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
-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5
- 供职机构: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鼠疫疫源未明地区公众鼠疫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了解鼠疫疫源未明地区公众鼠疫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疫源未明地区鼠疫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居民的鼠疫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计调查324人,分布在3县(区)的7个乡镇13社区(村),总知晓率59.14%,知晓率随着年龄(χ~2=41.58,P<0.05)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文化程度(χ~2=47.19,P<0.05)的增高而增高;职业为农民的知晓率最低,学生最高;将近80%的受访者发现死鼠后将会掩埋死鼠或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处理,将近70%的受访者会向当地医疗机构报告鼠疫疫情。结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鼠疫宣传材料,更有利于文化程度偏低或年龄偏大的群众;正确处理病死鼠,及时报告疫情,同样是疫源未明地区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的重点。
- 鞠成关心黄进陈磊段天一李海峰王忠惠张贵军刘伦光李帆吴朝学唐刚陈鑫莹陈祖华沈来红张金太张翰文刘红旗王文平夏云杨康黄天鑫徐成
- 关键词:鼠疫知晓率
- 疫源未明地区临床医生鼠疫应对能力调查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现已发现12种类型的疫源地,然而,在我国尚存在鼠疫疫源性质尚不明确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鼠疫发生风险大小,临床医生的鼠疫应对能力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我们依托"内地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相关的重点地区和其他鼠疫疫源不明地区的鼠疫疫源性调查研究"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 鞠成关心徐成陈磊段天一李海峰王忠惠张贵军刘伦光李帆吴朝学陈祖华沈来红黄进唐刚陈鑫莹张金太张翰文刘红旗王文平夏云杨康黄天鑫
- 关键词:临床医生
- 2005-2017年四川省攀枝花市肺结核疫情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肺结核流行特征,为肺结核的重点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7年攀枝花市肺结核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7年攀枝花市共报告肺结核病例8 581例,死亡22例,年均发病率为56. 65/10万,年均死亡率为0. 15/10万,病死率为0. 26%。地区间发病分布不均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 9,P <0. 01),以西区发病率最高,达79. 17/10万。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上升,人群分类以农民为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067,P <0. 01)。结论 2005-2017年攀枝花市肺结核疫情在地区、年龄、人群分类和性别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应针对流行特点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 杨华白永华李春霞夏云闫姝利洪淑娟
- 关键词:肺结核疫情
- 攀枝花市汉族与少数民族HIV/AIDS的流行特征比较被引量:1
- 2018年
- 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仅占8%,但在登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少数民族占36%,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艾滋病疫情广泛流行,对当地人口生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巨大挑战^([1-2])。
- 张晴晴唐作红孙涌白永华夏云李春霞
- 关键词:少数民族
- 2010—2019年攀枝花市学生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学校肺结核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攀枝花市学生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9年攀枝花市累计报告学生肺结核病例273例,年均发病率15.24/10万。2013—2019年学生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3.689,P<0.01)。男女性别比1.58∶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6~20岁,教育阶段以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为主。2016年以来,病原学阳性患者构成比逐年上升。报告时间集中在3、4和10月。结论近年来攀枝花市学生肺结核疫情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重点针对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开展防控工作。
- 杨华闫姝利李明姜白永华夏云李春霞洪淑娟
- 关键词: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
- 1475例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连续8个月随访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索攀枝花市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内尚未完成治疗疗程的各级结防机构登记的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通过胸部X线检查、痰涂片检查,并结合受检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是否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同时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连续8个月的随访观察,对密切接触者检查获得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和χ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475名密切接触者接受检查,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4例,持续8个月的跟踪观察全部密切接触者无新发肺结核病例。通过对检查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患病的危险因素为居住地(城市或农村)(χ2=3.415,P<0.05,OR=4.148)、密切接触者的性别(χ2=4.955,P<0.05,OR=0.232),而与密切接触者年龄(0~14岁或≥15岁)(χ2=1.181,P>0.05,OR=3.106)、密切接触者与肺结核病人的密切关系(亲属或非亲属)(χ2<0.001,P>0.05,OR<0.001)、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检查结果(涂阴、±、1+、2+、3+、4+)(χ2=2.017,P>0.05,OR=0.771)、肺结核病人咳嗽程度(咳嗽<3周、≥3周或无咳嗽症状)(χ2=0.003,P>0.05,OR=0.971)无关。并应用χ2检验对攀枝花市与全国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攀枝花市活动性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患病率为949.15/10万,高于2000年我国流调时367.03/10万的患病率(χ2=13.528,P<0.05,OR=2.601,OR95%C.I.(1.533,4.415)。结论影响攀枝花市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肺结核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居住地、密切接触者的性别,而密切接触者与肺结核病人的密切关系、年龄、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检查结果、肺结核病人咳嗽程度与密切接触者发病无关,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痰涂片涂阴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工作,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们更应重视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工作。
