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金良 作品数:10 被引量:25 H指数:2 供职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 更多>>
新型浸没式IEM-UF组合膜-好氧/缺氧系统脱氮性能初探及改进方法 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新型浸没式IEM(离子交换膜)-UF(超滤)组合膜-好氧/缺氧系统处理低C/N废水。氨氮分离器中装有IEM-UF组合膜,起到富集氨氮与分离有机物的作用。系统进水总氮质量浓度约为60 mg/L,COD/TN为4左右。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时总氮平均去除率为60.66%,出水总氮来自于氨氮分离器未被富集完全的NH_4^+-N,COD平均去除率为92.07%。研究发现提高氨氮分离器中的氨氮富集率是提升总氮去除率的关键。探讨强化氨氮分离器富集效果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增加IEM-UF组合膜与正极的距离、在极限电流下运行氨氮分离器均是提升氨氮富集率的方法。 张岩 邢金良 郭威 张博康 马翔山一种IEM‑UF氮富集亚硝化反硝化脱氮方法及装置 一种IEM‑UF氮富集亚硝化反硝化脱氮方法及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处理废水方法按照如下工艺流程步骤进行:膜组件IEM‑UF对废水中NH<Sub>4</Sub><Sup>+</Sup>富集及对有机物分离;好氧亚硝化反... 张岩 郭威 邢金良 马翔山 张博康文献传递 新型淹没式组合膜-硝化反硝化系统低C/N废水脱氮特性 被引量:2 2017年 以低C/N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新型淹没式组合膜的运用,以及运行1组和2组膜组件数量(分别对应工况1和工况2)硝化反硝化系统的生物脱氮、COD去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对COD的处理效果较好,2个工况出水COD分别为31.15、23.58 mg/L;NH^+_4-N去除率平均分别为54.41%、76.92%,工况2膜组件对COD产生了更有效的截留作用,控制了异养微生物的繁殖;工况1、2的TN去除率分别为53.49%、67.24%,出水TN主要以NH^+_4-N形式存在,说明反硝化进行的较完全,膜组件发挥了为反硝化过程补充碳源的作用。稳定阶段工况1、2膜组件的氨氮富集率分别为70.37%、118.57%,膜出水的COD分别为39.03、56.11 mg/L,说明2个工况均基本实现了氨氮与有机物的分离,膜组件数量对氨氮富集有较大影响,对COD截留效果影响不明显。 张岩 王修平 邢金良 谢杭冀 史扬 郭威基于新型浸没式膜组件的污水中氨氮富集及机理初探 2016年 将离子交换膜耦合微滤膜开发出一种新型浸没式平板膜组件,以实现废水中NH_4^+-N的分离富集。为探究其富集机理、明确操作条件对NH_4^+-N富集效率的影响,通过改变电流强度、膜出流量、出水抽停比及电极条件,于不同操作条件下考察NH_4^+-N富集效果,根据电化学理论推导富集机理,并通过实验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电流强度增大,单位时间内进入膜组件的NH_4^+离子数量增多,富集平衡时间缩短,富集率相应增加;膜出流量为3.0 mL/min时NH_4^+-N富集率达到最佳为75.29%;综合考虑膜组件富集性能及处理水量,确定最佳出水抽停比为10 min:5 min;以铁板为电极时,膜组件NH_4^+-N富集性能依次优于钛电极、不锈钢电极;随电极淹没比的减小,两极板间电场强度增加,NH_4^+离子迁移速率变大,膜组件NH_4^+-N富集率增高。 张岩 史扬 张博康 王修平 谢杭冀 邢金良关键词:膜组件 CEM-UF组合膜-硝化/反硝化系统处理低C/N废水及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16 2018年 本研究采用具有氨氮富集分离特性的阳离子交换膜-超滤(CEM-UF)组合膜与硝化/反硝化结合处理低C/N废水,考察该系统不同流量比下低C/N废水的硝化、反硝化脱氮特性,并通过对硝化、反硝化活性污泥进行16Sr 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系统进水TN为60 mg·L-1,COD/TN为2.65下,各流量比下硝化均有较好效果,平均氨氮去除率为98.7%,流量比值由1∶2上升到1∶6过程中,反硝化m(COD)/m(NO-3-N)随之升高,1∶6时平均硝氮去除率达到最高,为86.28%,系统总氮去除率由22.56%上升到46.8%.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硝化污泥中可以固氮的Proteobacteria菌门占30.9%,重要的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ospirae菌门占3.06%,属水平上检测到氨氧化菌(AOB)Nitrosomonas和Nitrosospira,亚硝酸盐氧化菌(NOB)Nitrospira和Nitrobacter,AOB与NOB菌比例较高,与硝化反应器中较好的硝化效果相一致.