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
- 作品数:12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科学活动中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与幼儿的互动研究
- 2024年
- 本研究使用改进版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采用矩阵分析、比率分析和绘制动态特征曲线图对3次科学活动中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与幼儿的互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师幼互动整体稳定,师范生注重幼儿的操作与同伴交流;师范生语言直接控制明显,师幼互动围紧张;师范生语言反馈能力不足,缺乏情感支持。
- 李攀黄静
- 关键词:师幼互动
- 自我同情对幼儿园教师心理困扰的作用机制: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
- 2024年
- 为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教师心理困扰与自我同情之间的关系,探讨情绪智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笔者选取461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在职幼儿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幼儿园教师自我同情量表、情绪智力量表以及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幼儿园教师具有较高的自我同情和情绪智力水平,心理困扰程度较低;(2)不同教龄和年龄的幼儿园教师在自我同情和情绪智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园所性质的幼儿园教师在心理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同情、心理困扰和情绪智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4)情绪智力在幼儿园教师自我同情和心理困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李攀孙梦园彭丽丽王凡
- 关键词:情绪智力心理困扰幼儿园教师
- 对当前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思考被引量:1
- 2016年
- 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关系到学前双语教育的质量。通过对兵团双语幼儿园园长、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新疆学前双语教师的职业准入并无明确的标准,但现行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在实施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学前双语教师数量缺口大,专业水平不高,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学前双语教师资格标准笼统,没有真正发挥其"门槛"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培养院校的学前双语师资培养,并尽快完善学前双语师资标准,提高专业准入资格,以有效保障和推进学前双语教师专业发展。
- 李攀
- 关键词:准入制度资格制度
- 激励视角下幼儿教师频繁流动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
- 2013年
- 频繁流动已成为当代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借助对不同类型流动幼儿教师的访谈,揭示了激励机制与幼儿教师流动之间的关系,并在激励视角下,针对幼儿教师的频繁流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确保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 李攀
- 关键词:幼儿教师激励机制
- 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以北疆两所高校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236名学前教育本科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本科生对专业的关注为中等程度关注,就业形势以积极就业为主,就业地区以家乡为主,薪酬待遇在影响择业的主、客观因素中所占比重不同,对于薪酬的接受值有明显差别;学校、年级、家庭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生的就业意向并有显著性差异。
- 李攀
- 关键词:就业意向学前教育本科生
-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优化探索——基于毕业生的调查被引量:5
- 2018年
-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从S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视角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满意度进行调查,探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生为本、标准取向,关注未来教师素养的全面养成,完善课程设置,支持专业可持续发展,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实"4+2+1"全实践课程,增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以全面提高职前幼儿教师培养质量。
- 李攀翟宁
- 关键词:学前教育毕业生课程设置
- 家庭支持与3~6岁学前儿童独立性的关系研究
- 2025年
- 为探讨家庭支持与学前儿童独立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法,选取S市710名3~6岁学前儿童家长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6岁学前儿童的家庭支持及独立性总体处于较好水平,但游戏支持及自我控制得分相对较低;家庭支持与学前儿童独立性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中游戏和教育支持对于学前儿童独立性中各维度的预测力不同,家庭支持水平越高,学前儿童独立性的发展越好。同时还存在游戏支持得分相对较低、家长在对学前儿童提供支持时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等问题。因此,父母应重视家庭支持对独立性发展的影响,提高家庭支持水平;树立科学家庭支持观念,合理引导学前儿童独立性发展;同时注重家园共育,更好地促进家庭支持水平的提高及学前儿童独立性的发展。
- 李攀徐佳羽
- 关键词:家庭支持
- 学前儿童家庭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S市为例被引量:1
- 2021年
- 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对帮助学前儿童利用媒介的积极因素而规避其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家长在学前儿童使用媒介时不注重以身作则;家长自身因素直接影响幼儿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淡薄;家长对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忽视家教的重要作用;家长在开展家庭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缺乏外围支持。基于此,文章从家长自身水平提升、家庭氛围创设及家园共育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 李攀刘燕
-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媒介素养教育
- 幼儿教师自我同情与心理困扰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为探索幼儿教师自我同情的异质性,分析不同潜在类别的自我同情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特点以及比较不同潜在类别的幼儿教师心理困扰的差异,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SCS量表与DASS-21量表对参加兵团教师培训的466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潜在剖面分析发现,幼儿教师的自我同情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分别为:自我冷酷组(36.7%)、自我悲悯组(17.8%)和自我矛盾组(45.5%)。相对而言,年龄在25~30岁、教龄在0~5、11~15年的幼儿教师自我同情水平最低,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困扰。不同潜在类别的幼儿教师在心理困扰及其下属维度上差异显著,自我悲悯组的心理困扰水平显著高于自我冷酷组和自我矛盾组,且自我矛盾组也显著高于自我冷酷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自我同情潜在类别均有明显的特征,幼儿园管理者和教育部门更需要关注0~5、11~15年教龄和年龄在26~35岁的幼儿教师,并通过帮助教师树立职业信心、倡导教师合作和建立情感宣泄场所帮助其减轻心理困扰水平。
- 李攀田露
-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困扰
- 觉醒与明晰:顶岗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探索性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究顶岗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前提、影响机制与确认机制。研究遵循"前教师专业身份意识→情境互动与反思→教师专业身份定位"这一故事线,建构顶岗支教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模型。顶岗支教生的教师专业身份建构路径:首先,真实的支教情境促发支教生前教师专业身份意识的觉醒,是其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前提;其次,教师专业身份建构实现从觉醒到明晰的影响机制是外部环境与教师德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对建构过程具有抑制作用,教师德性既调节外部环境对身份建构过程带来的负向影响,又直接推动个体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进程;最后,通过支教生的行为、情感、认知三个层面的身份表达来确认个体对教师专业身份的定位。该模型提出的顶岗支教生教师专业身份从觉醒到明晰的建构过程,不仅丰富了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相关理论,也为营造顶岗支教生自主建构教师专业身份的环境提供了路径与方法。
- 方建华马芮李攀翟宁李晨晨
- 关键词:教师专业身份教师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