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冰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同位素
  • 2篇新元古代
  • 2篇岩石
  • 2篇元古代
  • 2篇同位素年龄
  • 2篇陆块
  • 2篇华北陆块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学
  • 1篇地幔
  • 1篇地幔结构
  • 1篇岩石包体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热结构
  • 1篇岩石学
  • 1篇岩体
  • 1篇深部
  • 1篇深部地壳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郑建平
  • 5篇夏冰
  • 4篇平先权
  • 2篇马强
  • 2篇余淳梅
  • 1篇张志海
  • 1篇苏玉平
  • 1篇熊庆
  • 1篇汤华云
  • 1篇魏颖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全国第七次火...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岩石探针和地震探测手段约束华北深部地壳结构组成及演化被引量:4
2021年
厘清大陆深部地壳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对于了解板块构造、揭示壳幔相互作用至关重要.针对华北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结构及演化等问题,本研究在限定其地震学结构特征基础上,结合深部地壳岩石捕虏体的来源深度(定深)、化学和物理性质(定性)和形成年龄(定年)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华北深部地壳多维度物理、化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华北陆块地壳厚度变化于30~48 km,全地壳和地壳内部各层均呈现东薄西厚特征.东、西部地壳虽然厚度上有明显差异,但内部结构特征有一致性,即整体上较少典型的高速基性下地壳,平均P波波速(~6.3 km/s)、密度(2.72~2.78 g/cm^(3))并呈中性岩石特征.深部地壳岩石捕虏体除斜长角闪岩外主要成分包括基性和酸性的麻粒岩.中生代时期华北陆块部分地区地壳存在榴辉岩捕虏体,指示了当时局部地区曾存在厚达45 km的地壳,但现今地震学剖面并未显示;此外,有些地区(如汉诺坝)基性岩石捕虏体揭示出新生代基性岩浆底侵,难以在地震学模型中识别.因此,岩石探针与地震探测结果的结合,将更有助于全面认识深部地壳结构组成和演化.
郑建平夏冰平先权平先权魏颖苏玉平汤华云
关键词:地壳结构地震学深部地壳捕虏体华北陆块
华北深部岩石圈存在弱的新元古代热活动的年代学信息:证据及意义
郑建平平先权夏冰余淳梅
关键词:同位素年龄新元古代
地球物理观察和岩石包体约束华北岩石圈地幔结构、性质及过程被引量:9
2021年
对岩石圈物理、化学结构进行多维度的高精度限定,可为其形成演化等重要基础科学问题提供可靠依据.华北深部岩石圈经历多期次复杂改造过程,导致物理、化学结构参数的改变.厘清岩石圈精细结构中各参数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对改造范围、程度及机制进行有效制约.通过地震学、重力学及地热学综合研究,结合深源岩石包体的定深(岩石圈中的层位)、定性(化学的和物理的)和定年(形成和改造年龄)成果,文章构建了华北岩石圈地幔多维度物理、化学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华北陆块岩石圈地幔横向上存在高度不均一性,除陆块内部的局部地区保留有太古宙-古元古代难熔、强烈交代的地幔,大部分已转变为元古代甚至显生宙饱满、弱交代的地幔.岩石圈地幔结构组成特征表明,华北东部地幔受改造强烈,甚至最终完全置换;华北中部过渡带和西部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西南缘岩石圈受到明显改造.
郑建平夏冰戴宏坤马强
关键词:岩石圈热结构华北陆块
扬子西北缘碧口块体花岗质岩体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3
2014年
对扬子西北缘碧口块体中白雀寺和大安花岗质岩体进行了锆石 U-Pb 定年及 Hf 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白雀寺岩体的年龄分2组:(855±6)Ma(n=23)和(917±14)Ma(n=3)。前者εHf (t)为3.8~10.4,一阶段 Hf 模式年龄为1.00~1.27 Ga;后者εHf (t)为2.0~8.1,一阶段 Hf 模式年龄为1.14~1.40 Ga。而大安岩体给出了6组不同的年龄:(854±10)Ma(n=3)、(801±7)Ma(n=3)、(702±10)Ma(n=3)、(565±6)Ma(n=1)、(246±7)Ma(n=1)和(207±2)Ma(n=1)。其εHf (t)为-12.6~11.4(t =854 Ma),一阶段和二阶段 Hf 模式年龄分别为0.95~1.90 Ga 和1.02~2.55 Ga。白雀寺和大安岩体的侵位年龄分别为(855±6)Ma 和(854±10)Ma,代表了扬子西北缘碧口块体内的一次重要岩浆事件,前者主体来源于中元古代新生陆壳源区,而后者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新生陆壳与晚太古代地壳物质的混合源区。此外,白雀寺岩体中(917±14)Ma 的年龄代表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活动,而大安岩体中年轻的年龄可能记录着岩体后期所经历的复杂热改造事件。
平先权郑建平熊庆张志海夏冰
关键词:花岗质岩体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岩石学
华北深部岩石圈存在弱的新元古代热活动的同位素年代学信息:证据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人们普遍认为华北区别于华南的主要特征在于缺少广泛的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但原因是什么还不清楚。本文汇总了华北四个地区深源岩石包体中有这样同位素年龄的结果,并就它们所反映的华北当时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中心的位置和可能的岩石圈厚度进行了讨论。这些深源岩石包体分别是辽宁复县古生代金伯利岩中的基性麻粒岩、河北涉县碳酸岩化金伯利岩中石榴石辉石岩、河南信阳中生代火山岩中的橄榄岩及河北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所记录的新元古代年龄信息包括:复县基性麻粒岩锆石0.61Ga的下交点年龄,涉县石榴石辉石岩全岩-单矿物的0.76GaSm-Nd内部等时年龄、信阳橄榄岩锆石的新元古代(>0.64Ga)年龄以及汉诺坝橄榄岩硫化物0.9~0.6Ga的Re-Os年龄。与华南广泛发育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不同,华北有限的新元古代年龄信息(包括地表出现的)可能反映着它们当时在Rodinia超大陆的位置有所不同,即华南更靠近于超大陆裂解的中心、而华北可能远离该中心(如边缘)。位置的差别也预示着当时华南岩石圈的可能比较薄、而华北具巨厚的岩石圈。因此,我们认为弱的热事件和巨厚的岩石圈可能是造成华北新元古代热活动不明显的原因。
郑建平平先权夏冰余淳梅
关键词:同位素年龄新元古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