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星

作品数:11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正义
  • 4篇人类命运
  • 4篇共同体
  • 3篇伦理
  • 3篇美德
  • 3篇美德伦理
  • 2篇语境主义
  • 2篇人类学
  • 2篇人类学视角
  • 2篇主义
  • 2篇伦理学
  • 2篇美德伦理学
  • 2篇类本质
  • 1篇扬弃
  • 1篇意蕴
  • 1篇缘何
  • 1篇正义观
  • 1篇制衡
  • 1篇秩序
  • 1篇三重意蕴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1篇李星
  • 1篇莫小丽
  • 1篇张九红

传媒

  • 2篇运城学院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理论界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当代中国价值...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的类本质与类正义的统一——三者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2019年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美德,古今中外的人都追求正义。正义就是适度,不正义就是不适度。马克思认为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他将人的类本质看作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意识的觉醒是实现类本质的前提和关键;人的类本质对应的是一种类正义,类正义表达人的类本质;类正义的实现应该以人的视角看待人,将正义还给人本身。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类本质、类正义都是内在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也就是对人的类本质、类正义的实现。
李星
关键词:类本质
马克思的美德伦理学建构何以可能——一种“人类自由”的视角被引量:3
2018年
艾伦·伍德认为马克思没有道德理论,并批判乔治·G.布伦克特的道德范围过分宽泛。布伦克特反驳了伍德观点,他构建了马克思伦理学。首先,他重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认为马克思拥有一种建立在"自由"之上的美德伦理学;其次,布伦克特将马克思的自由观区别于资本主义自由观,认为前者是对后者的扬弃;再次,他强调马克思的"自由"既是手段,又是自身的目的,具有本体论意义和超越性,能够提供一种超文化标准——人和社会的自我发展程度,以此来评判一切社会的发展程度。布伦克特正确地揭示了马克思批判规则伦理学,但是他却误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持有的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容的美德伦理学,马克思的"自由"与"幸福"内在一致。
李星莫小丽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三重意蕴
马克思“自由—幸福”美德伦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引量:5
2020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追寻人类美好生活(good life)即幸福为宗旨的新时代重要理念。同样,马克思的学说中内在地拥有一种美德伦理思想,其中,“自由”是其核心,它与正义在人类整体范畴内同构为一体。从本质上看,马克思的美德伦理思想属于一种古希腊式的幸福学,它追求人性的繁荣与充分发展,在马克思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幸福,马克思追求人类整体的幸福繁荣。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旨趣一致。但是,并不能将马克思美德伦理思想看作是对古希腊美德伦理学的简单复归,它是面向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以“人”为宗旨的伦理学,马克思将它扎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而,构建一种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的美德伦理学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马克思美德伦理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学理支撑。
李星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人类正义的新秩序——从“语境主义”化解马克思正义难题引入
2018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内在地要求公平正义。马克思是否追求正义,相关争论形成了"塔克—伍德命题"及其反对派。"塔克—伍德命题"存在着理论症结,尼尔森提出的语境主义是对其的破解。它主张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兼容的,正义有法权正义与人类正义之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类正义;马克思的人类意义上的正义、自由与平等内在一致,它们作为整体也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类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追求人类的尊严和幸福,是对被遮蔽的人类本质的复归。
李星
关键词:语境主义
正义还是自由: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尺度——布伦克特对“马克思缘何批判资本主义”的解答被引量:1
2020年
“马克思缘何批判资本主义”成为“塔克—伍德命题”相关争论的核心问题。乔治·G·布伦克特认为答案是自由而非正义,在马克思眼中,自由优于正义,正义受生产方式决定,具有意识形态性;而自由具有超越性的一面,它最终是每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布伦克特重释了马克思的“自由”观的双重含义和三个维度,并将马克思用于批判资本主义的“自由”划入道德范畴,进而把马克思的伦理道德观看作一种美德伦理学。事实上,马克思持有双重正义观,也隐含了对“自由”的形式与实质的对比;正义和自由都是马克思审视资本主义的不同角度;二者统一于马克思的“人类学”视角。布伦克特的观点既是对这一难题的独特解答,同时他的理论构建也存在着“具有超越性的‘自由’如何进入道德范畴”等逻辑难题。
李星
关键词:正义人类学视角
马克思语境主义正义观——基于美德伦理范式的考察
2018年
马克思是否追求正义?"塔克-伍德命题"及其反对派给出了针锋相对的回答。尼尔森的"语境主义"质疑"塔克-伍德命题",并破解了其所存在的诸多理论症结。语境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的多元视角,它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允许一种语境主义阐释模式。马克思视阈中的正义也是敏于语境的,正义在他那里隐含着法权正义与人类正义之区分。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能够兼容的,语境主义承认的是一种美德伦理意义上的正义,是解答马克思"正义难题"的方法论上的创新,它使事实与价值很好地沟通了起来。不过,尼尔森没有指明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主要是基于历史语境的,正义还要以自由和平等等其它价值对其进行补充,马克思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对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正义分配。
李星
关键词:语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美德伦理
伯林眼中的“马克思自由观”之探究
2018年
以赛亚·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马克思被伯林划入了积极自由的阵营,并受到伯林的批判。伯林批判马克思的积极自由会通向奴役和专制,"理性主义"是这种自由的形而上学基础,伯林批判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历史决定论",并将俄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恶果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事实上,马克思的"自由"并不是伯林意义上的"积极自由"。布伦克特对马克思的自由观进行了当代阐释,他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观有三层维度、双重意蕴,其致力于促进自由的实现,是一种实质自由,这与当代的阿马蒂亚·森的实质自由观在旨趣上是一致的,本质是真实的个人自由。这种阐释深化了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
李星
关键词:理性主义历史决定论
从“理想人”到“现实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探微
2019年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经历了重要转向,并不断修缮。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自由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的理想本质;之后受到黑格尔异化观的影响,马克思将实践作为中介,转向了社会关系研究视角,认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的现实本质。在后来的文本,马克思又将多种视角综合起来审视人,归纳而言,人的本质在马克思那里可以概括为人在需要的驱动下,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有个性参与的,通过不断的实践,体现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追求自由自觉活动的独特的历史存在物。分析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并没有固定本质,人是开放的系统,要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研究。
李星
关键词:开放系统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正义对局部正义的扬弃——马克思人类学视角的考察被引量:1
2019年
人类正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是一种双重存在——种存在和类存在。当今普遍交往条件下的人类发展已经由个体本位转向类本位,人类所追寻的正义类型也应该由人类正义取代局部正义。人类正义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相对应,它追求人类整体的繁荣与发展。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追求人类自由、尊严和幸福,因此,可以将其看作对人类正义和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正义都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其最终旨归。
张九红李星
关键词:类存在人类学视角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批判
2017年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思想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由于词汇和逻辑使用的不对等,马克思对其的批判并不是十分到位,其批判亦不够严谨。在黑格尔的哲学语境与理论逻辑中,市民社会理论有其伦理学与经济学的深刻性和价值,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并感受黑格尔的智慧。
李星
关键词:黑格尔市民社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