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潇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氢自养还原菌去除实际工业废水中NO3^--N可行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2018年
- 针对较高浓度NO_3^--N与SO_2^(4-)的实际工业废水处理较难的问题,考察了摇瓶实验下氢自养菌还原工业废水中NO_3^--N的可行性及其对NO_3^--N与SO_2^(4-)的优先利用级别,探究了进水COD、p H和温度对氢自养还原菌去除NO_3^--N的影响。结果表明,氢自养还原菌能够降解实际废水中NO_3^--N且出水总氮质量浓度达到企业15 mg/L的排放标准;进水SO_2^(4-)质量浓度在2~200 mg/L时NO_3^--N去除率均维持在90%以上,SO_2^(4-)不会抑制NO_3^--N的反硝化过程;氢自养菌还原实际废水中NO_3^--N优化p H和温度范围分别为7.3~8.0和35~40℃,进水中130 mg/L难生物降解有机物不会影响氢自养菌对NO_3^--N的还原能力。
- 谢裕威杨潇潇汪作炜吴成阳周云夏四清
- 关键词:工业废水硝酸盐硫酸盐
- 一种结合MBR工艺的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装置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合MBR工艺的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装置及其应用,所述的装置包括反应器筒体、沿反应器筒体的轴向平行设置在反应器筒体内部的1#膜组件及2#膜组件、设置在反应器筒体顶部的反应器顶盖,1#膜组件的轴向长度大于2#膜...
- 夏四清杨潇潇
- 文献传递
- 无泡曝气与微孔曝气相结合的混合式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泡曝气与微孔曝气相结合的混合式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该装置包括底部支架、设置在底部支架上的反应器筒体、沿反应器筒体的轴向平行设置在反应器筒体内部的1#膜组件及2#膜组件、设置在反应器筒体顶部的反应器顶盖、垂...
- 夏四清杨潇潇
- 文献传递
- HRT对CO2-MBfR去除高SO4^2-废水中NO3^--N的影响
- 2018年
- 针对含NO3^--N与较高浓度SO_4^(2-)实际工业废水处理较难的问题,考察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连续运行的CO_2^-氢基质膜生物膜反应器(CO_2^-MBf R)处理模拟废水和实际工业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2种废水的出水NO3^--N浓度均随着HRT的减小而增大,模拟废水中NO3^--N的处理效果和电子通量分配比例均优于实际废水,但其电子通量分配的格局基本不变:NO3^--N和SO_4^(2-)的电子通量分别在90.09%~97.49%和2.51%~9.91%左右.要实现实际废水总氮达到15mg/L的排放标准,需维持HRT不少于10.4h.
- 冉雅郡杨潇潇汪作炜吴成阳周云夏四清
- 关键词:水力停留时间硝酸盐氮硫酸盐
- MBfR处理水中氧化性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8年
- 水中的无机阴离子、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等氧化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稳定存在且难降解,不仅污染环境,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处理技术,氢基质膜生物膜反应器(MBfR)由于其独创性、经济性和对氧化性污染物较好的处理效果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以MBfR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了反应器构型和工作原理,详细讨论了MBfR处理水中典型氧化性污染物的实验研究和中试应用现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MBfR的发展趋势.
- 冉雅郡周云杨潇潇夏四清
- 双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除水中硝氮和高氯酸盐被引量:7
- 2016年
- 构建了一种以CO_2为唯一碳源的膜曝气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H_2-MBf R)对模拟地下水中2种主要的氧化型无机无污染物(NO_3^--N和ClO_4^-)进行生物还原去除.通过膜曝气方式使CO_2起到提供碳源和调节反硝化过程中pH值跃升的双重作用,克服了传统方法所带来的二次污染和运行成本增加的问题.通过调整H_2和CO_2压力能够实现对反应器出水pH值的较为稳定的控制,当CO_2压力分别为0.05MPa和0.08MPa 2个阶段时,在平均NO_3^--N和ClO_4^-进水浓度分别为20.73mg/L和10.57mg/L条件下,两阶段出水平均pH值分别为8.45和8.06,NO_3^--N和ClO_4^-去除率均大于95%;当第3阶段CO_2压力提升至0.12MPa时,平均出水pH值下降至6.93,此时NO_3^--N和ClO_4^-去除通量明显降低.而提供过量的CO_2会导致在偏酸性条件下甲烷化过程的产生,从而会导致其对H_2的负面消耗进而使目标污染物的还原速率下降.因此,合理控制CO_2压力使反应体系pH值维持在中性偏碱性条件下有利于NO_3^--N和ClO_4^-还原过程的高效进行.
- 杨潇潇汪作炜夏四清
- 关键词:碳源硝酸盐高氯酸盐
- 小胶质细胞TAK1基因敲除介导的脑缺血损伤中星形胶质细胞改变
- 【目的】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后中枢炎症调节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两者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并影响脑卒中的转归。本实验在条件性敲除小胶质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激酶1(TAK1)的小鼠(TAK1CKO)上建立局灶脑缺血...
- 杨潇潇
- 关键词:脑缺血损伤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