反硝化污泥中Proteobacteria菌门占主导地位(53.13%),其次是Bacteroidetes菌门(10.93%),在属的水平上检测到Dechloromonas、Thauera、Castellaniella、Alicycliphilus、Azospira、Comamonas、Caldilinea和Saccharibacteria多种具有反硝化脱氮作用的相关菌属,反硝化菌所占比例为25.91%,反硝化污泥中具有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丰富,反硝化效果良好. 邢金良 张岩 张岩 张博康 郭威 郭威浸没式离子交换-微滤组合膜的膜污染分析 2018年 针对浸没式离子交换-微滤(IE-MF)组合膜分离浓缩低C/N生活污水氨氮的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问题,采用X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及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等技术对主要污染物成分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膜污染机理。结果表明,微滤膜端滤饼层的晶体结构属针铁矿类,主要成分是Fe(OH)_3及少量的Fe CO_3、Mg CO_3等物质,离子交换膜内表面沉积物主要为Ca、Mg、Fe的碳酸盐等物质。滤饼层是由电极电解反应产生的Fe(OH)_3胶体与Ca、Mg等碳酸盐及其他固体杂质相互吸附聚集沉积在微滤膜表面所形成的;离子交换膜内表面沉积物为电解反应产生的OH^-使离子交换膜内表面碱化,引起Fe^(3+)、Ca^(2+)、Mg^(2+)等阳离子在离子交换膜内表面与相关阴离子结合生成附着于膜表面的沉淀而形成的。 郭威 张岩 张岩 马翔山 邢金良 邢金良关键词:膜污染 阳离子交换膜 微滤膜 浸没式IEM-UF组合膜-硝化/反硝化系统脱氮性能分析及菌群结构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低C/N城市污水增多,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具有多种优点,可同时去除有机物和氮,在我国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但采用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处理低C/N废水会存在种间... 邢金良关键词:硝化系统 脱氮性能 菌群结构 新型IEM-UF耦合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脱氮特性 被引量:6 2018年 针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特点,提出新型离子交换膜-超滤组合膜(IEM-UF)氮富集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研究了新型IEM-UF亚硝化反硝化脱氮系统在三阶段运行工况下各反应器的性能及整个系统的脱氮及COD去除效果,同时应用高通量技术探究菌群结构变化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N为3,亚硝化反应器中DO=0.5mg/L条件下,亚硝化反应器中NO_2^--N积累率仅用19d就达到了90%;在短程反硝化进水流量比为2:1的条件下,COD及NO_x^--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89%以上.TN去除率最高达到64.8%.高通量16S r DNA测序结果表明,三阶段菌群结构变化与系统脱氮效果的变化一致,亚硝化反应3个阶段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所占比例分别为3.69%、5.48%和0.53%,反硝化反应3个阶段反硝化菌Dechloromonas、Thauera之和占活性污泥总菌群比例达到33.35%、25.62%、20.52%. 张岩 马翔山 郭威 邢金良 张博康 刘子奇 陈昌明关键词:离子交换膜 UF 短程硝化 一种IEM-UF氮富集亚硝化反硝化脱氮方法及装置 一种IEM‑UF氮富集亚硝化反硝化脱氮方法及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处理废水方法按照如下工艺流程步骤进行:膜组件IEM‑UF对废水中NH<Sub>4</Sub><Sup>+</Sup>富集及对有机物分离;好氧亚硝化反... 张岩 郭威 邢金良 马翔山 张博康新型组合膜工艺不同电极条件下的富集分离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017年 将离子交换膜耦合微滤膜开发出1种新型浸没式平板膜组件,以实现废水中NH_4^+-N富集以及COD的截留。通过改变电极间距及电极材料,考察电极条件对NH_4^+-N富集和COD截留效果的影响,并采用X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技术探讨电化学行为过程。结果表明,极板间距减小,NH_4^+-N富集率、COD截留率均随之增加;Fe电极下平均富集率可达94.17%,高于Al电极,悬浮絮体及滤饼层物相组成均为FeO(OH)、(CaMg)CO_3和Fe_2O_3;Al电极下平均截留率为64.11%,高于Fe电极,胶状絮体及滤饼层均为γ-Al_2O_3、(CaMg)CO_3和Al(OH)_3。 张岩 史扬 张博康 王修平 谢杭冀 邢金良 郭威关键词:膜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