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亦弛

作品数:3 被引量:7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山川
  • 1篇地面控制点
  • 1篇地形测量
  • 1篇地形数据
  • 1篇典型流域
  • 1篇无人机
  • 1篇流域
  • 1篇径流
  • 1篇空间异质性
  • 1篇控制点
  • 1篇黄河流域
  • 1篇黄土高原
  • 1篇降雨
  • 1篇河流域
  • 1篇洪水
  • 1篇暴雨洪水
  • 1篇GCP
  • 1篇差分GPS
  • 1篇产沙
  • 1篇次降雨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水利部黄河水...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黄河水利委员...

作者

  • 3篇杨胜天
  • 3篇张亦弛
  • 2篇刘晓燕
  • 2篇罗娅
  • 1篇刘昌明
  • 1篇王志伟
  • 1篇董国涛
  • 1篇赵长森
  • 1篇周旭
  • 1篇蔡明勇
  • 1篇金双彦
  • 1篇陈珂
  • 1篇白娟

传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遥感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孤山川流域1980s以来次降雨-产流-产沙变化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入黄支流降雨—径流—产沙变化规律,揭示黄河水沙变化成因。[方法]获取孤山川流域1985—2010年115场降雨事件数据,运用径流系数、产沙系数和弹性系数指标,分析孤山川流域近30年降雨—产流—产沙变化。[结果](1)与1980s相比,1990s的降雨多为短历时、弱雨强类型,2000s的降雨多为长历时、中雨强类型;2000s的降雨—产流能力和降雨—产沙能力减小最为突出,其平均径流系数、平均产沙系数分别约为1980s的50%和23%。(2)1980s—1990s降雨—产流弹性系数和降雨—产沙弹性系数分别为0.13,4.21;1980s—2000s降雨—产流弹性系数和降雨—产沙弹性系数分别为1.73,6.19。(3)径流系数与林草面积比、植被盖度、梯田面积比和骨干坝控制面积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2 3,-0.911 4,-0.801 0和-0.821 4,产沙系数与林草面积比、植被盖度、梯田面积比和骨干坝控制面积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 7,-0.998 5,-0.962 9和-0.971 7。[结论]1980s以来,孤山川流域的降雨—产流能力和降雨—产沙能力发生明显变化,尤其2000年后的变化最为突出;降雨—产沙能力比降雨—产流能力对雨强变化更为敏感;植被盖度变化是下垫面因素中影响孤山川流域产流产沙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罗娅杨胜天刘晓燕周旭金双彦张亦弛陈珂
关键词:次降雨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LCM模型集总、半分布和分布式构建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暴雨中心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模拟精度的关键要素。不同模型构建方式对降雨空间异质性的响应差异很大,选择恰当的水文模型构建方式对提高模型计算效率,减少降雨空间异质性对模型的影响从而提高预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刘昌明提出的适用于黄土高原超渗产流机制的LCM(Liu Changming Model)模型,分别构建了集总式、半分布式和全分布式的暴雨—径流模型,旨在比较分析不同模型构建方式对于降雨空间异质性的响应及其对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布式构建模拟精度最高,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81,相关系数达到0.82;集总式构建计算时间最短;相比较而言,半分布式构建方法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78,主峰值模拟精度分别达到76.1%和65.8%。总体上,全分布式构建方法模拟精度最高,集总式计算耗时最短效率最高,半分布式在保持较高模拟精度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张亦弛刘昌明杨胜天刘晓燕蔡明勇董国涛罗娅
关键词:黄河流域暴雨洪水
小型消费级无人机地形数据精度验证被引量:63
2018年
低空遥感是近几年快速发展、应用非常广泛的新兴技术。小型消费级无人机集成可见光传感器,具有快速、灵活、高性价比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有关该类无人机综合测量精度的研究不足,影响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为此,本文开展了针对大疆(Phantom 3 professional)小型消费级无人机地形测量数据精度验证工作,设定6种航高(50 m、60 m、70 m、80 m、90 m和100 m)获取研究区的立体像对,生成影像点云(point cloud)、数字表面模型(DSM)以及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等结果。在测量精度验证中,首先,在标准实验场均匀布设地面控制点(GCP),利用差分GPS测出GCP的高精度3维坐标;然后,通过GCP对立体像对进行绝对定位;最后,利用误差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结果的测量精度。验证表明,在50—100m航高时,无人机影像结果的分辨率为2.22—4.23 cm,水平方向平均误差为±0.51 cm,垂直方向平均误差为±4.39 cm,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水平方向为±2.79 cm,垂直方向为±9.98 cm。研究结果表明,小型消费级无人机在飞控系统下的测量精度可达厘米级,这不仅为野外地理和生态调查工作者提供一种低成本、快速、灵活与精确获取地形信息的新型测量手段,同时还对使用此类无人机做航测应用及飞行参数设置提供一定参考。
张纯斌杨胜天杨胜天娄和震赵长森白娟王志伟张亦弛张远
关键词:地形测量差分GP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