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畅 作品数:14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天文地球 更多>>
基于产卵场海表面温度的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资源评估 被引量:1 2022年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资源,其资源变动极易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将影响太平洋褶柔鱼种群变动的内禀自然增长率(intrinsic natural growth rate,r)、最大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K)与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结合起来,分别构建4种剩余产量模型(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研究SST影响下的太平洋褶柔鱼种群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其中加入环境因子的3种资源评估模型(模型2、模型3、模型4)的偏差信息准则(DIC)的值均小于传统的剩余产量模型(模型1)的DIC值,且以模型4的DIC值最小(132.6),表明该模型评估效果较好。研究认为,2007—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的捕捞死亡率F_(MSY)普遍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水平的捕捞死亡率F_(MSY),其捕捞产量普遍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MSY。目前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种群资源状况受环境影响较大,建议有必要留意因捕捞压力和环境压力造成的资源量减少趋势,确保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鲁红月 汪金涛 张畅关键词:太平洋褶柔鱼 海表面温度 剩余产量模型 资源评估 西北太平洋澳洲鲐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为系统掌握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基础生物学以及资源利用现状,并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澳洲鲐的种群结构、洄游、年龄与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结果】根据外部形态和遗传分析等研究结果,澳洲鲐可分为3个地理群系,即太平洋群系、东海群系和南海群系。不同海域澳洲鲐都有明显的洄游路径,受海流影响显著,但南海群系洄游模式尚不清楚。澳洲鲐为连续产卵类型,不同群体的初次性成熟有差异,其繁殖策略需要加强研究,特别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耳石微结构估算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澳洲鲐最大年龄为6龄,各群系间的生长有差异;水温对产卵场影响较大,渔场分布受到黑潮等海流影响明显。资源量的评估及其管理策略分析仍没有有效开展,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结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澳洲鲐资源,需加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系统地开展西北太平洋海域澳洲鲐资源的调查和生物学研究,选择适合澳洲鲐生活史特征的资源评估模型,为该种类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张畅 张畅关键词:生物学 种群结构 洄游 基于生物经济学模型的东南太平洋茎柔鱼管理策略探讨 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2003—2012年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经济学参数,以Gordon-Schaefer生物经济模型为理论依据,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衡量作为其优化配置的基础,模拟在10种不同捕捞努力量方案下1 a、5 a、10 a、20 a茎柔鱼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果,即累计的渔获量、利润和资源量状况。结果表明,捕捞努力量81和86万次方案的中长期经济效益较大,且保持在最大可持续产量时的资源量;而较大捕捞努力量(如111万次)方案短期社会效益虽好,但资源破坏严重且长期利益最低。研究认为,最适捕捞努力量应控制在81-86万次间。 张畅 丁琪 陈新军关键词:东南太平洋 茎柔鱼 管理策略 基于灰色系统的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资源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1995—2014年日本中央水产研究所提供的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太平洋群系资源量与渔获量数据,结合索饵场和产卵场的海表面温度以及黑潮指标等,建立6种基于灰色系统的澳洲鲐资源量预测模型。建立的模型包括不考虑任何环境因子的GM(1,1)模型,分别基于索饵场(140°E~160°E,35°N~50°N)海表面温度SST1、产卵场1 (130°E~132°E,30°N~32°N)海表面温度SST2、产卵场2 (138°E~141°E,34°N~35°N)海表面温度SST3和黑潮潮位差TR的GM(1,2)模型,以及综合以上4个因子的GM(1,5)模型,6种模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6. 72%,3. 73%,4. 41%,4. 78%,29. 56%,19. 38%。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索饵场、产卵场海表面温度因子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对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资源量预报精度较高,可应用于后续渔业生产中。对GM(1,5)模型的灰色参数值a、b分析可知,所有因子中SST2和SST3对模型的制约影响最高,即对资源量的影响最大。产卵场温度与资源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合最适温度,可推测在该适宜温度范围内资源量随着产卵场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可见,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可能对澳洲鲐资源波动存在积极影响。 张畅 陈新军海洋环境因子对澳洲鲐亲体补充量关系的影响——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补充量状况对掌握其资源量及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产卵场1(30°~32°N,130°~132°E)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1)、产卵场2(34°~35°N,138°~141°E)海表面温度(SST2)、索饵场(35°~45°N,140°~160°E)海表面温度(SST3)、潮位差(tidal range,TR)、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亲体量(spawning stock biomass,SSB)6个影响因子任意组合与补充量构建多个模型,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分析各个环境因子对资源补充量的解释能力,并预测其补充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B对补充量具有最长期且稳定的解释能力,其次是SST3,PDO、TR、SST2、SST1也对补充量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SST3是环境因子中影响最大的因子,可能是由于补充群体在索饵场内生活时间较长,索饵场温度对仔鱼或鱼卵的生长存活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认为,基于BMA的组合预报综合考虑了各个模型的优势,优于单一模型,可用于澳洲鲐资源补充量的预测。 