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江波

作品数:17 被引量:178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颗粒流
  • 4篇滑坡
  • 3篇地表
  • 3篇地表裂缝
  • 3篇地质
  • 3篇浅埋煤层
  • 3篇煤层
  • 3篇覆岩
  • 2篇地质灾害
  • 2篇数值模拟
  • 2篇煤炭
  • 2篇加权
  • 2篇
  • 2篇值模拟
  • 1篇单轴
  • 1篇单轴压缩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裂缝
  • 1篇地面塌陷

机构

  • 17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应急管理部国...

作者

  • 17篇魏江波
  • 6篇魏江波
  • 5篇赵洲
  • 5篇宋世杰
  • 5篇王双明
  • 3篇孙涛
  • 2篇张涛
  • 2篇蔚立元
  • 2篇侯恩科
  • 2篇苏海健
  • 2篇刘浪
  • 2篇孙强
  • 1篇申艳军
  • 1篇王生全
  • 1篇罗宁
  • 1篇贺虎
  • 1篇薛喜成
  • 1篇高亚楠
  • 1篇刘浪

传媒

  • 6篇煤田地质与勘...
  • 3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科技创新与应...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爆炸与冲击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煤炭学报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采矿与岩层控...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被引量:11
2024年
“双碳”目标下,面对“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征,煤炭在一段时期内仍占据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但煤炭的低碳、清洁开发转型势在必行。地下原位热解、气化、干馏、制氢等方式有望成为未来煤炭开发的重要抓手。当前对煤炭原位开发已有较多探索,但地质选址和开发过程的地质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仍是制约其规模化和商业化的科学难题。因此,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亟待深入。秉持“安全、经济、环保、可持续”原则,从煤炭资源禀赋特征和地质条件出发,分析了煤炭原位开发研究现状;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理念,提出了“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的科学内涵;在查明采前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从物理机制角度揭示深部原位开发过程中围岩地质体响应特征和损害规律,阐明原位开发中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行为,构建原位开发地质条件动态评价模型,形成原位开发减损保障策略和方法,提出原位开发空间的再利用途径,并以煤炭地下气化和地下热解2种开发模式为例阐述了原位开发阶段性,明确了原位开发区设计的地质条件要素,强调开发过程中实时动态监测和评价围岩地质体响应保证开发区密封性与安全性,实现地质条件时空演化的评价及地质风险可控性,此外注重协同开发深部热能与共伴生资源,实现残余资源利用和地下空间再利用。煤炭原位地质保障研究体现了资源赋存条件、地质环境约束、原位开发技术、地质风险防控、资源协同开发等层面的要求,突出了原位扰动条件下的地质条件变化,强调开发扰动与地质体结构的整体研究,理解原位开发时空效应范畴的多相场耦合损伤机制,从多圈层角度揭示原位开发扰动效应下地质风险模式,破解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矛盾,对于推动未来煤炭低碳开发,实现
王双明孙强胡鑫耿济世薛圣泽刘浪刘浪魏江波
基于FLAC3D的高速公路隧道两种开挖方式稳定性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采用数值计算对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了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和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结果表明,随着开挖的推进,中隔墙上部以及洞侧壁处围压变形和应力较为集中,易产生相关地质灾害。所以,在相关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对以上部位进行高质量的支护防灾。对于底部在中墙位置隆起较为严重,所以应该加强此处的加固措施,条件允许是可开挖较深施做浅基础。
赵宁远魏江波
关键词:隧道围岩
