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车平

作品数:14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6篇模型试验
  • 5篇桩基
  • 3篇载力
  • 3篇承载力
  • 2篇地基
  • 2篇热力学
  • 2篇温度循环
  • 2篇截面
  • 2篇极限承载
  • 2篇极限承载力
  • 2篇管式
  • 2篇荷载传递
  • 1篇弹塑性
  • 1篇弹塑性分析
  • 1篇道路工程
  • 1篇地层
  • 1篇地层温度
  • 1篇地热能
  • 1篇地热能开发
  • 1篇地热能开发利...

机构

  • 14篇江苏省有色金...
  • 12篇河海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宁波工程学院
  • 1篇三峡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建筑第八...
  • 1篇银西铁路有限...
  • 1篇苏交科集团股...

作者

  • 14篇车平
  • 10篇孔纲强
  • 3篇刘汉龙
  • 2篇顾红伟
  • 2篇任连伟
  • 2篇黄旭
  • 2篇吴迪
  • 2篇王成龙
  • 1篇商翔宇
  • 1篇邹新军
  • 1篇张方方
  • 1篇沈扬
  • 1篇李晓昭
  • 1篇李春红
  • 1篇郝耀虎

传媒

  • 3篇岩土力学
  • 2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河南科学
  • 1篇建井技术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建筑节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7
  • 1篇201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楔形桩与等直径桩承载特性对比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针对楔形桩的承载特性,开展砂土中竖向压荷载、水平向荷载以及地面堆载作用下等混凝土用量楔形桩和等直径桩承载特性对比模型试验,测得不同荷载等级下桩顶荷载-位移关系曲线以及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桩侧土压力、桩顶下拽位移和桩身下拽力等分布规律;探讨楔形桩与等直径桩在竖向抗压、水平向承载力以及负摩阻力特性的异同点,分析楔形角对砂土中基桩的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试验条件下,砂土中楔形桩的单桩竖向抗压力和水平向极限承载力约分别为等混凝土用量等直径桩的0.75倍和1.26倍;楔形桩的桩顶下拽位移与等直径桩的下拽位移相比减小1/5~1/4。
顾红伟孔纲强车平任连伟彭怀风
关键词:桩基极限承载力楔形桩模型试验
循环温度荷载下管式能量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基于模型试验方法,开展加热(制冷)工作模式下,实心和管式能量桩的热响应测试研究;分析多次加热/制冷循环作用下两种能量桩的热力耦合特性,实测桩顶位移、桩身应变、以及桩侧摩阻力等变化规律,并对实际运行过程中实心和管式能量桩的承载特性进行初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直径的管式能量桩换热效率高于实心能量桩,管式能量桩对加热循环的热响应要高于实心能量桩;多次循环后,能量桩桩顶产生塑性沉降、桩身产生微小的塑性应变,桩侧摩阻力值增加。
车平黄旭孔纲强
关键词:承载力温度循环热力耦合模型试验
桩侧截面形式对扩底桩竖向抗压特性影响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针对常规楔形桩桩底进行注浆或夯扩施工形成的扩底楔形桩,具有单位材料利用率高、竖向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较常规等截面桩高的技术优点。然而针对该新型桩竖向承载力提高幅度的定量试验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室内模型试验方法,开展两种桩周土(砂性土和黏性土)情况下扩底楔形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性试验,测得桩顶荷载-沉降关系曲线,不同荷载等级下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的分布规律及分担比;同时,开展等体积混凝土用量情况下的常规扩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特性试验作为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砂性土中,等混凝土用量扩底楔形桩的极限承载力约为常规扩底桩的1.25倍;黏性土中扩底楔形桩和常规扩底桩的极限承载力比砂土中分别提高了11.1%和66.7%。
孔纲强顾红伟车平任连伟彭怀风
关键词:桩基极限承载力模型试验
均质地基中纵截面异形桩受扭弹塑性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探讨纵截面异形桩的受扭性状,考虑桩身纵向变截面特性,将桩-土体系沿深度方向划分为有限个微元段,建立均质地基中纵截面异形桩受扭弹塑性分析理论模型;基于传统圆形桩桩顶T-φ曲线与桩身扭矩、转角关系曲线,推导获得纵截面异形桩的桩身扭矩和扭转角近似解答,并基于MATLAB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继而,初步探讨了纵截面异形桩与等截面圆形桩受扭性能的异同点,并开展楔形桩受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端桩身直径对抗扭承载性能影响显著;等体积混凝土用量下,纵截面异形桩的抗扭性能相对优于等截面圆形桩,且楔形桩抗扭性能最优;相同桩顶扭矩荷载下,楔形桩抗扭承载力随桩身剪切模量、桩径、楔角的增加而增大,桩径提高1倍,桩顶抗扭承载力提高3~5倍.
张海峰孔纲强邹新军车平
关键词:桩基弹塑性分析
多次温度循环对能量桩桩顶位移影响分析被引量:41
2017年
