光致
  • 2篇光致发光
  • 2篇光致发光光谱
  • 2篇发光
  • 2篇发光光谱
  • 1篇紫色
  • 1篇紫外
  • 1篇紫外-可见光...
  • 1篇相变
  • 1篇相变研究
  • 1篇铝尖晶石
  • 1篇镁铝尖晶石
  • 1篇可见光
  • 1篇可见光谱
  • 1篇粉色
  • 1篇八面体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作者

  • 5篇王成思
  • 1篇陈美华
  • 1篇吴改
  • 1篇罗也
  • 1篇张倩

传媒

  • 3篇宝石和宝石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拉曼光谱对含Cr镁铝尖晶石热处理及其有序-无序相变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尖晶石的有序-无序相变作为尖晶石的一种重要性质,在国内缺少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拉曼光谱仪通过785nm激光在液氮环境下激发含Cr的宝石级天然粉红色尖晶石,避免了532nm激光激发下产生的469nm的荧光峰和在常温测试下由于热振动对光谱的影响,得到清晰尖锐的拉曼光谱,为拉曼光谱参数的分析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对一颗Cr元素致色的天然粉色镁铝尖晶石进行热处理使尖晶石逐步发生有序-无序相变,并反映在拉曼光谱的谱峰参数之中。各项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尖晶石的拉曼光谱主要由Eg,T2g(1),T2g(2),N3和Ag,五种振动模式产生,其谱峰位置分别为407.8,312.4,667.5,720.0和769.0cm^(-1);尖晶石拉曼光谱谱峰参数在800℃时发生突变:各谱峰半高宽和各峰相对主峰Eg峰的相对强度明显增大,常温下几乎不可见的N3峰在高温处理后出现,并且T2g(1)峰向低波数偏移,T2g(2)向高波数偏移,同时峰的对称性逐渐消失。研究结果表明尖晶石的有序-无序相变可以通过拉曼光谱检测并且可以通过谱峰参数:半高宽、谱峰相对高度等进行半定量表征。由于拉曼光谱具有的无损检测特点,使其成为宝石级热处理尖晶石鉴定应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王成思沈锡田刘云贵张倩
关键词:尖晶石拉曼光谱
光致发光光谱在尖晶石热处理检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光致发光光谱被广泛应用在合成和处理钻石的检测中,然而由于在其他宝石上的研究尚不系统,使得光致发光技术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同时,随着尖晶石在宝石市场上的兴起,合成和处理尖晶石的方法和检...
王成思沈锡田
关键词:尖晶石宝石学特征光致发光光谱
光致发光光谱在尖晶石热处理检测中的应用
2016年
近年来,光致发光光谱被广泛应用在合成和处理钻石的检测中,然而由于在其他宝石上的研究尚不 系统,使得光致发光技术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同时,随着尖晶石在宝石市 场上的兴起,合成和处理尖晶石的方法和检测已经成为宝石学上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因此光致发光光谱是一 种值得关注且十分有效的检测手段.在超过相变温度后,随着热处理程度的加深,尖晶石有序无序变化程度与温度成正相关关系.本文将天 然红色尖晶石样品在管式炉中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并通过淬火保留该温度下尖晶石的结构状态,再通过 对样品在低于相变温度下的退火实验来探究尖晶石相变还原的可能性.光谱测试上,通过在液氮环境下的测 试手段获得更加清晰的尖晶石光致发光光谱,并获得光谱参数.通过对不同处理温度下淬火尖晶石光致发光光谱参数的分析,可知相变温度约为700℃左右.随着尖晶 石相变程度的加深,光致发光光谱的谱峰宽度不断增大, R-line与 N-line的相对高度逐渐减小,这些在谱峰参 数上的明显变化可以作为尖晶石处理及合成检测中的可靠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尖晶石的相变程度会随着退火时间的加长而部分还原.通过在700°C、650°C和 600 °C下 对尖晶石进行不同时间长度的退火实验,并分析退火时间长短与相应光谱的参数后,得出如下结论:通过退火 处理,尖晶石有序度虽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还原,但是并不会完全恢复到原本该温度下样品的有序度状态,这 提高了光致发光在尖晶石处理品、合成品与天然样品鉴别中的可信度.
王成思沈锡田
关键词:尖晶石光致发光光谱
粉色—紫色缅甸尖晶石热处理前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选取5颗粉色—紫色缅甸尖晶石原石为实验样品,分别在1 200℃和1 600℃下进行恒温10h的热处理实验。通过分析样品成分及热处理前后紫外-可见光谱,发现粉色—紫色尖晶石样品均为含微量Fe元素的镁铝尖晶石,且在350~600nm范围内出现吸收带的位置基本相同,其致色原因与八面体中Fe^(3+)和四面体中Fe^(2+)的自旋禁阻跃迁及二者间电荷耦合作用有关。对比样品的两次热处理后紫外-可见光谱结果发现,热处理过程促进350~430nm及500~600nm范围内吸收强度增加,前者与高温下尖晶石内部结构无序引起近紫外区O^(2-)→Fe^(2+)、Fe^(3+)离子间电荷转移作用增加有关,后者由进入四面体内部Fe^(3+)同相邻位置内Fe^(2+)共同作用产生。在经1 600℃热处理后,近紫外区吸收边强度再次增加使样品光谱发生明显改变,色调偏红,部分样品因热处理诱发内部裂隙、透明度降低,热处理效果不明显。
任芊芊陈美华王成思吴改
关键词:尖晶石紫外-可见光谱
尖晶石的八面体包裹体成分及成因探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前对于尖晶石内部八面体包裹体的成分,宝石学研究中尚存在争议。基于市场上尖晶石主要产地为缅甸且八面体包裹体为缅甸及斯里兰卡产地的特征包裹体的两方面考虑,对收集到的52粒主要产地为缅甸的尖晶石样品进行观察,据包裹体存在的共性及包裹体所处位置选择较有代表性的4颗宝石级尖晶石样品进行显微观察和拉曼光谱测试。拉曼光谱显示包裹体有位于155、282、712、1 086cm-1的方解石拉曼峰和位于177、300、1 099cm-1的白云石拉曼峰。通过对八面体包裹体分布特征的观察,从突起、空间分布、偏光特点和成分等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缅甸尖晶石内部的包裹体若呈白色或无色、边界清晰、定向排列、八面体形状,则可以判断他们是由残余成矿热液白云石或方解石所充填的同生、次生或假次生负晶包裹体。但由于研究样品数量和来源的局限性,对于其他尖晶石族矿物作为八面体包裹体的存在缺乏相关证据,有待进一步验证。
王成思沈锡田任芊芊罗也
关键词:尖晶石拉曼光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