基于加权确定性系数法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针对传统的确定性系数法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中未能考虑各评价因子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的差异性问题,提出了将层次分析法与确定性系数法相耦合的加权确定性系数法。利用传统确定性系数法计算各因子不同特征变量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大小,并将所有因子的易发性指数进行加权求和,进而分析多因素耦合下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大小。以陕西省澄城县地质灾害为例,在GIS支持下分别采用传统确定性系数法与加权确定性系数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加权确定性系数法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优于传统确定性系数法。可为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魏江波赵洲
关键词:地质灾害GIS
基于GIS的眉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被引量:1
2017年
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中存在的量化主观性强这一问题,在基于GIS的信息量模型理论基础上,结合眉县实际调研资料,应用加权信息量法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选取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水系、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6个评价因子,计算得出了评价因子的加权信息量值,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该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结果表明,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眉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果与实际地质灾害发生状况吻合,因而认为该评价方法客观合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魏江波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颗粒流的浅埋双煤层斜交开采地表裂缝发育特征被引量:22
2020年
陕北浅埋煤层开采引起地面塌陷严重影响了矿区生态环境,与浅埋单煤层开采相比,浅埋双煤层开采所导致的覆岩破坏、裂缝发育更为复杂。以柠条塔煤矿N1206和N1114典型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流方法对浅埋双煤层斜交开采的过程及其所致地表裂缝发育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浅埋双煤层斜交开采煤柱所在区域的上行和下行裂隙密集发育;各工作面采毕地表下沉曲线呈现宽缓的“W”型;1^-2煤采毕与2^-2煤采毕裂缝发育速率比值为1:3~1:2,地表最大下沉量比值为1:7;开切眼及终采线位置附近裂缝密集且会导通至地表;地表最大下沉量位于工作面开切眼位置附近,地表最大水平正向位移位于工作面开切眼位置附近,左侧工作面采毕最大负向位移位于工作面终采线位置,右侧工作面采毕最大负向位移位于1^-2煤右侧工作面靠近终采线位置。研究结果可为浅埋双煤层开采的相关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实际借鉴。
侯恩科从通谢晓深魏江波
关键词:浅埋煤层地表裂缝地面塌陷颗粒流
基于多级力链网络分析的花岗岩压缩特性的矿物尺寸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定量分析花岗岩受载时压缩特性的矿物尺寸效应,利用基于颗粒流思想的三维等效晶质模型还原花岗岩内部结构。试样整体力链网络实现了多级划分,各种晶内结构及晶间结构内力链的值、数量、倾向被定量分析。从力链角度分析试样单轴抗压强度、微裂纹特征、各类结构的承载能力及抗破裂能力的矿物尺寸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接触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加载过程中的一般力链数量下降量与微裂纹的上升量有较好地相关性。各类一般力链的倾向分布较为均匀。力链网络整体水平随矿物尺寸的上升呈上升趋势。强力链的主要倾向与加载方向一致,且与裂纹主要倾向呈明显地正交关系。强力链的数量可以很好地表征试样的宏观力学特性。完整矿物及晶间结构的承载能力均随矿物尺寸的上升而提高,且变化范围与接触的微观拉伸强度呈正比。完整矿物结构产生单个裂纹所需的强力链数量随矿物尺寸的上升而上升,即抗破裂能力上升,但晶间结构的抗破裂能力并无明显变化。
张涛蔚立元苏海健高亚楠贺虎魏江波
关键词:岩石力学单轴压缩
汉中市宁强县凤凰街滑坡运动特征及冲击强度的数值研究
2021年