能量桩是一种在承载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获取地热能源的新技术。但目前对于能量桩在冷、热循环过程中尤其多次冷、热循环情况下的热力学效应研究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针对预埋钢管单U型新型能量桩,开展工作荷载作用下多次冷、热循环时的传热特性和承载特性,尤其是桩顶位移变化规律的研究;并开展无荷载作用下单次冷、热循环试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冷、热循环引起的桩体热应变,在加热时桩体内部产生压应力,而在制冷时桩体内部产生拉应力,同时温度引起桩侧不同部位分别产生正摩阻力和负摩阻力。相较于工作荷载,无荷载作用下加热会使桩体位移上升约41%,而一次加热与制冷循环作用后,无荷载作用下桩顶残余位移约为工作荷载作用下的10%。多次冷、热温度循环会导致桩体沉降不断积累。
孔纲强王成龙刘汉龙吴迪车平
关键词:桩基模型试验
能量桩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室内试验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地源热泵桩埋管形式的能量桩技术逐渐在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但是,针对冷热交换影响下能量桩的承载力特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针对能量桩-土接触面的摩擦力学特性研究相对更少。基于室内土工试验和南京地区3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土样,针对能量桩-黏土、能量桩-粉土和能量桩-砂土接触面的摩擦力学特性进行室内土工直剪试验;着重分析不同桩体温度和桩周土体含水率等情况下能量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含水率情况下,能量桩-黏土接触面的温度效应最明显、能量桩-粉土接触面的温度效应次之、能量桩-砂土接触面的温度效应最小;相同桩体温度情况下,桩周土体含水率的大小对能量桩-黏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最明显、对能量桩-砂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最小;相关研究成果为能量桩承载力的设计与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李春红孔纲强车平孙学谨
关键词:温度效应直剪试验
深部黏土层对立井井筒周围地表长期沉降的贡献分析
2022年
为了分析深部黏土层对华东地区煤矿立井井筒周围地表长期沉降的贡献度,采用流固耦合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华东地区孔庄煤矿主井井筒周围的地表长期沉降,通过对比近40 a的实测地表沉降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验证了模拟计算的合理性,模拟结果表明:深部黏土地层压缩变形在总沉降量中占比可达70~80%,而且可能存在的井筒破裂处新增失水通道能明显增大总的地层沉降。对整个运营期限内的立井井筒周围地表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即使未来60 a含水层不再疏水,地表沉降量仍将持续发展,且其平均速率与前40 a相当。
车平刁志翔王奇石商翔宇
关键词:长期沉降深部黏土立井井筒
循环温度荷载下管式能量桩荷载传递机理研究
基于模型试验方法,开展加热(制冷)工作模式下,实心和管式能量桩的热响应测试研究;分析多次加热/制冷循环作用下两种能量桩的热力耦合特性,实测桩顶位移、桩身应变、以及桩侧摩阻力等变化规律,并对实际运行过程中实心和管式能量桩的...
车平黄旭孔纲强
混凝土水化作用对群桩热力学特性影响现场试验被引量:5
2019年
混凝土早期水化作用不仅释放大量热量、而且会引起桩基先期变形与约束应力,影响桩基承载性能。目前针对地层温度对早期混凝土水化作用引起的桩基热力学特性(尤其是群桩效应)影响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开展3×3群桩在早期混凝土水化作用下的桩基热力学特性现场试验,实测了桩身温度、应变等变化规律,着重分析了地层温度对桩基水化热消散、桩身约束应力的影响规律;并开展了相同条件下单桩热力学特性对比试验,探讨水化热作用群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水化热作用下,群桩中温度叠加效应并不明显;地层中恒温带的水化热消散速度慢于变温带;混凝土残余应力沿桩深方向分布不均,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最大残余应力出现在0.6倍桩深处。
方金城孔纲强陈斌车平彭怀风吕志祥
关键词:桩基群桩地层温度约束应力
预埋与绑扎埋管形式能量桩承载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预埋钢管能量桩是一种新型桩埋管形式的地源热泵技术;然而针对其特殊埋管形式下的承载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预埋钢管单U型埋管能量桩的承载特性开展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测得在热-冷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预埋钢管单U型埋管能量桩桩顶位移、桩体热应变及桩端阻力的变化规律;为了对比分析,同时进行传统绑扎单U型埋管能量桩的承载特性模型试验,并分析预埋钢管能量桩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绑扎单U型埋管形式相比,预埋钢管能量桩具有相对更优的承载性能;预埋钢管能量桩两种工况最终的桩顶位移比绑扎埋管能量桩分别小23%和13%,而桩体最大热应变分别仅为绑扎埋管能量桩的44%和25%,桩端阻力也分别比绑扎埋管能量桩小14%和35%。
吴迪刘汉龙孔纲强王成龙车平
关键词:模型试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