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东雄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1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性类固醇激素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入侵
  • 1篇入侵
  • 1篇三裂叶蟛蜞菊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 1篇切片
  • 1篇组织切片
  • 1篇蟛蜞菊
  • 1篇理化性
  • 1篇理化性质
  • 1篇酶活性
  • 1篇精子储存

机构

  • 2篇广州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作者

  • 2篇胡东雄
  • 1篇舒琥
  • 1篇吴毅
  • 1篇宋莉英
  • 1篇朱慧
  • 1篇柯展鸿
  • 1篇李强
  • 1篇王齐意
  • 1篇邱佩霞
  • 1篇潘颖
  • 1篇张银映

传媒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三裂叶蟛蜞菊入侵对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通过野外采样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入侵对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野外采样的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长期入侵后土壤pH值与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相比显著降低,两者生长的土壤环境中pH值分别约为6.30和6.71左右;三裂叶蟛蜞菊的生长提高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其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蟛蜞菊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71.74%、78.89%、188.57%和46.36%,说明三裂叶蟛蜞菊长期入侵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中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含量。短期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经三裂叶蟛蜞菊和蟛蜞菊生长后的土壤环境中pH值与空土对照(CK)相比均显著降低,三者的pH值分别约为6.31、6.40和6.51左右;与CK相比,三裂叶蟛蜞菊生长后土壤中的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下降了9.94%和33.21%,速效钾含量上升了55.27%,而有机质、铵态氮、速效磷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三裂叶蟛蜞菊和蟛蜞菊生长后的土壤中脲酶活性与CK相比均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酶在三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蟛蜞菊的生长还提高了磷酸酶的活性。由此,我们认为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两个阶段,在入侵前期可能通过快速消耗土壤养分进行群落结构的构建,在群落建成的中后期则通过改变其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形成对自身生长发育和种群扩张有利的土壤微环境,达到成功入侵的目的。
柯展鸿邱佩霞胡东雄朱慧宋莉英
关键词:三裂叶蟛蜞菊植物入侵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
小黄蝠精子储存的组织学研究
2011年
小黄蝠是分布在我国南方典型的翼手类。为探讨小黄蝠是否具有精子储存的现象,利用组织学切片技术,研究不同月份小黄蝠性腺的发育情况,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了不同月份的小黄蝠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雌二醇E_2和睾酮T)的变化。结果显示:雄性小黄蝠5月份的附睾有部分的管腔呈中空状态,部份还有精子残留;7月附睾管腔细小、中空、尚未出现精子,但睾丸的曲细精管管腔已经膨大,处于生精作用的早期,管腔中出现精母细胞,未出现精子;8月的附睾与7月相比没有多大变化;10月附睾管腔内均发现有大量聚集的精子,且精子充满附睾的管腔,而曲细精管管腔中没有精子,呈萎缩状态。雌性小黄蝠7、8、10三个月的子宫,输卵管均未发现精子的存在,7月卵巢中出现了不少初级卵泡,8月份的卵泡大多都发育成次级卵泡,到了10月出现了成熟卵泡。4月雄性小黄蝠血清睾酮(T)含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7、8月的睾酮的含量逐渐降低,10月睾酮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雌二醇(E_2)含量4月、7月、8月逐渐升高,而10月的雌二醇的含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表明小黄蝠的精子发生和形成需较高水平的睾酮,卵巢的发育与雌二醇的含量成正相关。小黄蝠的生殖对策可能属于附睾精子储存类型。
舒琥潘颖王齐意张银映胡东雄李强吴毅
关键词:组织切片性类固醇激素精子储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