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明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91876部队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鲁西南2020年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形成机制分析被引量:9
- 2022年
-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对鲁西南2020年7月22日(简称“7·22”过程)和8月6—7日(简称“8·6”过程)两次区域性大暴雨及伴随的短时强降水形成机制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22”过程是一次地面气旋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气旋中心至移向右前部的倒槽内,短时强降水是对流不稳定触发后,惯性不稳定的增强造成。“8·6”过程是一次副高边缘暖区降水过程,大暴雨主要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前端、地面辐合线附近,短时强降水由对流不稳定的触发和释放造成。“7·22”过程暖湿急流较强,水汽通量散度和动力条件显著强于“8·6”过程,超低空强辐合区、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大值区、水平动能大值区边缘的强锋生区以及湿位涡MPV大值区边缘的|MPV2|小值区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区域指示较好。两次过程分析均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湿区的配合对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指示较好。
- 李博吕桂恒高飞刘飞郭文明
- 关键词:大暴雨短时强降水比湿
- 长江口一次典型的海雾过程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本文利用下垫面海温资料、探空资料、卫星云图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对影响长江口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其生消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海雾过程为典型的平流雾,海上回流的变性冷空气流经冷的海表面加之夜间晴空长波辐射冷却,导致海雾的生成。红外云图上色调为黑,可见光云图呈白色调,而白色调有减弱趋势,则预示着海雾处于消散过程;白天存在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趋势时,可能预示着海雾正在消散。
- 张奉公李秀镇郭文明刘飞
- 关键词:长江口
- 2016年10月11-19日东南太平洋一次温带气旋过程分析
- 2020年
-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发布的FNL资料、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和船测资料,对2016年10月17-19日某船舶在东南太平洋遭遇的一次温带气旋过程进行研究,以此为大洋航线上温带气旋预报保障能力提高积累经验。结果表明:(1)温带气旋A由绕极槽北伸切断发展而来,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在南太平洋大洋中部与另一气旋B合并加强对船舶航行造成影响;(2)气旋A初生阶段,大气低层旋转程度较强;成熟发展阶段在近地面、大气上层旋转程度较强;当气旋B初生发展时,气旋A中心附近自500 hPa以下为绝对涡度小值区,其上为绝对涡度大值区,绝对涡度垂直轴线向近B一侧倾斜;(3)槽后及气旋中心附近正涡度平流与槽前随高度增强的暖平流共同促使气旋发展。
- 李秀镇宋盛凯郭文明钟剑李博
- 关键词:东南太平洋温带气旋涡度平流温度平流
- 2008—2017年南太平洋温带气旋特征分析
- 2019年
- 使用2008-2017年FNL再分析资料、红外云图资料和NMWW3海浪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太平洋海域的温带气旋时空分布,归纳了主要发生源地和移动路径,分类总结了温带气旋的云图特征和风浪场特征。结果表明:(1)影响研究海域的温带气旋在5-10月份发生次数最多,11-4月份发生次数较少,其中以中等强度温带气旋发生频次最多,时间尺度以4~5 d为主;(2)澳大利亚东部及其以东海域、斐济东南侧中部大洋地区为温带气旋主要发生源地。根据源地,可将温带气旋分为4种类型:澳大利亚大陆型,澳大利亚东部型,澳大利亚南部型,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其中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发生次数最多;(3)将研究时段内温带气旋移动路径划分为4种类型:打转型、东向型、东南型、南向型。其中东南向发生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向路径,打转型和南向型两种类型发生次数相当;(4)温带气旋初生时刻云系稀疏,其中澳大利亚东部型环高压后部分段分布,南太平洋大洋中部型呈现热带积状云特征,澳大利亚南部型云带呈倒"V"状且纹理光滑,澳大利亚大陆型云带则呈现范围宽广的特点。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温带气旋,其云系向逗点状发展,环绕低压中心出现辐合特征,外围云系随环流向中心聚合。消亡阶段或遇到地形影响时,逗点云系发生断裂,云系逐渐稀疏;(5)东向型温带气旋影响下,单纯由温带气旋引起的大风大浪位置相对集中,当有冷空气等其他系统配合时风浪强度更强、范围更广。
- 李秀镇宋盛凯郭文明钟剑李博
- 关键词:温带气旋卫星云图
- 黄、东海春季海雾“楔”形雾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基于可见光云图、地面天气图、探空数据、船舶实测数据、下垫面海表面温度资料(SST)和再分析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近10年的黄、东海连片大范围海雾过程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2011年3月12-13日、2014年4月9-11日、2018年3月31日-4月1日3次典型“楔”形海雾个例从天气形势、水汽输送、层结条件和下垫面海温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楔”形雾区表现为黄海海区为大范围雾区覆盖,东海沿海呈细长条带状分布,即北部宽广、南部细长的“楔”形分布特征。(2)“楔”形雾区海雾个例多发生于春季,发生概率占春季大范围海雾的30%左右,其中4月的最多,其次是3月的,5月的最少,春季雾频分布同样具备“楔”形分布特征。(3)“楔”形雾区海雾多属于北太平洋高压后部型的平流冷却雾,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控制下的水汽输送、下沉运动、层结条件导致了海雾的形成。(4)海陆分布、SST分布尤其海表面温度梯度锋(SSTF)限定了海雾雾区发展,对雾区“楔”形分布起决定作用。
- 曹宗元刘飞郭文明王坚侃陈梅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