张畅 陈新军关键词:索饵场 产卵场 基于环境因子的渔业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渔业资源科学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引起生物资源量变动的重要原因,资源评估与管理工作中绝大多数忽视非生物因素对资源变动的影响,而生物群体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特别是早期生活史阶段,环境不仅影响物种的生长发育,还强烈影响其空间分布和洄游等,对渔业资源数量产生影响,评估未考虑环境作用也相对增加评估结果不准确性的风险。本研究对加入环境因子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评估模型中环境因子与模型参数的关系、模型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分析认为开发基于环境因子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要将气候驱动的环境变化纳入资源评估中,确保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能够适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鲁红月 张畅 陈新军关键词:环境因子 渔业资源评估 不同模态下气候变化对智利竹筴鱼补充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21年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东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补充量状况对智利竹筴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模态分析将1971-2017年间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划分不同模态,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析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海表面高度、厄尔尼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5个环境因子在不同模态中对补充量的解释能力,并探讨模态变动对补充量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模态(1971-1980年)更多的受捕捞因素的干扰;第2模态(1981-1990年)厄尔尼诺对补充量变动的解释概率最高;第3模态(1991-2001年)解释概率最高的环境因子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第4模态(2002-2015年)厄尔尼诺为解释概率最高的环境因子。对比不考虑模态变动的分析结果,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不同模态的分析结果对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变动的解释更为合理。研究认为,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变动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不同模态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也不同,推测年代际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期交替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诱发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发生模态转变的重要因素。建议在未来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应该考虑不同的模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张畅 李纲 陈新军关键词:补充量 东南太平洋 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业生物学与评估管理研究进展 2023年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范围广泛,是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本研究对智利竹筴鱼的种群结构、年龄与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及资源评估与管理的研究进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为系统掌握该物种的基础生物学以及资源评估与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智利竹筴鱼洄游模式较为复杂,种群结构尚存在争议,沿岸和公海均分布着多个产卵场。智利竹筴鱼摄食种类丰富,昼夜垂直移动与摄食习性有关。南太平洋海域环境要素较多,不同性质的海流、水团,中尺度涡流以及海表面温度、风、盐度等要素都会影响智利竹筴鱼的资源变动。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模型主要以基于年龄结构的模型为主,但缺乏对环境因子的考虑。为后续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智利竹筴鱼资源,需继续加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系统地开展智利竹筴鱼的资源调查和多学科研究,考虑环境对竹筴鱼资源的影响,为该种类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张畅 李纲 陈新军关键词:南太平洋 种群结构 资源评估 环境因子对渔业资源评估的影响及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结合环境因子进行渔业资源评估是适应全球性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环境因子有关的渔业资源评估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样本数据,采用Citespace计量软件,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结果表明:(1)环境在渔业资源评估中的补充量估算,模型优化,管理方案设置等多方面都有广泛应用;(2)环境对单一渔业产生的作用会通过食物网影响其他渔业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对象也逐渐从单一渔业发展为多个渔业,这既考虑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又便于探讨全球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共性;(3)数据收集和建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基于时空、生态等要素的模型应用日渐广泛,为科学有效的资源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建议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积极开展跨学科交流,了解渔业资源变动的内在机制,合理量化环境气候因子,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张畅 鲁红月 陈新军关键词:环境因子 CITESPACE 渔业资源评估 补充量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分布与海面高度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根据2012年7—11月(1—19周)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鱿钓作业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面高度数据,分析了以周为时间单位的柔鱼产量重心空间分布及其规律,结果表明:第1—7周柔鱼产量重心主要集中在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0的海域,第8—11周柔鱼产量重心的优势范围同时包含SSHA>0及SSHA<0的海域,第12—14周主要集中在SSHA<0的海域,第15—19周集中SSHA>0的海域;7—11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洄游过程分布在不同海面高度的海域中,且海面高度特征值差异明显,这可能与黑潮延伸区海洋锋面、上升流等活动剧烈有关。 张畅 高郭平 陈新军关键词:柔鱼 海面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