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干微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地质
  • 3篇课程
  • 2篇地震机理
  • 2篇地质学
  • 2篇深源
  • 2篇深源地震
  • 2篇内华达
  • 2篇教育
  • 2篇课程教学
  • 2篇华达
  • 2篇教学
  • 2篇构造地质
  • 2篇构造地质学
  • 2篇比较教育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波各向异...
  • 1篇地质实习
  • 1篇地质填图
  • 1篇东北深震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伦敦大学学院

作者

  • 7篇干微
  • 3篇王根厚
  • 3篇金振民
  • 2篇张宏远
  • 2篇赵素涛
  • 2篇邱亮
  • 2篇魏玉帅
  • 2篇梁晓
  • 2篇颜丹平
  • 1篇徐海军
  • 1篇曹秀华
  • 1篇刘俊来
  • 1篇余心起
  • 1篇吴耀
  • 1篇赵国春
  • 1篇徐德兵

传媒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地质学报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美国内华达大学“大地构造学”课程对比与启示被引量:2
2017年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地质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地质演化观念的树立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CUGB)的"大地构造学纲要"和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UNLV)的"大地构造学"(Global Tectonics)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介绍,并将两者从课堂教学模式、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评估以及辅助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加强互动式教学、强调学术诚信、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完善教辅资源等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邱亮颜丹平田丽贤干微刘俊来Michael Wells
关键词:比较教育大地构造学
北京西山白垩纪-古近纪多期次构造叠加作用:以周口店黄院奥陶系变形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北京西山中新生代多期次变形强烈,是探讨华北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构造解析及EBSD组构分析表明,黄院奥陶系发育4个期次变形,第2期NE-SW向挤压变形为主体构造样式.第1期为顶面指向SEE的简单剪切,透入性面理S1已基本置换层理S0,伴生110°~120°缓倾拉伸线理;自北向南,第2期变形可划分为纵弯褶皱亚带和逆冲剪切亚带,褶皱倒伏趋势和剪切条带显示上盘向SW逆冲;第3期为沿面理S2发生的NNW向正断层式滑脱,第4期为近N-S向陡倾正断层系.依据卷入变形的闪长岩脉最年轻锆石U-Pb年龄峰值(~116 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1)黄院奥陶系第1期SEE向剪切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2)第2期晚白垩世NE-SW向挤压变形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之后的陆陆汇聚相关.
刘先益梁晓干微王根厚徐德兵魏玉帅张宏远李加斌黄祖根
关键词:奥陶系白垩纪构造地质学
物理模拟实验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
2022年
物理模拟实验是构造地质学一项必要技术。本科生“构造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经验与学生问卷结果显示:构造模拟实验现象直观立体,能良好地表达应变和运动学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国内地质院校构造物理模拟教学程度偏低,学时和教学内容设置少,模拟结果不够生动形象。构造模拟实验教学前景广阔,应开发更多构造现象的模拟仪器,结合多种构造模拟手段,促进“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梁晓张宏远邓红菱王根厚干微曹秀华赵国春余心起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物理模拟教学质量
中国地质大学和内华达大学"地质填图实习"课程的对比探讨被引量:1
2020年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巩固地质理论知识和掌握野外工作基本方法技能极其重要.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周口店"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和美国内华达大学的"高级地质填图"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介绍,并将两者从教学理念和模式、野外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备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加强学生自我探索学习和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邱亮魏玉帅颜丹平李忠运干微
关键词:课程教学比较教育野外地质实习
吉林辉南幔源橄榄岩流变学与组构特征及其动力学启示被引量:1
2011年
吉林辉南位于华北克拉通(NCC)东北部边缘,新生代玄武岩中含有大量的新鲜幔源包体。包体类型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由包体矿物化学成分计算的平衡温度为:982~1085℃。氧化缀饰方法揭示了样品中橄榄石的显微特征,表明包体存在形态各异的位错样式:位错壁、亚颗粒、位错环、位错网等,指示样品可能经历了以位错蠕变为主的塑性变形。依据亚颗粒大小推算上地幔差异流动应力为:21.3~36.5 MPa。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测定橄榄石的晶格学优选方位(LPOs),表明橄榄石在本区总体上具有A型组构。其中,样品LQLW08-18的温度和组构类型及地震波各向异性上的差异,暗示了温度差异可能产生更倾向于作用在[100]晶轴上的一个效应。地震波各向异性与橄榄岩中矿物含量的研究,定量地说明了斜方辉石具有降低橄榄岩各向异性效果。橄榄岩包体的各种流变学参数与组构特征为该区上地幔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约束,说明了该区上地幔整体上的不均一性,为该区的破坏动力学机制可能主要为地幔置换作用(化学侵蚀作用)提供了流变学条件。
干微金振民王根厚徐海军
关键词:橄榄岩包体晶格优选方位地震波各向异性
深源地震机理的回顾:现状与问题被引量:11
2012年
深源地震(deep earthquakes)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的运动、动力学机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和达清夫首次发现深源地震至今80多年的时间里深源地震得到了广泛关注,获得大批高质量的成果。但是,其成因机制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目前,大家广泛接受以脱水脆裂为中源地震的成因机制,反裂隙断层为深源地震的成因机制。剪切失稳等机制也能对中源与深源地震的成因做出较好的解释,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中国东北珲春等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对地表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物理学、深部探测和高温高压实验及数值模拟分析的综合研究是解决深源地震机制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国东北深源地震机理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我国东部大地构造格局演化有着重要的深部背景意义。
干微金振民吴耀赵素涛
关键词:深源地震俯冲带东北深震
中国东北深源地震机理被引量:14
2012年
深源地震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和动力学特征。对中国唯一的深震区——东北深震区的深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进行了综述和初步研究,初步探索了地震的发震机理、动力源以及地震的空间分布与西北太平洋俯冲板块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震源深度在SEE-NWW方向上有依次加深的趋势,而在SSW-NNE方向上却没有明显变化,震源机制解的应力状态以下倾的压缩应力为主,说明中国东北深震的发生与西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直接相关;(2)从日本海沟到我国东北,震源深度依次加深且几乎是从日本海沟沿直线倾斜下来,说明我国东北深震是日本海深震序列的一部分,同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3)通过与东北深震区地球物理资料的对比,发现该区亚稳态橄榄石楔(Meta-stable Olivine Wedge,MOW)与深源地震的发生存在很好的相关性,由此推断东北深震的发生很可能是由橄榄石的相变引起的。
赵素涛金振民干微
关键词:深源地震震源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