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雅文

作品数:4 被引量:76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耕作
  • 1篇性状
  • 1篇玉米
  • 1篇玉米产量
  • 1篇入渗
  • 1篇入渗特征
  • 1篇输移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土壤侵蚀
  • 1篇泥沙
  • 1篇泥沙输移
  • 1篇理化性状
  • 1篇流域
  • 1篇免耕
  • 1篇孔隙
  • 1篇孔隙结构
  • 1篇矿区复垦
  • 1篇黄土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黄河勘测规划...

作者

  • 4篇潘雅文
  • 2篇樊军
  • 1篇陈旭
  • 1篇韩剑桥
  • 1篇郝明德
  • 1篇乔艳琴
  • 1篇吴奇凡
  • 1篇杨晓莉
  • 1篇王亚飞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流域侵蚀输沙空间尺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2年
侵蚀输沙空间变异及其尺度效应是流域水文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流域水土流失控制和水沙资源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流域侵蚀输沙空间尺度效应研究成果的系统回顾,从坡面到流域,阐述了降雨、土壤和植被等环境要素对侵蚀输沙尺度效应的影响,梳理了尺度效应产生机制方面的认知,总结了不同条件下坡面产流和侵蚀输沙尺度转换的代表性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流域侵蚀输沙空间尺度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未来应增加新技术和数据的应用,建立具有明确物理机制的侵蚀输沙空间尺度转换方法,同时,急需突破剧烈环境变化对空间尺度效应影响的研究。本文的梳理与总结可为流域侵蚀输沙过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土壤侵蚀防治和河流水沙的综合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持。
潘雅文潘雅文潘庆宾韩剑桥韩剑桥
关键词:流域产汇流土壤侵蚀泥沙输移
黄土塬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4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为选择适合黄土高原沟壑区最佳耕作、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12个处理,分别为传统耕作、传统耕作+膜上种植、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膜侧种植、传统耕作+全膜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地膜覆盖、隔年耕作、免耕、免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生草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每个处理3个重复。于2014年对已持续12年的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土壤理化性质与农艺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免耕处理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和4月下旬至10月上旬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了作物出苗期温度,降低了成熟期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降低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相反,地膜覆盖极显著增加了土壤容重(P<0.01),显著降低了土壤饱和导水率(P<0.05),降低了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有较为明显的保持和调节温度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地膜覆盖均能极显著提高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进而提高产量(P<0.01)。秸秆覆盖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与耕作方式有关,翻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容重;免耕条件下,降低了土壤容重且均不显著。翻耕+秸秆覆盖土壤表层含水量最高;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低。但秸秆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作物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与未覆盖时相比均有增加,影响皆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有降低地表温度的作用。【结论】免耕虽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却较传统耕作降低了作物产量。免耕条件下秸秆+地膜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P<0.05),是免耕处理组中最优选择。不同类型的地膜覆盖均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P<0.05),而且秸秆+地膜双覆盖增产效果最显�
潘雅文樊军郝明德陈旭
关键词:免耕玉米产量
晋陕蒙接壤区露天矿层状土壤水分入渗特征与模拟被引量:16
2015年
分析4种不同结构层状土水分入渗规律,为晋陕蒙接壤区露天矿排土场建设筛选合适的层状土体。设置沙土、砒砂岩、黄绵土和红黏土4种均质土柱以及黄-沙-红、黄-红-沙、沙-黄-砒、黄-砒-沙4种层状土,借助室内土柱自动观测系统测定矿区土壤的入渗过程,通过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剖面含水量变化分析不同结构层状土入渗特征,结合晋陕蒙接壤区自然条件,评价适合排土场建设的层状土体。结果表明:黄-沙-红、沙-黄-砒型层状土在短时间内能储存大量水分,且第三层土体阻水作用强,黄-沙-红型层状土下层红黏土阻水效果尤其显著,这两种层状土体是矿区排土场较理想的新土体结构。但是,黄-红-沙型层状土入渗速率慢,在强降雨条件下不能使水分迅速入渗。黄-砒-沙型层状土湿润锋到达第三层土体后运移速率仍很快,阻水效果差,水分容易渗漏到深层土壤,这两种层状土结构不宜应用到晋陕蒙矿区排土场建设中。最后探讨了HYDRUS-1D对入渗过程的模拟,利用均质土剖面含水量反演土壤水力参数模拟4种层状土的入渗过程,得到较好的模拟效果。本文对4种层状土入渗特征的测定与模拟,对于指导露天矿区排土场新土体构筑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吴奇凡樊军杨晓莉潘雅文王亚飞乔艳琴王胜
关键词:层状土入渗HYDRUS-1D矿区复垦
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气传输性质的影响研究
为了研究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气传输性的影响,分别以位于黄土塬区的陕西省长武县的黑垆土及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区的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流域的沙黄土为研究对象,对黄土塬区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土壤理化性状(特别是水气传输性)和作物农艺性...
潘雅文
关键词:孔隙结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类型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