- 邵茜夏云杨芝富陈世平林天才潘小菊李旭
- 关键词:肺结核密切接触者随访观察
- 2014—2021年攀枝花市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情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2014—2021年攀枝花市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及筛查阳性、确证阳性情况,为制定科学的艾滋病检测发现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下载2014—2021年攀枝花市HIV抗体检测表和历史卡片,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3.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分析不同年度、县(区)、样本来源和检测机构HIV抗体检测,筛查阳性和确证检测阳性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4—2021年攀枝花市HIV抗体筛查覆盖率、筛查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分别为25.96%、4.111‰和1.744‰。攀枝花市筛查覆盖率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15.75%上升至2021年的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434728.886,P<0.001);筛查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在2014—2017年分别保持在一定水平,自2018年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HIV抗体检测主要来源一般就诊者(64.36%)和其他类人群(21.39%),其他类人群以50岁及以上人群筛查(36.31%)和社区居民筛查(32.51%)为主;主要来源市级医疗机构(53.48%)。筛查阳性数主要来源一般就诊者(65.21%),主要来源市级医疗机构(59.86%)。结论攀枝花市HIV抗体筛查覆盖率逐年上升,但筛查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逐年下降;医疗机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是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检测发现的重要途径;攀枝花市应持续推进扩大检测策略,提高检测效率,特别是加强医疗机构就诊者检测力度,试点重点乡镇(街道)的全人群筛查,最大限度检测发现病例,做到早检测、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降低HIV的新发感染,有效控制疫情。
- 李春霞谭志灵夏云刘瑜谭琴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流行病学
- 2013-2017年攀枝花市HIV抗体阳性者流行特征及WB带型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分析2013-2017年攀枝花市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者流行特征及Western bolt(WB)带型,为艾滋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HIV抗体阳性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信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试验进行检测。结果 2013-2017年共检测到2 818例HIV阳性者,其中男性2 057例,女性761例,年龄中位数42岁,大多数为农民(38.89%),不同年份HIV阳性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env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抗体检出率最高,抗pol基因编码的抗体检出率次之,抗gag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抗体检出率最低。不同性别各WB带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160、P66、P31、P24、P17、P55带型在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攀枝花市HIV阳性者主要为中老年文化程度较低的已婚农民,需要针对重点人群精准防控。
- 潘泓宇陈鑫莹李春霞夏云吴万里封正娟
- 关键词:HIV抗体阳性
- 四川省1起聚集性新冠肺炎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与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厘清一起由于聚餐聚会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链,探讨新冠病毒潜伏期感染及疾病的超长潜伏期情况。方法2020-01-30/03-10对四川省P市一起由于聚餐聚会引起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咽拭子、痰液等呼吸道标本,采用RT-PCR方法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截至2020-03-10,该起疫情共报告17例病例,第一代病例1例,第二代11例确诊病例,第三代病例5例,罹患率为13.7%(17/124),二代病例续发率为28.2%(11/39),第二代病例最短潜伏期2 d,最长潜伏期21 d,平均潜伏期6.6 d,第三代病例最短潜伏期3 d,最长潜伏期19 d,平均潜伏期9.6 d。调查结果显示1月24日晚上、1月25日和1月26日中午和晚上聚餐及1月25日下午KTV唱歌是导致第二代病例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5例第二代病例分别在1月27日-29日不同聚餐行为导致5例第三代病例感染。1月30日对此次疫情涉及的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实行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实行集中医学隔离观察后出现6例第二代病例,5例第三代病例,结论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潜伏期感染及潜伏期超过14 d情况;病毒具有人传人特点且传播力强;及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严格集中隔离密切接触者是防止疫情蔓延的关键。
- 周兴余毛素玲夏云余技钢黄星辉
- 关键词: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 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艾滋病认知与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与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进一步探索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2021年对攀枝花市某大学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认识与行为情况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用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医学生1147人,非医学生3665人。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国八条)总知晓率为91.48%。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国八条)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0,P=0.012),医学生(93.29%)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非医学生(90.91%)。医学生艾滋病知识(国八条)累计平均得分(7.75±1.18)高于非医学生(6.80±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50,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因素除专业外,还有民族、接受艾滋病预防宣传服务率、参与艾滋病预防宣传服务率。非医学生固定性行为发生率(4.56%)高于医学生(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3,P=0.004)。接受艾滋病预防宣传服务率(χ^(2)=4.115,P=0.043)、参与艾滋病预防宣传服务率(χ^(2)=6.068,P=0.014)、主动参与艾滋病检测率(χ^(2)=64.260,P<0.001),医学生均高于非医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是医学生还是非医学生,接受艾滋病宣传服务率>参与艾滋病宣传服务率>艾滋病检测率。结论青年学生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艾滋病防治知识,还要加强性健康教育和行为的干预。
- 刘慧李春霞夏云刘瑜陈嫣谭志灵谭琴
- 关键词:艾滋病知晓率性教育影响因素医学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