为了对正在演化的潜在滑坡开展变形、失稳、运动及冲击致灾过程的超前模拟,以凤凰街滑坡为例,基于PFC3D对降雨诱发滑坡失稳后的位移、速度、能量及冲击力等指标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凤凰街滑坡变形开裂从后缘开始,并逐步向前推进,表现为"后推前"特征,属典型的推移式滑坡;滑坡主滑时间约30s,最大平均运动速度3.3m/s,最大位移约40m;在峰值速度下滑坡动能仅占重力势能减小量的17.5%,碰撞和摩擦耗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滑坡的发生将摧毁下方建筑物,对十几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该研究成果可给决策者提供科技支撑,为堆积层滑坡的风险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防灾减灾意义。
陈兴魏江波赵洲
基于PFC^(2D)的刘涧滑坡破坏运动过程模拟被引量:10
2018年
以陕西省洛南县刘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法对其破坏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通过双轴数值试验对滑坡饱和土体进行细观参数标定,并与室内试验中饱和土体宏观力学参数进行对比,经验证该细观参数能应用到滑坡的破坏运动分析中,进而引入颗粒流(PFC2D)程序中平行黏结模型,采用ball-wall建模方法建立滑坡模型,对滑坡不同关键部位颗粒进行位移、速度监测,阐明其破坏运动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降雨为刘涧滑坡的直接诱发因素,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由坡脚开挖引起的自前缘向后部牵引—孔隙水压力诱发的后部向前缘推移式滑塌。总体特征为上部推移,中部剪切,下部牵引;滑坡滑动最高时速13.4 m/s,最大滑移170 m,滑动阶段持续25 s。利用颗粒流法对滑坡的破坏运动过程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陈达薛喜成魏江波
关键词:滑坡颗粒流数值模拟
基于颗粒流方法的滑坡破坏机理与强度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强度研究是滑坡风险评估的一项关键内容。针对颗粒流方法在滑坡变形破坏力学机理分析及滑坡强度定量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府谷县新府山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勘察、室内实验等方法,对新府山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PFC2D数值方法构建了滑坡颗粒流数值模型,模拟了滑坡从变形失稳到运动终止的动态过程,从变形特征和力学特征2方面分别论述了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并选择速度、动能、冲击力指标对滑坡冲击破坏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府山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表现为坡脚挤压—坡中牵引—坡顶拉张的力学过程;滑坡运动特征表现为破坏的突发性与堆积的缓慢性;以速度、动能指标为表征的滑坡强度在其破坏的初始阶段最高,然后逐渐变小;以冲击力指标为表征的滑坡强度随坡脚距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特征。研究结果与滑坡变形破坏实际特征基本吻合,研究结论可为新府山滑坡防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可为单体滑坡冲击破坏强度定量及对承灾体易损性定量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赵洲魏江波
浅埋煤层过沟开采覆岩裂隙与地表裂缝演化规律数值模拟被引量:12
2022年
浅埋煤层过沟开采在陕北矿区普遍存在,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和生态健康发展。覆岩采动裂隙及地表裂缝的发育是岩体微裂隙的延伸和扩展的结果,为更加系统地研究浅埋煤层过沟开采覆岩微裂隙的演化规律,以陕北安山井田125203工作面为背景,根据现场沟道剖面及钻孔资料,采用Particle Flow Code (PFC)数值模拟平台构建颗粒流数值采煤模型,模拟分析覆岩微裂隙的发育特征、数量变化规律和力链演化特征,揭示微裂隙的发育规律和地表裂缝发育机理。结果表明:浅埋煤层过沟开采过程中,覆岩微裂隙发育表现为“产生–延伸和扩展–聚合成群–贯通成缝”的动态演化过程;根据微裂隙的基本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可将发育全程划分为非连续跳跃式、连续贯通式和横向扩展式3个微裂隙发育阶段;覆岩微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大而增多,非连续跳跃式和连续贯通式发育阶段呈现指数增长特征,分别累计发育微裂隙547和2 867条,覆岩微裂隙逐渐发育至地表;横向扩展式发育阶段呈线性增长特征,累计发育微裂隙11 705条,微裂隙数量随岩层高度的增大而减小;覆岩力链演化过程中,强黏性力链的破坏致使微裂隙发育,局部产生应力集中,强黏性力链拱自下而上逐渐破坏并贯通至地表,导致微裂隙延伸发育至地表形成地裂缝,力链在未贯通岩层的微裂隙两侧和尖端及地表裂缝两侧形成强力链区,微裂隙处形成弱(无)力链区。该研究成果可为陕北矿区浅埋煤层过沟开采覆岩及地表损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魏江波王双明魏江波王双明
关键词:浅埋煤层裂隙演化地裂缝颗粒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