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雄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动态光散射
  • 2篇天然有机质
  • 2篇纳米
  • 2篇光散射
  • 1篇地下水
  • 1篇影响及作用
  • 1篇原位表征
  • 1篇三氯乙烯
  • 1篇塑料
  • 1篇团聚
  • 1篇柱实验
  • 1篇污染
  • 1篇零价铁
  • 1篇六价铬
  • 1篇纳米零价铁
  • 1篇纳米塑料
  • 1篇黑炭
  • 1篇腐殖酸
  • 1篇复合污染
  • 1篇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作者

  • 4篇陈家玮
  • 4篇李志雄
  • 1篇杨洋
  • 1篇徐永强

传媒

  • 3篇岩矿测试
  • 1篇现代地质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膨润土负载纳米铁镍同步修复地下水中三氯乙烯和六价铬复合污染被引量:6
2018年
纳米零价铁原位注射修复地下水污染是近年发展的新技术,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单一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作用机理,但是地下水多种污染物共存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针对典型污染物三氯乙烯TCE和六价铬Cr(Ⅵ),运用合成的活性高、稳定性强的膨润土负载纳米铁镍(B-Fe/Ni)开展修复实验,研究B-Fe/Ni对TCE和Cr(Ⅵ)共存复合污染的修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通过一步法合成B-Fe/Ni,对TCE和不同浓度Cr(Ⅵ)混合污染的去除进行试验研究,对反应前后的样品B-Fe/Ni进行表征,并跟踪反应过程中TCE和Cr(Ⅵ)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B-Fe/Ni同步去除水中TCE和Cr(Ⅵ)快速高效,50 mg/L Cr(Ⅵ)在2 h内能被B-Fe/Ni (1 g/L)完全去除而不受共存TCE(0. 1 mmol/L)的影响,然而TCE降解速率会随共存Cr(Ⅵ)的浓度(0、10、30、50 mg/L)增大而降低。经透射电镜-电子能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验证,这是由于B-Fe/Ni与Cr(Ⅵ)快速反应,生成部分Fe-Cr共沉淀会覆盖B-Fe/Ni表面的活性位点,抑制了TCE的降解,但通过分析TCE降解产物可知,B-Fe/Ni同样能对TCE完全脱氯。因此,B-Fe/Ni适用于地下水复合污染修复,实际应用时需考虑多种污染物共存的相互影响,选择适宜试剂用量和注射方式,这对纳米零价铁修复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
邓日欣罗伟嘉韩奕彤李志雄李志雄
关键词:三氯乙烯六价铬
天然有机质和不同pH环境对纳米黑炭的迁移行为影响及作用机制被引量:7
2018年
作为典型的黑炭,近年来生物炭的应用发展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由于生物炭施加在土壤中,在表生地球化学长期作用下,会有部分逐渐破碎变小,直至微米、纳米级别,在土壤或水体中迁移,因此,对生物炭、特别是活性更强的纳米级生物炭的迁移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关于纳米级生物炭的迁移性研究目前十分匮乏。通过石英砂柱中纳米生物炭的柱迁移实验,获得天然有机质和不同pH值(4、7、10)条件下的穿透曲线和空间滞留曲线,研究影响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天然有机质(腐殖酸)能增强纳米生物炭的迁移性,中碱性pH环境也有助于其迁移。一方面纳米炭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腐殖酸和碱性环境有助于增加纳米炭和石英砂介质的颗粒表面负电荷,增大Zeta电位值(负值),从而使颗粒间静电排斥力增强,有助于纳米炭的迁移。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生物炭在自然界中地球化学迁移行为及其吸附污染物后的潜在迁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杨美红李志雄李志雄马少强陈家玮
关键词:柱实验腐殖酸
不同尺寸纳米塑料团聚行为的定量研究
2024年
由于塑料制品大量使用和不当处置,环境中微塑料(尤其是纳米塑料)的地球化学行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团聚效应是控制纳米塑料地球化学行为的重要因素。自然界中纳米塑料大小不一,然而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于纳米塑料尺寸与团聚效应的关联性还存在一定矛盾。为揭示不同尺寸纳米塑料的团聚行为及影响作用机制,本文以50nm、100nm、200nm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50、PS100、PS200)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实时监测不同pH(3.0~10.0)及NaCl溶液(浓度0~800mmol/L)中纳米塑料的Zeta电位(ζ电位)和水动力直径,并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三种粒径纳米塑料的临界团聚浓度(CCC)和总相互作用能。PS50、PS100和PS200去离子水中的初始ζ电位分别为-35.2mV、-35.1mV和-38.2mV,高的表面负电荷使其在水中保持分散。离子强度增加引起的电荷屏蔽效应促进了纳米塑料的团聚,PS50、PS100、PS200在NaCl溶液中CCC值分别为325mmol/L、296mmol/L、264mmol/L,表明初始ζ电位值接近时,粒径越小的纳米塑料越稳定,能够在环境中较长时间地迁移。随着pH从酸性增加至碱性,纳米塑料表面酸性官能团发生去质子化,负电荷增多,导致其团聚行为受到抑制。当pH=7时,即使是在较高离子强度下(400mmol/L NaCl),PS100和PS200基本恢复稳定,但PS50仍发生快速团聚,可能因为在此条件下PS50的ζ电位仍较小(-19.3mV)。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三种尺寸纳米塑料的团聚行为与ζ电位密切相关(r2为0.70~0.88)。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溶液pH、离子强度以及纳米塑料自身尺寸等容易影响ζ电位的因素,以更精准地预测和评估纳米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胡婷婷李志雄陈家玮
关键词:纳米塑料团聚动态光散射尺寸效应
动态光散射技术原位表征天然有机质存在下纳米零价铁的团聚效应被引量:5
2016年
纳米零价铁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改性合成不同种类纳米零价铁可以克服其易团聚易氧化的问题,水体中存在的天然有机质也会对纳米铁的分散性和反应活性产生影响,因此开展原位测试并研究不同种类纳米铁在水中的团聚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实验合成的纳米零价铁、羧甲基纤维素包覆纳米零价铁、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以及商用纳米零价铁,基于动态光散射技术(DLS),运用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沉降光谱曲线等手段,对比研究了天然有机质(腐植酸HA)对纳米铁团聚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包覆或膨润土负载改性提高了纳米零价铁颗粒的分散稳定性,有效抑制了团聚沉降,团聚体粒径分布在1000 nm以下。HA会吸附在纳米铁颗粒表面,从而增加静电排斥力,进一步减缓了团聚效应,尤其是对膨润土负载纳米零价铁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团聚体粒径能降至100 nm以下,沉降速率也极大减缓,分散稳定性表现最佳。本研究表明DLS结合TEM表征纳米颗粒是获得更加丰富的微观粒子信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李志雄韩奕彤徐永强杨洋陈家玮
关键词:动态光散射纳米零价铁天然有机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